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为什么鼓励恢复双季稻
2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视情可适当提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中央层面鼓励恢复双季稻这个提法,印象中是第一次。
所谓双季稻,就是一块地上,先种早稻后种晚稻。历史上,南方大多数地方是种双季稻的,个别地方甚至三季。90年代后,双季稻开始逐步减少,只种一季稻。当只种一季稻的时候,农民基本上是种中稻或晚稻,极少是早稻。因为早稻亩产低,价格低。因此,减少双季稻实际上就是减少早稻。换言之,鼓励恢复双季稻,也就是鼓励恢复早稻。早稻在巅峰的时候,一年产量有5300多万吨,现在已经不足这个数字的一半。
早稻为什么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少的人种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出来去务工或经商了。毕竟,务工经商的收益远大于种粮。当劳动力不足的时候,自然就要减少双季稻的种植,改为单季稻了。所谓“双改单”。
90年代以来,早稻有两次生产大滑坡。一个是1997-2003年,另一个就是2014年至今。1997-2003年,早稻产量由4500万吨跌到3000万吨,2014年至今,早稻产量由3400万吨跌到2600万吨(以上都是大数,方便记忆)。第一次大滑坡,两个因素,一是经济起飞,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出,二是粮价持续下跌,价格下跌边缘品种就会被率先调整,这是经济学规律。最近的这次滑坡,和经济关系不大,主要是价格,价格不升反降,早稻降得更多,这主要和早稻的真正的终端市场需求越来越少有关。
总之,我们要记住,恢复双季稻,一是要有劳动力,二是要有价格。首先是价格,没有价格上的提升,农民不会种,毕竟主动权在农民手上。其次,有没有更有吸引力的务工机会。如果外出能挣大钱,农民也不会留下来。
那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就是国家为什么要鼓励恢复双季稻呢?是因为稻谷供需偏紧吗?并不是。实际上,据USDA的统计,我们上一年度的稻谷期末库存创下历史新高,足够一年的消费有余。注意,这个期末库存仅仅是结转库存,如果要问此时的稻谷库存是多少,那足够全国1.5年以上的消费吧?而国际上认为最低保持2个月的消费就差不多了。所以,我们的库存是极大充裕的。所以,我不认为这是鼓励增产。
那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国家未雨绸缪,在疫情影响下,万一经济下滑,劳动力需求大幅下滑,农民至少可以多留一些在家里种地,减轻就业压力。2008-2009年金融危机,大量的农民工失业,当时国家当机立断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如今,鼓励恢复双季稻是同样政策的再现。当然,力度不一样。我们知道,疫情对当前的经济还是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增加了许多的不确定性。许多中小企业因此次疫情关门之后,还会不会再开门,是个未知数。因此,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肯定是有的。此时,我们鼓励双季稻,让留守农民,特别是湖北的农民,干脆在家多种点早稻,晚点视情况再做外出的打算。
国家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湖北就是有条件的早稻种植区。湖北早稻历史上高峰的时候接近500万吨,和早稻大省广东目前的产量差不多。现在降到只有80多万吨,特别是最近两年下滑非常厉害,2017年还有200万吨。
所以,国家的意思很明显了,湖北的农民因为疫情被困在家里,干脆就多种点早稻吧!当然,为了鼓励,早稻价格可能会相对提高一些。至少相对中晚稻,价格差距要缩小。在全力支援湖北的当下,不排除单独提高湖北早稻最低收购价的可能性。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