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乍暖还寒时候 为何欧央行最难“降息”?

解读:乍暖还寒时候 为何欧央行最难“降息”?
2020年03月30日 09:38 新浪财经

下载新浪财经APP,了解全球实时汇率

  作者:中国外汇投资研究员金融分析师 彭天舒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大了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悲观预期,恐慌、避险、投机等多重情绪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酵,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异动频频。典型的是美股屡创新高后急转直下,两周之内四次熔断刺激市场不安逸心理。美联储紧急两次降息共计150个基点,又一次引发全球超30家央行跟随,然而,一直以来侧重宽松货币的欧央行虽宣布了价值8700亿欧元的紧急购买计划但并未降息。

  无论经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降息往往被视为央行解决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此次面临疫情、经济双重危机的欧央行却并未采用。欧央行为何并未选择降息?其除去资产购买还有哪些手段?当前政策制定的掣肘又在哪?我们将在后文中逐步分析。

  降息空间相对有限 宽松货币刺激乏力

  当前欧央行三大基准利率中边际贷款利率0.25%,存款机制利率-0.50%,而主要再融资利率维持在0.00%水平已经将近6年,相对而言欧央行降息空间有限。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有大幅降息的表现,欧元区利率水平也并无明显比较优势。疫情发生之前欧元区经济一直处于低迷徘徊状态,制造业转型以及通货紧缩才是欧元区经济困境症结所在,欧央行长期负利率政策对于经济提振效应相对有限;疫情期间大批企业停工停产,居民投资、消费等行为都受到限制,欧央行此次若再度深化负利率意义不大。

  而且此次疫情属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冲击虽然是暂时的,但是大大小小的企业经历的资金流紧张、财税压力是巨大且又急切的,甚至由此引发的企业裁员、破产行为等都极大打击了市场信心。与其央行降息,企业以及居民在等待银行筛选客户、背景调查、风险分级的过程中宣告破产;标的明确的资产购买计划,更为直接的企业以及失业人群补贴计划更能解决燃眉之急,稳定信心。毕竟继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之后,美国白宫方面也推出了价值6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

  积极财政稳定市场 债务风险蓄势待发

  目前欧洲各国为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都出台了金额巨大的财政刺激政策。如德国政府宣布了价值高达7560亿欧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其中包括一项约为1560亿欧元的补充预算;法国政府则将投入450亿欧元帮助企业,同时为企业从银行贷款提供3000亿欧元国家担保;意大利政府推出了250亿欧元经济援助计划,其中100亿用于支持就业和员工…比较全球,疫情期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本应是“雪中送炭”,因为这不仅能够稳定社会公众信心,还能在疫情结束之后快速帮助经济体回归之前水平。

  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一系列刺激计划对于欧元区而言似乎是“饮鸩止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如此大规模的财政投放将会加大各成员国的债务压力。事实上,自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乃至欧盟经济都尚未完全复原,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高福利政策等因素导致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以至于不得不加大债券发行。这一点与美国行径本质无异,但问题在于这些国家发行的债券,无论是利率水平、信用评级还是市场流动性均远不及美债,再加上欧元区经济一直难有起色,疫情之后这些国家的债务偿还才是真正的挑战。

  疫情期间货币联盟带来的各种弊端显露无疑,尤其对于各成员国债务水平的限制,这使得许多国家因有所顾虑而错失帮扶企业、维稳市场的第一时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否会成为后续分裂欧盟的导火索值得拭目以待。本周五(4月3日)标普评级将公布对法国、德国主权债务的信用评级的评估结果,疫情蔓延本已扰乱德法两国经济节奏,倘若此时下调评级只会让两国措手不及。未来新一场“欧债危机”或在酝酿之中,欧洲金融资产对于投资、投机资金吸引力将进一步减弱,而欧元则会成为外部打击欧盟对外贸易的重要标的,欧元长期偏贬、受制反弹的特性依旧存在。

责任编辑:郭建

欧央行 降息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8 安宁股份 002978 27.47
  • 04-02 越剑智能 603095 --
  • 04-01 成都先导 688222 --
  • 03-31 华盛昌 002980 14.89
  • 03-31 上能电气 300827 21.6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