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他是马斯克背后的中国男人,靠“赌”发家,花100万买块废铁成就福建新首富
来源: 环球人物
曾毓群的办公室挂着“赌性坚强”四个字,他深信,“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2020年,一场疫情让全球经济遭受重创,不少富豪身家大幅缩水,甚至“腰斩”。不过,也有人趁此时机乘胜追击,赚得盆满钵满。
最近,福布斯公布了2020年“全球资产增加最多的十位富豪”名单,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位列其中。
对寻常百姓来说,曾毓群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拥有“技术狂人”“全球动力电池冠军企业掌舵者”之称的曾毓群,早就已经是业内公认的“国产钢铁侠”。
从一个毫无背景的农家子弟,到打造出世界级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者,再到身家千亿的福建新首富,曾毓群的创业历程已不能用“励志”来概括,而是他几经“对赌”赢得的战果。
信奉“赌性更坚强”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一直以来,福建人就以会做生意、敢拼敢闯出了名。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安踏体育、达利食品、永辉超市、恒安集团等知名企业,也涌现出许多富豪。
据传,同为福建人的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自己创立的饭否网上回忆:一个早年投资了宁德时代的朋友说,第一次走进曾毓群狭小的办公室就被墙上的大字震撼了——“赌性坚强”!朋友当时调侃曾毓群,为什么不挂“爱拼才会赢”呢,曾毓群正色道:“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虽然王兴的这段回忆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曾毓群的人生中确实有几场重大“赌局”。
曾毓群1968年出生于宁德市蕉城区,他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并无什么显赫的家庭背景。孩童时的曾毓群少言寡语,但聪颖过人,从小就是人们口中“隔壁家的孩子”。
17岁那年,曾毓群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船舶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福建一家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还不算蓬勃的时代,曾毓群这份工作工资虽不高,但算是很体面的,也让身边人羡慕不已,全家人都为他这个来之不易的“铁饭碗”感到高兴。
可在国企工作了3个月,手里的“铁饭碗”还没捂热乎,曾毓群就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辞职了。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曾毓群直面人生第一场“赌局”——只身前往改革开放最前沿广东,下海做弄潮儿。
他来到新科磁电厂,做了一名工程师。该厂隶属于日本新材料巨头东京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TDK)的全资子公司——新科实业有限公司(SAE),主要生产硬盘、磁头、数码录像机等产品,客户涵盖三星、东芝、富士通、日立、西部数据等国际数码巨头。
在新科磁电厂,曾毓群一干就是10年。他从一名工程师做起,后因工作业务能力突出,深受上司陈棠华的赏识,升任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技术总监,也是唯一一位来自大陆的技术总监。
同样欣赏曾毓群的还有新科实业有限公司的总裁梁少康。
1997年,全球第一台MP3问世。梁少康认为,随着大哥大、MP3等移动电子产品的崛起,新电池技术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邀请曾毓群、陈棠华一起出来做电池,并派曾毓群到深圳和业内专家们一同研发方案。
深圳之行让曾毓群收获颇丰的同时,他本人的能力也受到业内人士格外瞩目。一家深圳科技公司想高薪聘请他做项目经理,递来了橄榄枝。
站在人生岔路口的曾毓群摇摆不定。面对高薪聘书,他确实心动,而和梁少康等人一起创业则意味着很有可能失败。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后者,留下来吃苦,和大家一起做电池。
这也是曾毓群人生的第二次“赌局”,“赌”的是电池行业的未来,也是自己的未来。
靠“技术流”险中求胜
1999年,宁德时代的前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成立,并在东莞建立首家工厂。曾毓群、梁少康、陈棠华是最初的创始人。
彼时,年仅31岁的曾毓群可能并没有太高期待,也完全想不到20年后,他会带领企业稳坐全球第一大动力电池生产商的宝座。
基于前期市场调查,ATL从创立之初走的就是技术流的路线,做聚合物软包锂电池。然而,当时市面上主流的圆形和方形电池市场已被索尼、松下等日企牢牢统治,ATL若想生存,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确定方向后,曾毓群立刻飞往美国,用筹来的1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从贝尔实验室手中购买到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
专利权买回来了,曾毓群傻了眼。他发现该专利有一个致命缺陷——锂电池在反复充电后有膨胀变形的问题,存在爆炸危险,完全无法商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曾毓群找到专利授权人,却被告知这是本质问题,他们也无法解决。
250万美元创业资金已经花去大半,电池研发却迟迟没有进展。眼看投资就要泡汤,曾毓群打算做最后一搏。他想到,问题可能出在电解液成分上,就试着联系电解液生产企业,一起做了7个新配方,再进行测试。两个星期后,新电池测试成功了。
紧接着,ATL团队靠着一股子干劲,重新研发电池的生产流程,终于实现聚合物软包锂电池商业化,并申请了新专利。这项技术在日后成为ATL立足新能源行业的根基,专注“技术流”也成为曾毓群做企业的不二法门。
到了2000年,正值国内手机行业爆发,ATL生产的锂电池报价是日、韩竞争对手的一半,电池容量却高出对方一倍。凭此优势,ATL在全球电池厂商中一炮而红,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光是东莞厂区在2001年的发货量就达到100万枚电芯。
ATL源源不断的订单中,也包含苹果公司这样的客户。
2004年,苹果公司因iPod锂电池寿命过短主动找到ATL。曾毓群不仅为苹果解决了电池问题,还成了iPod的电池供货方。后来,随着苹果公司进军智能手机行业,ATL也成功杀入苹果产业链,一跃成为产业巨头。
但资本市场瞬息万变。ATL的三大投资机构在2005年同时撤资,公司大股东们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上市,要么卖掉股份回笼资金,进入下一轮的产业投资。经过内部协商,曾毓群等人将ATL出售给了老东家新科实业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日本TDK集团,变成100%的日资企业。
这也为宁德时代拉开动力电池帝国的序幕埋下了伏笔。
被对手送上全球第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7年,ATL董事会提出“二次创业”,并在曾毓群的老家宁德斥资2亿美元投资全国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1年后,ATL成立动力电池部门,由曾毓群在新科磁电厂的老同事黄世霖负责,进行车载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开发。
部门成立没多久,国家就宣布为新能源车辆提供大量补贴,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无论是插电混动还是纯电动的新能源车,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的开发成为至关重要的技术。
曾毓群一下子站在了风口处,巨大的商机浮现,他预判到新能源汽车将给锂电池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当时国家法规限制,已是100%日资控股的ATL无法生产动力电池。曾毓群迅速做出决定,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打包剥离出来,在宁德成立纯中资的宁德时代(CATL),并将目光锁定在能量密度高且成本低廉的三元锂电池研发上。
很快,“曾毓群想做动力电池”的消息就在圈子里传播开来。第一个找上门的客户,就是鼎鼎大名的宝马。
2012年,宝马希望宁德时代为一款名为“之诺”的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池方案。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光是生产标准要求文件就写满了800页。
宁德时代接下这一艰巨任务后,排除万难,耗时2年攻关,成功完成了宝马这一订单。有了与宝马合作的经验,宁德时代很快在业内站稳脚跟,收获了宇通、北汽、长安等多家企业订单。
而此时,同行竞争者的“临门一脚”,更将宁德时代送上行业第一的宝座。
2014年,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为了让比亚迪一马当先,定下比亚迪电池不对外出售的策略。此举对宁德时代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源源不断的订单蜂拥而至,其中不乏现代、捷豹等国际品牌车企。
此后,随着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宁德时代的潜力被完全激发,在国内新能源车供应商名单“霸榜”多年。仅2015年,宁德时代的营业收入就达到60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的8亿元营收相比,增速惊人。
2年后,宁德时代的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已高达11.84亿瓦时,位居全球第一,曾毓群也被推上了“电池大王”的位子。
2018年,宁德时代在历经24天最短时间IPO后,以黑马之姿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正式登陆创业板,上市当天市值1312亿元。宁德时代的飞速发展,让曾毓群迅速跻身百亿富豪之列,以400亿元身家排名福建富豪榜第二位。
2020年1月底,马斯克宣布宁德时代将成为特斯拉继松下和LG化学之后,第三位合作伙伴。在遭受疫情重创哀鸿遍野的汽车行业内,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的携手,引发股民狂欢,其市值一度高达7500亿元,是创业板史上首只市值突破7000亿元的公司。至此,掌门人曾毓群顺理成章跃升为福建首富。
宁德时代从一个初创企业,借风口扶摇直上,做到行业独角兽,4年利润翻数十倍,8年估值4000多亿。面对耀眼成绩,掌门人曾毓群却很冷静。他深知,一旦风口退去,宁德时代最好的日子也可能转瞬而逝。
早在2017年,曾毓群就曾给员工发过一封邮件,主题为《台风来了,猪真的会飞吗?》。他用这封信告诫自己和员工:努力思考,未来才有出路,风总会有走的那天。
现在的曾毓群比谁都清楚宁德时代当下的处境:外有韩国LG化学虎视眈眈,特斯拉也高举自研大旗;内有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技术路线争夺,大众增持国轩高科发力国内电池市场的威胁。属于动力电池的江湖之争,才刚刚开始……
同时,补贴退坡给宁德时代也带来了一定风险。根据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自当年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相当于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这对动力电池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重大利空消息。当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明显下滑,也让宁德时代出现2019年首度净利润下滑的被动情形。
靠补贴疯狂发展的红利期正在消逝,而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愈演愈烈,谁也不知道宁德时代的“风口”还能持续多久,曾毓群的下一场“赌局”随时可能开启。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刘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