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开年爆红 银行理财人“压力山大”
基金的火爆销售和投资者高涨的风险情绪,令银行理财子黯然失色,“量跌价增”成了近期理财子产品的关键词
作者: 周艾琳
“银行理财人在瑟瑟发抖啊。”某股份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投研人士近期感叹道。
他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组数据——天风证券研究显示,1月的前两周,已有27只偏股基金合计发行规模2085亿元。而从上周起至2月初,已排期等待发行的主动偏股类基金共50只,1月下旬总募集规模预计约为2685亿~3285亿元,意味着整个1月发行规模可能达到4700亿~5300亿元。
回顾以往,2015年5月的高峰也仅为2800亿元,2020年7月则为2700亿元。
随着上证综指突破3600点,基金销售走俏。当人们开始担心A股估值问题时,增配港股则成了公募基金新风潮,这再带来了一波人气。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银行理财子:一方面,理财子产品的收益率捉襟见肘——产品多以固定收益、非标资产为主(整体权益配比低于10%),一般3个月定开和一年期封闭产品的收益率最多也就分别做到近3.5%和4.2%,即使是三年封闭期的产品收益也最高不过6%;另一方面,面临存量资产过渡压力的理财子需要不断发行新产品来做大规模并承接老产品,但基金的火爆销售和投资者高涨的风险情绪,无疑令银行理财子黯然失色。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对近20家银行系理财子的观察,它们产品更多以现金管理类、“固收+”等PR2(稳健型)、PR3(平衡型)风险等级的品种为主,PR4(进取型)及以上风险等级的产品(权益占比可超80%)寥寥,这也是因为受众风险偏好较低、主动管理能力仍待提升等根本性原因。即使是权益部分,目前理财子也多是委外给了公募基金管理,“委外”则意味着无法很及时地把控调仓和风控。
未来十年是大资管的黄金时代。即使是如今春风得意的中国公募基金,也需要思考如何在资本市场大发展的背景下向世界一流公募迈进。
新发基金开年破2000亿,港股成新宠
2020年是公募基金的大年。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权益类基金产品的发行热度也随之升高,去年逾3万亿元新基金火爆发行的背后,是权益类基金市场挑起“大梁”。在超1400只年内新发基金中,共有790只为权益基金,百亿元级爆款基金多达40只。进入2021年,火爆势头并未停止,新年刚刚过去两周,基金发行规模就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
公募基金大卖的背后,也得益于一系列结构性变化的推动。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9年中国公募基金仅占个人可投资资产的4%,远低于美国的22%,预计中国个人金融资产2019~2025年将保持每年10%的增速,在存款搬家、理财替代、潜在三支柱养老金改革的背景下,预计到2025年公募基金的配置占比将上升到8%左右,从而创造约16万亿元的增量资金规模。
同时,早年“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的问题导致投资者购基热情不高,但自2020年以来,随着A股走好、机构抱团核心资产的趋势愈发明显,投资者也从购基中尝到了甜头。随着更多新经济公司上市、商业模式更为复杂,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管理人管理。
此外,开年港股行情火爆,南向资金多地配置模式的开启也进一步增强了公募基金的吸引力。过去的一周,南向资金逼近1000亿港元;而2021年至今,南向资金已超2000亿港元。要知道,2020年一整年,买入A股的北向资金净流入仅约2000亿元。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内地众多新发行的基金合同中都写了可配置港股,而且港股配置比例提到了50%(过去一般在20%左右),于是估值较低的港股成了底仓。”
于是A股的“抱团”继续在“港股”上演,这也意味着买基金赚钱的概率更大。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的统计,四季度偏股型基金最为重仓的港股分别是:腾讯控股、美团、港交所、小米、华润啤酒、颐海国际、药明生物、安踏体育、舜宇光学、思摩尔国际、金蝶国际、敏华控股等。
“内地资金更倾向于配置A股稀缺的标的,如今南向资金涌入的势头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煜德投资合伙人蔡建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理财产品“量跌价增”,转型存挑战
与热闹的公募发行相比,同为中国大资管赛道的重要一环的理财子并没那么风光。
“量跌价增”成了近期理财子产品的关键词。根据普益标准,2020年四季度,315家银行共发行了1919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减少28家,产品发行量减少2157款。但由于市场利率有所提升,包括债券收益率,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走高。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7%,较上期增加0.01个百分点。
有股份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银行的个金渠道往往较为强势,并不会因为是自家银行的理财子产品就会力荐,相比之下近期代销基金的热情更高;普益标准研究员张坤指出,短期内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涨心理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造成压力。
也有观点提及,理财子可以提升权益产品的配比,加大主动管理能力,但“知易行难”。据第一财经记者对近20家理财子的观察,由于继承了早前母行的大量存量理财资产,其中包括很难进行净值化转型的非标资产、PPP、永续债等,因此当前理财子仍面临较大的整改过渡压力。
“提高权益比例说来容易,但如果产品波动过大,理财客户无法承受怎么办?由于薪酬体系的问题,理财子也很难花高薪招募明星基金经理。”某大行理财子的投资经理告诉第一财经。
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即便是股票基金销售尚未开始火爆时,债市因央行边际收紧流动性而大跌,就有理财子新发产品出现了“破净”,投资者如何适应打破刚兑后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本身也是一大挑战。
除此之外,拓展销售渠道也是理财子需要直面的挑战。去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限制了互联网平台代销渠道,这也对理财子的渠道布局提出了更大挑战。
伴随中国大资管黄金时代的开启,参照国际经验,无论是中国的公募基金还是理财子,都有需要提升之处。
对于理财子而言,上述提及的一些问题自然亟待解决。麦肯锡近期也发布了行业报告《中国一流的公募基金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并提出公募基金在商业模式和体系化、机构化、规模化、数字化能力建设和金融科技的应用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决定了这些机构在未来十年的资管黄金时代的竞争格局。
就中长期而言,中国高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或渠道资源禀赋的模式并不可持续。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马奔对记者表示:“与全球领先资管机构相比,中国公募基金欠缺的不是发展机遇和发展理念,而是机构化的核心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领先的公募基金已开始积极行动推动能力建设。麦肯锡认为,未来5~10年,中国有望出现世界前50、前20的头部公募基金,成为中国资管行业的标杆。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