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587字,预计阅读需要7分钟。
一到年底,各大电商纷纷开启了营销大战。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价格高的离谱的商品买的人特别多,甚至火爆到缺货,排队都不一定买的上,而有些价格很便宜的商品却无人问津。
这看上去好像和我们的传统认知不符,不应该是商品越贵,买的人越少,越便宜买的人越多嘛?
而这一切早在一百多年前,已经被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看破,今天小盛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一奇特的经济学现象,扫年货有必要,但要避免步入消费陷阱哦~
01
什么是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的提出者是托斯丹·邦德·凡勃伦,他被誉为“美国经济学巨匠”,在美国经济学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凡勃伦效应,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
举个例子,同一双皮鞋,用料、设计甚至颜色都完全一样。在普通的店面这双鞋只卖80元,而在大商场的柜台,这双皮鞋能卖到几百元。尽管价格上涨了好几倍,但是很多人依旧选择在商场买,这就是典型的凡勃伦效应。
就像电影《大腕》里的那句经典台词:“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02
商家利用下的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而不完全是一种经济效应。因为凡勃伦效应本质上反映的是炫耀性消费,且必须依赖于个人对群体的预期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这种效应常被商家利用,多在这两种消费背景下发生。
✔1、某些商品具有炫耀的效果
如购买高级轿车显示地位的高贵,收集名画显示雅致的爱好等等。这类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愿意购买,因为只有商品的高价,才能显示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所以,这种消费状态随着社会发展有增长的趋势。
✔2、消费者对价格和品质两者关系的心理认知
面对琳琅满目的消费产品,消费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鉴别同类产品的好坏,这时候,价格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比如你在某宝或某东上买个耳机,搜索结果往往会出现很多类似的耳机,且各个店铺的价格不太一样。如果不仔细研究,你是不是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贵的应该更好?如果看到一个特别便宜的价格,你的第一感觉是不是,这个可能不太靠谱?而很多商家都会利用消费者的这个心理,提高价格。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疑问,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出现这种以价格判定品质的消费认知?
从通常的定价逻辑来看,“因为好, 所以贵”。但是,到了消费者这一边,人们普遍的心理就变成了:“因为价格贵,所以肯定好。”在逻辑学上,这是不成立的,因为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但是在心理学上,这种说法也确实是有说服力的。尤其是在自由竞争市场下,价格既表现了产品的价值,同时也为产品的品质做了背书。
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对于普通商品,如果能够独自分辨好坏,就可以大致相信自己的判断。但如果是较为昂贵的高档产品,建议在专业人土陪同下购买,把关注点放在产品品质上,坚信品质主导价格,而不是价格彰显品质。
03
投资世界里的凡勃伦效应
在投资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凡勃伦效应。比如股票在上涨的时候总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大家总觉得,上涨的股票才是好的,不涨或者下跌的一定有问题。
这样的想法有一部分道理,但是也容易落入陷阱。因为上涨的股票或许真的质量会更好,但是如果上涨幅度太大,很有可能意味着估值太高。相反,下跌的股票或许真的有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都已经反应在估值里了,那么,投资这些标的的潜在收益会大于风险。
因此,真正想要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则一定要学会判断事物的内在价值,坚持价值投资苦练估值基本功。简单来说就是你要买的明白,不要买贵了,这个道理跟我们日常消费类似,你不可能为一件衣服支付一套房子的价格,因为你能对一件衣服有一个大概的估值,同样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点就是上市公司这个商品要比一件衣服要复杂的多,你要会分析才行。
关于估值方法,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内在价值法:一家公司的价值等于它未来股利的净现值,其实就是公司每股净利润变现分红你最终能拿到手里的现金;
2、相对价值法:与同类公司做比较来判定一家公司的价值,找行业内业务类似体量差不多的公司做比较,比如快手公司做E轮融资也采取了这种估值模式,但是由于很难找到行业类似的上市公司做比较就找了陌陌、微博等公司做为参考;
3、收购价值法:确定它对于第三方收购人,如另一家公司的价值,并以此来计算公司的股价,这种方法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参考手段,如果我们想要买入一家公司,最好在买入前查找一下这家公司曾经的一些收购案例及相对应的收购价格,毕竟机构之间的收购的估值会比我们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个人投资者要专业的多。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曾一度在二级市场参股不少公司,这些价格都是可以查找得到。
最后,无论在日常消费还是投资中,凡勃伦效应都随处可见,要想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把投资收益率提高,就要学会判断事物的内在价值,跟着感觉走,很有可能会落入凡勃伦效应的陷阱。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