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本理财实现清零,但保险、券商仍提供保本产品

银行保本理财实现清零,但保险、券商仍提供保本产品
2022年03月03日 21:3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理财私房课丨 银行保本理财实现清零,但保险、券商仍提供保本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方海平 上海报道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平稳收官,大资管正式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

  对于银行理财在四年半过渡期中转型改革的成效,中国理财登记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如此表述: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符合预期。

  一是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基本完成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

  二是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

  三是同业理财和多层嵌套大幅减少。截至2021年底,同业理财降至 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

  四是存量整改基本完成。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计划,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中第一点就是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从这场改革的初衷来看,核心是为了让资管回归本源,实现风险出清,防范在刚兑背景下出现风险累积,这一问题在产品端集中体现在保本保收益、刚性兑付等行为,及其造成的预期和结果上。因此,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转型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产品不能保本保息了,净值会波动了,收益不确定了。也正因如此,“保本产品实现清零”是改革最重要的成效之一。

  不过,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投资者依然可以买到保本产品。

  市场上还有哪些保本产品?

  银行保本理财已然清零,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理财市场上不再存有“保本保息”类产品。

  最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在朋友圈里发现,有券商理财师在推荐此类产品,并明确表示“保本保收益”,且约定年化收益率高达6.88%。

  事实上,打开该证券APP也会发现,其上呈现的各类产品中,“本金保障”类的产品赫然在列,只是约定的年化收益没有那么高。

  据了解,这些产品一直以来普遍存在,不少券商以此作为某种福利吸纳新客户,保本保收益是真的,给出高达6.88%的约定年化收益也是真的。但这是如何实现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属于该券商的质押式报价回购产品,仅作为新客户专享,额度上限10万,只能持有28天,该产品资料中标明“本息安全,由本公司信用和质押品为本息安全提供双重保障”。至于为何能做到如此高的约定收益率,该券商人士解释:“公司给交易贴息,这种只能买一次,不是常态化发行。”

  除此之外,券商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保本保收益”产品,即收益凭证产品。比如,某券商发行的一款名为“XX专享XX期收益凭证产品”资料显示,产品类型为固定收益保本型,期限为34天,风险等级为R1,单个投资者最低认购5万,最高认购30万,固定收益率为6.8%。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解释:“简单说券商的收益凭证相当于券商发的债,是融资业务而非资管业务,类似银行的二级债,一般主要针对机构,机构是收益凭证的大头,个人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是通过产品去购买的,只要券商不破产,收益凭证就是有保障的。”

  可以看出,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吸引新客户设计的,除了安全保障、年化收益高,都有短期、限额等特点。其背后,券商自身的信用以不同的形式起着保障甚至补贴作用,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但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你可以将其理解成有限促销,就像银行送鸡蛋、送米面油一样。”

  “本息保障”如何做到的?

  因此,这类产品虽然看起来诱人,但却很难作为投资者长期理财投资的可选项,只能以“薅羊毛”的心态偶尔参与一把。不过,从现实中来看,券商常态化发行的产品中亦包括“本息保障”类产品,即收益凭证产品,不过其保障的固定收益率较低。比如某券商即将发行的一款收益凭证产品,固定年化收益仅为2%,以及在此基础上挂钩各类指数的浮动型收益凭证产品。这种本息保障,相对于风险较低的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现金产品,优势是否明显?

  除了券商的收益凭证产品系列,市场上还有一种名正言顺的本息保障类金融产品,即保险公司发行的一些具备理财特征的保险产品,比如投连险、万能险、年金险等。

  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某银行渠道日前销售较为火爆的一款年金险产品,其产品介绍称:“交三保十年,满期测算4.6%,生存金、现价写入合同,年交24万交3次黄金十年可实现100万财富计划;年交240万交3次黄金十年可实现千万梦想。——守护本金安全,同时兼顾流动性。”

  银行渠道表示,该产品保证年化收益率4.5%;该保险公司人士亦向记者确认,累积生息的情况下,可实现年单利4.4%-4.6%。

  可以看出,这款产品的特点是,有一定门槛,相较于市场上其他理财产品而言期限较长,保险公司对于产品的核心定位是以保障功能为主,理财是次要功能,但是在资管改革打破刚兑、本息保障不符合大潮流的情况下,其在符合监管的范围内发行这类产品,也具备一定吸引力。

  正如《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指出,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符合预期。转型改革在资管机构和产品层面相对容易推进,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还是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相当一批投资者对于安全保障、保本保息等有着某种“执念”,理财层面,保本理财已然全面清零,与此同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开始变成“香饽饽”,但从购买门槛、期限以及收益等特征上来看,产品吸引力实在有限。尽管如此,依然不缺客户,这从某个侧面也能反映出当下理财市场两极分化的状况,要么承受波动风险,要么接受略能覆盖通胀的收益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玫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7 斯瑞新材 688102 10.48
  • 03-04 软通动力 301236 72.88
  • 03-04 高凌信息 688175 51.68
  • 03-03 思林杰 688115 65.65
  • 03-03 立航科技 603261 19.7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