竞争中性原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竞争中性原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8年11月06日 16:53 《商界》杂志

  竞争中性原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文/ 冯立果

  竞争中性的概念颇有让人“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2018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发言,提出“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这是中国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对“竞争中性”正面表态。“竞争中性”这个专业术语,第一次作为一个新概念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

  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国内关于所有制争论纠缠不清的时刻,中国首次正面肯定竞争中性有着解放思想、柳暗花明的重大意义。

  第一,有助于消除二元所有制鸿沟。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内除了外资企业,确实形成了国有—民营的二元所有制格局。改革开放这40年,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获得了高速发展,国家采用“两个毫不动摇”、“两个都是”、“三个没有变”的政策。

  当然也不容否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权保护、行业准入、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产业政策支持、创新政策支持、政府监管等方面都存在不一样的待遇,有学者称之为“歧视性的货币政策”、“歧视性的监管政策”等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出现了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或者鸿沟,长期难以弥合,国内学术界在所有制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但竞争中性概念和原则,可以使双方找到最大的交集。

  第二,为国有企业改革解放了思想,提供了新思路。改革开放40年,国企改革也搞了40年,但40年来主要思路是单纯改国有企业本身。现在看,这一思路下,国企改革越来难度越大,改革进度不如预期。

  竞争中性则为国企改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内部改不动,咱们从外部改行不行。如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行业准入、土地矿产资源、资金、人才等核心生产要素供给上能平等化,那么就等于剪断了对国有企业“输送营养的脐带”,激发国有企业内的改革动力,倒逼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清理僵尸企业,有助于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确定的国资国企改革目标。

  第三,可以减少中国与世界的误解,缩小分歧。竞争中性是一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概念,过去几年里,中国虽然没有用这一概念,但事实上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正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因此,竞争中性原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是完全相符的。一方面,国外的竞争中性原则并非针对中国的特定规则,而是国际趋势和现实;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易行长用世界通用语言来与世界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缩小分歧,增加互信。

  编 辑:彭 靖 liqing326@163.com

责任编辑:万露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15 新疆交建 002941 7.18
  • 11-06 贝通信 603220 7.85
  • 11-06 中国人保 601319 3.34
  • 10-31 迈为股份 300751 56.6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