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养老大数据:超四成老年人退休再就业 半数儿女每月不给父母钱
来源:融360 作者:维度
又逢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阳敬老节。这一天,你是否会记得拥抱父母,跟他们说一声:您辛苦了,好好歇歇吧!
根据《维度》不久前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父母一辈中,有超过四成仍在为养老工作,仅有24.74%依赖子女赡养来养老……
如此看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个美好愿景,似乎成为一个特别棘手的难题,而且,现在如此,未来更甚。
养老现状:一半依赖退休金,还有一半得继续工作
早前,关于日韩等发达国家面临养老困境的报道层出不穷:日本孤身生活的老人逼近600万,约有一半年收入低于生活保护标准;在韩国,有420万老人为工作奔波,数量甚至比20多岁的打工青年还多……
那么,国内的情况如何?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最新数据及相关资料: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为2.22 亿。而全国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为9235.3 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也增加了1395.4 万。也就是说,在60岁及以上老人中,有超过四成退休不退业,仍然继续工作,这项数据与《维度》所做的调查不谋而合。
在《维度》的调查中,目前养老来源一栏,养老退休金、继续工作这两个选项可谓并驾齐驱,分别占比41.58%及43.24%。从年龄上看,80、90后的父母多依靠再就业来养老,而60、70的父母大多只能依靠养老金。诚然,随着岁月增长,即使还想继续工作,身体也不能支撑了。
三个月前,今年72岁的老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门卫岗,这个他退休后一干就是十年的工作,“要不是因为做了肾脏手术,我这身体再干五年也不是问题。”在老王看来,这份工作相当轻松,每天只需要守在学校大门口的值班室里,给进出的人员车辆登记一下,每个月就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在这个五线小城里已算相当不错。
其实,老王有退休工资,每个月3000出头,而且早些年做生意存下了一大笔积蓄,按说根本不需要他打工养老。然而,唯一的儿子并不争气,不仅“养儿防老”没得指望,现如今反而还得被啃老。“哎,儿子创业赔了一大笔钱,房子都卖了,连我们那些积蓄都给他还债了,现在一蹶不振的,老婆孩子孙子媳妇,全都挤在家里一起住,要养活这一大家子人,靠我老俩口那点退休金哪够啊!”老王浑浊的眼中,透出许多惆怅,“他(儿子)快点振作起来吧,不然这个家真的要散了……”。
压力山大:自顾不暇 年轻人多半不出资给父母养老
老王的儿子大概率是指望不上的,以前不能,今后也很难。虽说老王自身的养老压力多半源于家庭变故,但即便没有拖后腿的子女,“养儿防老”的传统也渐行渐远。
在《维度》的调查中,当问及每月给父母多少钱养老时,有超过一半的人群选择了“0元”,占比达到50.31%;若从年龄上看,80后(含85后)中有48.28%每月不给父母钱,90后(不含95后)更高达58.93%。
震惊之余,倒不难理解,并非甘当不肖子孙,实在是自顾不暇。80、90后这一代人,大多已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承受着作为“夹心一代”的压力,他们不仅需要同时承担老人和孩子的开销,还背负着房贷、车贷等各种债务压力。
前不久,80后北漂小沈的母亲住院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来自中年危机的焦灼。35岁的小沈是家中独生子,在京从事互联网工作,母亲入院时正值所负责项目上线,一天假都请不了。而妻子又出差了,父亲还得留在家带孙子,母亲住院陪护成了大问题,小沈只能选择请护工,并在医院食堂订饭。
“我每天下班后赶去看一眼,到医院都9点了,呆不了多久就得走,因为探视时间只到9点半。”小沈很无奈,他的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连日来的奔波,不仅让他感觉心力憔悴,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小沈母亲没有社保,现在住院的每一分钱都只能他自掏腰包。“请护工一天就是230元,我妈心疼钱,我还安慰她,说你儿子一天赚这好几倍,可我没敢告诉她,住院这一周各种费用加一起,已经花掉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小沈苦笑道。
若不是因为这场病,小沈母亲是极其不愿意给儿子添麻烦的。其实,《维度》在深入采访调查中发现,即便儿女给钱,很多父母也会主动拒绝,或者用另一种方式归还。而对于某些被爸妈宠在手心的“孩子”们,甚至有不少父母直言:“不啃老就不错了,哪还指望他(她)养老呢!”。
实际上,除去那些一毛不拔的,每月能出钱给父母养老的,其金额为500元及以下的人群数量是最多的。根据《维度》调查显示,每个月给父母500及以下养老费的人群占比25.57%,仅次于每月分文不给的。而每月能拿出千元以上的寥寥无几,总计不过十分之一有余。
在这个现状下,《维度》调查发现,仅有10.19%的人群认为父母现在的养老生活很幸福。同时,大概也正因此时体会,让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彼时养老是靠不上儿女的,《维度》调查显示,仅有12.89%人群认为子女赡养可作为将来养老来源的选择之一,而有61.54%的人群都在指望退休金养老。
然而,暂且不论今后可能会面对的国家养老金缺口难题,只需要想想到时拿到手的那点退休金,真的够花么?一般而言,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基本是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也就是说,退休后如果只靠养老金,大多数人没法获得工作时同等水平的月收入,因此,生活质量下降在所难免。
人老了,钱不够,这种晚景想想就心酸,那么,为了能过上相对体面的老年生活,从这一刻起,是不是就该有所准备?
未来焦虑:超三成95后认为500万够养老 58.42%人群还没做准备
如今,关于如何为养老做准备乃至需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众说纷纭,各种计算之后,有说163万的,也有说314万的……而早在2010年,北师大教授钟伟甚至表明存款1000万元也未必够养老。
《维度》此番调查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的判断,与调查人群的收入、年龄、所在地呈现紧密相关性:收入越高、年龄越小、居住城市越接近一线的人群,普遍认为需要更多的钱才足够养老。可以看到,31.03%的95后认为需要500万以上;目前每月收入3万元以上的,77.78%的人群都认为需要500万以上。
而那些生活在县城农村的人群,普遍觉得50万以内就足够养老,二三线城市的人则多认为需要100万左右,北上广的则大多表示得有500万以上。
那么,怎么才算“够养老”?“吃糠咽菜”是种养老的方式,过“有品质的老年生活”也是种养老的方式。《维度》以为,大多数人自然期望老了之后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究竟多少钱才够?不妨来看一个真实的数据:
如果你打算60岁退休,那么至少也得按80岁死亡来准备养老金,也就是说得准备20年够花的钱。1991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877元,按这一年的水平计算,只要准备57540元就够养老了。2017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已经涨到101599元,按这一年的水平计算,要准备203万元才够养老,已经是20多年前那个数字的35.3倍。想想看,如果你和一个1991年的人说20年后你要准备200万才能养老,他大概也会觉得耸人听闻,可事实上这不就成真了吗?
但是,即便按照200万来计算,每月工资一万元,不吃不喝也要存将近17年,先不说有几个人能存够,现实的情况是:根本还没有多少人开始准备。《维度》调查数据显示,还没为养老做准备的人群接近六成,占比高达58.42%,准备百万以上的仅占3.72%。如果按照年龄来看,80后90后们开始做准备的更是寥寥无几,有近八成90后(不含95后)都未开始准备。
这是因为年轻人们天性乐观么?并不见得。《维度》调查表明,36.59%的人群对将来的养老问题感到焦虑:感觉压力山大,真不知道以后自己老时会怎么样。还有22.25%的人群表示来不及焦虑:“现在日子都过得很难,哪有闲心闲钱考虑以后?”
《维度》在调查中还发现,焦虑是否与年龄和收入挂钩,60后们多已经做好准备,普遍不焦虑,80后是焦虑与乐观并存,90后属于要么焦虑,要么过一天算一天。另一方面,焦虑与否与收入高低呈正比,每月收入8000元以下的人群,有超过三成表示对未来的养老问题感到焦虑;比较有意思的是,近两成并无收入来源的人群表示没啥好担心的,他们认为“说不定以后国家有新福利”。
众所周知,如今国家延迟退休政策呼之欲出,但在《维度》看来,即便没有这样的政策鼓励,若干年后的老年人们可能也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延迟退休计划。从现实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建立起这样的认识,《维度》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年龄越小的人群,认为今后养老主要靠养老金的比例越低,以95后为例,这项数据比80后少了将近10个百分点。同时,年龄越小的人群认为依赖投资理财、继续工作的比例越高,其中,51.72%的95后认为解决养老问题需要继续工作。
“我早就想好了,退休金肯定是不够花的,存钱养老也是大概率存不上的,指望儿女更是指望不了的。所以,除了趁年轻努力工作加油赚钱,然后多买几套房、多买几份保险,我还得好好保养身体,退休以后才能继续干!”对于未来养老何去何从,今年27岁的林溪作出了这样的规划。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