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上,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寿险公司总裁苏恒轩在机构经验交流环节表示,当前,寿险公司过去依靠的传统驱动红利正在消退,结构性矛盾升级,再加上新业态的冲击,这三大因素都倒逼寿险公司必须按下转型的加速键。
苏恒轩认为,目前寿险行业正在经历着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如何渡过新动能转换期至关重要。
这一点在销售队伍和投资收益方面表现明显。
苏恒轩指出,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代理人已达到900多万,已接近海外成熟保险市场。我国城镇化率仍有上升空间,仍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但是,目前依靠人力规模推动保费增长业务模式却出现逐渐放缓趋势。
在资产端也不乐观,苏恒轩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前所未有,实体经济需要在后疫情时代逐步恢复,投资不确定性依然会有所上升,也导致了驱动性发展模式越来越艰难。
而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寿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苏恒轩指出,从产品层面来看,保险产品同质化、价格竞争严重;从客户层面看,部分客户过渡开发,购买保单达到5至8件,但对部分客户却缺乏关注。
结构性问题还体现在区域发展上,目前县和乡镇地区网点发展存在空白。
互联网发展催生出的新业态,也在不断地冲击寿险公司。
苏恒轩表示,近年来传统金融产业除了内部向外竞争外,互联网金融加速深入保险领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
以网络互助为例,截至2019年,中国网络互助覆盖的人数达到1.5亿人。苏恒轩预计,202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9亿人以上。
在上述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寿险公司的危机感十足。近年来排名前十的保险公司中,包括中国人寿、太平保险等多家机构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重振”战略。
寿险公司未来存在哪些发展机遇?
苏恒轩认为,在“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新需求、新市场、新基建、新技术四大新要素的出现,给寿险公司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苏恒轩表示,当前我国社会化保障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保基础,但是多层次和可持续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寿险业必须深入思考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当中决定性作用,抓住参与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机遇,实现社会企业以及客户价值有机统一。
其次,“双循环”意味着大市场。经济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城市群、都市圈的出现,打破了过去行政主导人口资源的模式,势必带动寿险产品的设计、销售、服务模式的转变。
而国家提倡的新基建,也将形成保险资金的新风口。
苏恒轩表示,从保险资金的特点来看,新基建与保险资金的周期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特点高度匹配。
因此,参与新基建不仅能为保险资金形成稳定的长期回报,也有利于缓解资产负债匹配缺口问题,是保险资金理想的配置方向。
最后,新技术加速发展新动能。
苏恒轩表示,当前数字化、互联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应用。
数字化技术平台具备的全流程、全场景、全价值的特点,正在全面的改变产品、销售、服务、投资全价值链,并将对寿险公司的决策、精算、财务、组织架构等各个关键环节产生深远影响。
记者 仇兆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