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亏了钱,还盼着继续跌,他们是咋想的?
来源:融通基金
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钱钟书《围城》
如果定投也讲用户体验,最佳体验莫过于“一直盈利”,因为人性厌恶损失。
然而有些人,定投明明亏着,却还挺开心,甚至希望市场继续下跌——
下图均为小基快跑粉丝留言
他们真是傻吗?
当然不是。
正因为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才能做出旁人看来“傻傻的事”。
什么道理?一起来看看:
在两种市场情形下做定投:
① 单边上涨(基金净值从1元一路涨至1.5元);
② 先跌后涨(基金净值从1元跌至0.2元再涨回1元)。
每个月定投同样的金额,来看看收益对比。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在单边上涨的市场行情中,最后的定投收益率为26.78%;
而在先跌后涨的行情中,最后的定投收益率为136.67%!
相差近4倍!
为啥?
用另一张图就能解释——
蓝线代表单边上涨市场的定投单位份额成本,不断走高,前5个月扣款后,定投单位份额成本为1.18;
红线代表先涨后跌市场的定投单位份额成本,一路下降,前5个月扣款后,定投单位份额成本为0.42。
先跌后涨的行情中,在下跌时坚持定投,定投单位份额成本被不断摊低,待净值反弹,盈利空间更大。
道理不难懂,然而大部分人做不到,因为要对抗人性。小通在之前的文章《同样是亏钱,为啥炒股就 “死扛”,定投就“投降”?》(戳这里)探讨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留言的小伙伴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小通不是他们肚里的蛔虫,自然无法得知他们的真实想法。
不过小通猜想,他们可能都get到了一项技能。
卖个关子,先往下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群5岁左右的孩子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并说:“如果在我出去的15分钟时间里,你没有吃这块棉花糖,我回来后将再给你一块。”
2:1的交易回报率,100%的投资!即使是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然而15分钟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且周围没有人管,棉花糖的诱惑让孩子实在难以抗拒,于是有的孩子很快就把手中的棉花糖吃掉了。只有少数孩子拿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几年之后,和那些大人离开不久就吃掉了第一块棉花糖的孩子相比,那些当时没有吃棉花糖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更优异,和别人相处更融洽,也有更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几十年后,这些孩子不管在事业、家庭等方面,人生轨迹都更加顺遂。
也就是说,比起立即吃掉棉花糖的人,能够抵御棉花糖诱惑的人,做事情成功的概率更高。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它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拥有延迟满足自我欲望的能力,将有助于你获得未来的成功。
延迟满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工作、生活、投资…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都会引导你走向成功。
现在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有多少“棉花糖”并不重要,不要立刻吃掉“棉花糖”。等待时机,可以吃到更多。
那些定投出现浮亏的小伙伴,延迟了自己想要获得盈利的满足感, 反而盼望市场进一步下跌,这样就能把定投成本进一步摊低,等待行情的到来,收益更多。
如何延迟满足感呢?
在棉花糖实验里有三种策略:
分心
有的孩子蒙住眼睛或者把头转向别的地方,不看棉花糖;
有的孩子自言自语,重复地说着“我要为第二块棉花糖等下去”;
有的做起游戏,有的干脆睡觉…
他们都成功地抵御住了诱惑,拿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将诱惑物抽象化
实验人员对一些孩子说: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假装棉花糖不是真的,只是图片而已,可以在你脑海里给它们加一个相框,就好像那是一幅照片。”
这些孩子能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时间,要比其他的孩子长得多。
冷静聚焦
实验人员提示部分孩子将棉花糖想象成吹起来的圆形云朵,而不是关注棉花糖柔软好吃的一面,这些孩子等待的时间也比较长。
具体到定投而言,为了延迟获利的满足感,在下跌时也能继续坚持定投,小通也想了几招:
定投的前中期,不看或者少看定投账户,该干嘛干嘛去;
如果忍不住非要看,关注基金份额而不是资产,随着定投不断扣款,份额是不断增加的,这些就是你“收集的筹码”;
将定投作为实现“攒一笔钱”、“子女教育”、“养老补充”等中长期目标的投资方式之一,减少短期关注。
希望多年之后,你也能拿到“第二块棉花糖”。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