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计划|远离“校园贷” 青春不负“债”

蜜蜂计划|远离“校园贷” 青春不负“债”
2020年04月15日 17:31 新浪财经综合

  来源: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蜜蜂计划”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发起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建设系列活动。“蜜蜂计划”将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为主导,联合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街道社区、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力量,以广大为服务对象,普及金融安全知识,倡导理性投资,构建多维度、多场景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 ,将优质公益性投资者教育内容传播给居民百姓,促进基层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面对大学生群体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一些不法分子将魔爪伸向校园,打着手续简单快捷,不用抵押,直接用身份证就能申请贷款等虚假旗号,以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的手段诱骗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向其贷款。

  这就是“校园贷”,也称校园网贷,一般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

  “校园贷”的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

  通过“零利息”“超便捷”“零风险”等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学生向其借款,最终引诱借款学生跌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

  可怕的“校园贷”:利滚利,几千变几万

  2018年,某某大学的徐某听到一个关于自强成才的宣讲,被宣讲人成功的经历所吸引,渴望通过培训学到本领。但是3节课听下来,学费加利息高达1.51万多元。同学孙某,听了一堂课,就背上了7200元分期贷款。又因为有一个月没及时凑齐钱还款,逾期40多天的各种罚金高达6000多元。

  一时间,数百名大学生落入变相培训贷连环坑,兼职福利变贷款骗局。

  “校园贷”就像披着羊皮的狼,用培训、美容、兼职刷单的名义,打着“零利息、无需抵押、当日放款”的旗号,其实零利息背后是高额的账户管理费,总之无论如何包装都无非是想引诱大学生跳进他们的圈套。

  在这些平台借款,借款利息很低,实际上会收取高昂的“账户管理费”。只要到期不还款,一天几百的逾期费用。几千块钱的借款,利滚利,过几天后就会变成几万,导致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没有能力去偿还所贷欠款。

  还不起贷的学生被威逼去其他平台继续借贷,拆东墙补西墙,可自己“拆墙”的速度根本比不上欠款增长的速度。

  长沙一名女大学生为了一部苹果手机和健身卡,而深陷校园贷,最后无力偿还贷款,竟然捐卵还贷。还有无数大学生深陷校园贷的圈套,深受其害。

  以贷还贷,无异于饮鸠止渴。当大学生意识到进入这个连环套时,噩梦也就开始了。

  大学生借贷时,往往会被要求填写自己的详细信息,包括学籍信息,家人、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甚至同学、班主任的联系方式。

  有了这些信息,借贷平台就会对其家人、亲朋好友进行狂轰乱炸的骚扰,对借贷学生采用威胁恐吓的手段,更有非法拘禁的情况存在。随着债务压力过重无法偿还时,再加之不法分子威胁借贷学生不能顺利毕业,暴力催收下的大学生往往会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

  多种名目的“校园贷”

  以“手机贷款”、“整容贷款”、“培训贷款”等名义的贷款不过是换了个马甲潜伏在校园,这些变相“校园贷”套路隐秘且形式多样,专门坑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分辨:

  不良贷:“无需利息!无需抵押!马上到账!”是这类贷款最常打的口号,通过采取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不合规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

  高利贷:低息为噱头,但实际费率超高的校园贷款产品,通过加收砍头息、费率等方式,变为实际年利率超过36%的非法高利贷。

  多头贷:诱惑大学生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形成一种“以贷还债”式的多头贷。

  刷单贷: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理,以贷款购物刷单获取佣金名义进行的新型诈骗。引诱大学生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申请网络贷款,并将放款转账至指定账号。学生每贷一笔可得佣金,并声称无需学生偿还本金。但最终,不法分子将贷款转走跑路,未偿还款项仍需申请人(学生)偿还。

  裸条贷:不法债主通过要挟借贷者以裸照或不雅视频作为贷款抵押证据的行为。并在催收阶段,以裸照或者不雅视频作为威胁还款的手段。

  培训贷:此类“校园贷”实为诈骗分子通过培训等虚假宣传方式诱骗学生用贷款缴费。这类“虚假宣传”的贷款产品种类繁多,往往涉及诈骗问题。

  回租贷:不法分子以“抵押”手机的形式借款,并读取大学生的通讯录,掌控大学生的隐私信息,逾期后贷款公司会按照通话记录骚扰其家人,朋友。甚至要求大学生不断续期、更换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

  美容贷:主要瞄准的是爱美又缺钱的学生群体,当学生无力支付手术费时,美容机构就会推荐信用贷款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以“不收任何手续费和利息”做诱惑,怂恿学生贷款。

  虽然“校园贷”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某些非法“校园贷”依然通过各种方式活跃在学校内部,学校厕所,宣传栏,路边的电线杆及在周围张贴墙体广告,或通过微信、QQ,在朋友圈及QQ群发布广告。

  打击“校园贷”刻不容缓

  校园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2017年5月27日,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切实规范校园贷管理,杜绝校园贷欺诈、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等行为,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同时,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

  2019年5月27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关于新增“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投诉服务热线的公告》,为打击社会非法放贷行为,保护陷入“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等圈套的弱势社会群体,新增“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投诉服务,并联合大批公益律师,接受广大市民相关金融消费投诉。

  2019年7月份,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开展打击非法借贷专项活动,紧盯校园贷。

  2020年1月2日,最高法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其中要求,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园贷”纠纷成为被执行人的,一般不得对其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

  这一举措彰显了司法的理性,同样也再次敲响远离“校园贷”的警钟。

  远离“校园贷”,青春不负“债”

  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也没有不劳而获的财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比如勤工俭学,去达到理想的消费水平。实在不能达到的,万万不能被虚荣心蒙蔽双眼,要保持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克制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消费欲望,戒掉过度的消费习惯,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远离“校园贷”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不相信任何借贷平台,不被点滴利益和虚假承诺诱惑;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借给他人,保护好个人及家庭的信息不外泄;

  4.了解金融防骗知识,加强对“校园贷”的认知;

  结语

  早在2017年,监管机构就规定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随着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强,一定会让“校园贷”无所遁形,不过也需要大学生擦亮双眼,保持理性消费,不要成为待宰羔羊。

  大学生应该优化自己的消费结构,不超前消费,努力做到开源节流,定期分析自己的日常支出,避免不合理花销。 学校方面也应加强学生防骗教育,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强对“校园贷”广告在校内的清理工作。

  “校园贷”就像潘多拉魔盒,不要为了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去触碰它,如果不幸遭遇了“校园贷”,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要用极端的方式解决,更不要想以贷养贷。

  本文由金融八卦女协助编辑

责任编辑:赵子牛

相关专题: 蜜蜂计划专题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6 北摩高科 002985 22.53
  • 04-16 芯瑞达 002983 12.97
  • 04-15 财富趋势 688318 107.41
  • 04-15 湘佳股份 002982 29.63
  • 04-15 万泰生物 603392 8.7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