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掘一线“人荒”!明天谁来当煤矿工人?

煤矿采掘一线“人荒”!明天谁来当煤矿工人?
2024年05月19日 21:32 市场资讯

明天谁来当煤矿工人?这个沉重的话题由来已久,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由于煤矿普遍存在招工难问题,造成采掘一线严重缺员,队伍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十几年过去,这种现象不仅没有改观,而且日趋恶化。

笔者近期在对河南一座年产能120万吨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的调查中发现:该矿现有采掘一线职工658人,缺员高达419人。在658名采掘一线职工中,年龄35岁以下的仅有48人,占总数的7.3%;35岁至40岁有92人,占14%;40岁至50岁有308人,占46.8%;50岁以上的有210人,占31.9%。40岁以上的职工占采掘一线职工总数的近79%,而这些人满55周岁都要退休。

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该矿采掘一线职工队伍老龄化已经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这并非特例。据笔者了解,在非新近建成的国有煤矿中,采掘一线缺员和职工队伍老龄化的问题普遍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晋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彪表示,该集团目前井下一线职工有9万人左右,45周岁及以上占比近45%,一线职工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按照每年自然减员4000人估算,预计到2030年,该集团井下一线用工将净减近3万人,用工形势异常严峻。

当今煤矿采掘一线职工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如果不能逐步得到解决,势必影响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煤矿招工留人难,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重点煤矿承担了很多社会职能,除了搞好安全生产,还办幼儿园、学校、医院等,职工的住宅也是煤矿修建的。煤矿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多,入职门槛也比较低,对职工文化程度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身体好就行。煤矿用工优先在职工子女中选招。煤矿职工退休,子女可以接班,有的人家几代人甚至全家人都在煤矿工作。那个年代煤矿工人的社会地位、工资和各种待遇都相对较高,人们以在煤矿工作为荣,煤矿工人也愿意让子女留在身边工作。一家人在一起,工作上相互促进、生活上相互照顾,逐渐形成了煤矿工人特有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主人翁精神,真正把自己当作矿山的主人,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归属感。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对煤矿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国有重点煤矿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煤矿用工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取消了煤矿工人退休后子女接班的政策,招工也不再优先从职工子女中选招,而是根据需要直接在社会上招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开采多年的老煤矿,由于用人多、效率低、包袱重、矿井衰老条件差等原因破产关闭,留存下来的老煤矿有不少也是在亏损的泥潭里苦苦挣扎。国有煤矿职工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随之一落千丈。

笔者在煤炭企业工作了40年,据多年的观察,认为当前煤矿招工难、井下一线缺员严重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煤矿职工薪酬待遇偏低,生活压力大。以河南某国有煤矿为例,采掘一线职工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扣掉“五险一金”后实际到手7000元左右,而井下辅助单位的职工月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地面单位职工收入更低,有的只有2000元左右。煤矿职工大多上有老下有小,每月收入除去生活费、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用等,所剩无几,基本都是“月光族”。现在只要有点手艺的人,更愿意去其他行业工作。来煤矿干的大部分是家庭负担重,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人,要养家糊口又不好找工作,不得已才来到煤矿。某国有煤矿在全矿142名年龄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72人,占50.7%;认为压力主要来自经济收入的有130人,占91.55%;认为煤矿福利待遇偏低的有113人,占79.58%。

二是煤矿是高危行业,工作苦脏累险。我国的煤矿大多存在水、火、瓦斯、顶板、冲击地压等灾害,尤其是一些老煤矿,随着采深的不断增加,灾害愈加严重。再加上煤矿工人在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层深处作业,噪声、粉尘等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可以说,在煤矿工作,苦脏累险占齐了。此外,煤矿安全水平仍需不断提高,社会形象有待改善,很多人不愿意到煤矿工作。

三是有些煤矿管理上太过刚性,职工抵触情绪较大。煤矿从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角度出发,在管理上相较其他行业更加严格,各种检查也比较多,这是必要的,是可以理解的。可有的煤矿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太过刚性,与职工缺乏沟通交流,以罚代管,有的职工甚至工资被罚得所剩无几。时间长了,职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萌生跳槽离开煤矿的念头。上述某矿在142名35岁以下职工的调查中发现:有99人认为与企业沟通困难,占69.7%;准备跳槽的有15人,占10.56%;表示看不到企业前景的有59人,占41.55%。

四是不少矿区生活环境仍相对艰苦,职工生活质量低。煤矿开采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多煤矿所处的地域远离城市,而且绝大多数职工为男性,女职工极少。笔者在一座有近2000名职工的煤矿了解到,女职工只有120多名。男职工结婚成家普遍比较困难。不少男职工只得在矿区附近的农村找媳妇,造成矿工家庭“一头沉”的比较多。这种家庭全靠男人在煤矿挣钱过日子,如果煤矿效益不好,职工收入降低,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不少矿区公共设施落后,文化娱乐教育资源匮乏,职工购买住房以及子女进入幼儿园、上学等都要到附近的城市,增加了生活成本。上述某矿142名接受调查的青工中,认为目前最迫切的事情为改善住房的占40.14%,认为最迫切的事情为增加收入的占92.25%。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如果职工在矿区没有安家栖身之所,人员流失在所难免。

五是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改变。目前社会上就业的机会比较多,很多老一辈矿工不想让子女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希望子女能到薪酬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单位就业。矿工子弟大都也不愿意留在煤矿工作、生活。当代青年人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导致劳动力源头“缩水”,另一方面,试想谁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子到不见阳光的煤矿井下一线工作?就算迫于无奈让孩子下井工作了,很多家长依然千方百计求人找门路把孩子调到地面岗位。

六是煤矿后备技术力量的补充来源在减少。原煤炭工业部有14所高等院校,如今除了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其他院校都改了校名,煤炭的痕迹逐渐被抹去,专业设置也离煤矿越来越远。而专门为煤矿培养后备技术人才的煤炭技工学校,原来可以直接分配工作,考不上大学的煤矿职工子女为了就业,很多人选择到技工学校读书。技工学校也成为煤矿补充新生力量的主要渠道之一。现在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学历低,且不能保证安排工作,矿工子女不再对其趋之若鹜。如今的煤炭技工学校很少有煤矿相关的专业,主要是为煤矿进行一些短期培训。

破解采掘一线人员短缺,难在何处?

为了破解招不来工人的现实问题,各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升煤矿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多上设备少上人,取消夜班生产,提高煤矿职工的薪酬待遇等。煤矿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安全状况也有了根本性好转,但井下采掘一线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已经开采了几十年的老煤矿和刚建成投产的新煤矿,两极分化非常突出。

老煤矿有的已经开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方面历史包袱沉重,另一方面井型比较小,年产能达到一二百万吨就算大矿了。这些老煤矿经过多年的开采,资源濒临枯竭,赋存条件差,井下灾害严重,用人多,成本高,效率低,盈利能力弱。而新煤矿资源赋存条件好,智能化水平、安全系数都比较高,产能大,用人少,基本没有包袱,效益也比较好。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某年,一家拥有6万多名职工的老牌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年产量突破3600万吨,而另外一家新兴的煤炭企业原煤产量也突破3000万吨,但后者职工总数只有5000多人。老煤矿与新煤矿相比,就像60多岁的老人同年轻小伙子赛跑。招工难、井下采掘一线缺员严重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老煤矿。

提升煤矿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多上设备少上人,是解决井下一线用工青黄不接问题的有效方法。但不少老煤矿地质条件复杂,有的因其井下赋存条件,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比条件好的新煤矿难度大很多。笔者了解到,曾有一家大型煤炭企业,井下装备了先进的综采设备,但由于是“鸡窝煤”,机器一转圈煤就没了,工作面隔三差五要搬家,搬一次家要几个月时间,影响了开采进度,企业陷入严重亏损境地。请煤矿综采专家“会诊”,专家到井下实地察看后,开出了“宜炮则炮,宜综则综”的“药方”,即适宜炮采时把综采设备撤出来,恢复炮采;地质条件适宜综采时,再把综采设备运下去。煤采出来了,企业很快扭亏为盈。还有一座老煤矿,井下煤层赋存不稳定,一直采用炮采工艺勉强维持,后来根据上级要求上综采,产量没有提高多少,煤质却严重下滑,采出来的大都是石头,没几年煤矿就撑不下去被迫关闭了。

在用工方面,新煤矿机械化、智能化程度都比较高,对工人要求至少具备高中文化程度,全部由大学毕业生组成的采煤队如今也不少。而老煤矿招工,只要身体好就行,对工人文化程度没有特殊要求,否则更难招到一线工人。笔者对上述某矿658名采掘一线职工的调查中发现: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97人,占45.1%;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72人,占26.1%;中专文化程度的有95人,占14.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94人,仅占14.3%。他们中很多人甚至不会操作电脑,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大多是队干和技术员。除了技术员,队干大多通过函授取得学历,没有脱产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也就是“混”了个文凭。而这种状况又成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一重障碍。

时下,许多老煤矿为了减人提效,大力投用先进装备,此举在有些煤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井下一线职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驾驭不了先进的采掘装备,经常因操作不当、未按要求保养维护等,造成先进的机械装备损坏,完不成生产任务和工程进度,也影响了收入。职工因此牢骚满腹,从思想上排斥新技术、新装备,有的干脆将先进机械装备弃之不用,以致先进的机械装备成了“盆景”。上级领导来检查了,提前安排人启动先进机械装备装装样子;领导走了,这些装备就被撂在一边当摆设。笔者了解到,一座煤矿在井下装备了单轨吊,单轨吊不仅可以运输设备,还可以运人,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又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但单轨吊投入使用后工人玩不转,三天两头“掉链子”,认为运设备还不如肩扛人抬来得痛快,最后干脆把单轨吊摆在一边。领导来看了,启动起来让单轨吊转几圈“表演”一番;看领导走了,立马就让单轨吊“歇菜”。

为加强煤矿职工队伍建设,有关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改善煤矿职工的文化层次结构,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取消井下劳务派遣工,变招工为招生,严格脱产培训等,但道阻且长。例如,虽然老煤矿推行变招工为招生制度后,的确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些人在煤矿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工作、生活环境以及薪酬待遇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大部分人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又离开了。据笔者了解,某矿曾以变招工为招生的方式招收了30名定向培养出来的学生,3个月后30人中仅剩下9人还在煤矿。该矿曾多次组织招工,并对能招来新工人的职工进行奖励,但招来的人仍寥寥无几。脱贫攻坚期间,该矿到贫困山区农村去招工,原本想只要有一个人来煤矿上班,该户贫困户就能脱贫,肯定能招到工人。结果1个多月一个人也没招来。村民说:“在煤矿上班又脏又累又危险,再穷也不到井下挖煤。”

煤矿井下机械化采煤工作面

煤炭在未来较长时间仍将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目前煤矿采掘一线职工队伍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逐步解决。顺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坚定不移、因企制宜提高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彻底摒弃煤矿“人海战术”的思维,用“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来“釜底抽薪”解决“人荒”的问题。同时,要从煤矿职工的普遍诉求着手,不断改善煤矿职工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让煤矿职工“乐业”,并拥有更丰沛的价值感、成就感,也是不可或缺的。

煤矿举办智能化综掘机培训

作者:杨晓东

来源:中国煤炭报5月16日七版 原标题《煤矿采掘一线 “人荒”问题如何解?》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职工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