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稳字当头 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

大公国际:稳字当头 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
2020年02月25日 15:31 新浪财经

  文:大公国际

  2019年中国GDP增速略有放缓,但经济整体依然保持稳定发展。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依然强劲,工业发展保持平稳,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保障市场流动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本得以降低,民营企业效益得到提升。但全球经济放缓,内外需求疲软,中国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短期内国内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和快速蔓延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属于“黑天鹅事件”,预计会对一季度的消费和外贸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并进而影响一季度整体经济表现。但国家金融、财政、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联动发力,多举措助力疫情防控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和帮助,企业已逐渐有序复工。

  2020年,预计中央“六稳”举措及宏观政策联动发力将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仍将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消费端来看,被压制的消费需求会在疫情结束后实现较大反弹,加之宏观政策将加大消费稳增长力度,预计消费市场潜力将稳步释放,经济结构性调整空间充足,改善型消费将持续优化我国消费质量。

  从投资端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企稳。房地产投资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等政策持续影响下将保持稳定,基建投资将逐步回升,总体投资也将持续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靠拢。

  从进出口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外贸运行带来挑战,但中国外贸既有的竞争优势和强劲动能将支持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宏观政策来看,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在保障市场流动性的同时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通过减税降费、定向支持和财政贴息等举措稳定经济发展,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引导资金投向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以金融机构改革和治理体系完善为主线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同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19年中国经济回顾

  2019年国内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发展,GDP增速略有放缓,工业保持稳定,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依然强劲,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保持市场流动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降低成本,民营企业效益得到提升,但受困于内外部环境困局,国内经济压力依然较大。

  2019年,中国经济维持了6%左右的增长速度,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在此基础上维持高增速的难度必然越来越大;同时,在经济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降速是必然的,更多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升级换挡过程中以质量换速度的主动优化调整过程。另一方面,从2019年国内外环境因素看,国内经济放缓与国际因素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的增长继续面临一定压力。

  2019年消费对经济拉动依然较为强劲,但受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全球经济放缓等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2019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但在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经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GDP同比增速为6.1%,较2018年下降0.6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四季度增长6.0%,呈现逐季下降的趋势。

  支出法核算下,2019年消费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同比下降18.4个百分点;投资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受年内制造业投资增速整体放缓影响,同比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中美外贸关系缓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向拉降0.6个百分点转为正向拉动0.7个百分点。

  分产业来看,初步核算的全年三大产业增速分别为3.1%、5.7%和6.9%,同比分别下降0.4、0.1、1.1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36.8%、59.4%,其中第二产业贡献率增加2.4个百分点,而第一、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下降0.3、2.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下降。

  分行业来看,2019年全年,信息软件、交通运输、租赁等服务业发展较快。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高涨,同比增长18.7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保持比较高的速度发展,分别同比增长8.7%和7.1%

  另一方面,2019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所恶化,全球经济放缓,IMF连续下调世界经济预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依然盛行,中美贸易摩擦虽然暂时得以缓和,但未来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均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挑战。

  2019年,受内外需疲软影响,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但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经营得到改善。

  受内外需求疲软影响,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增速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3%,工业生产经营有所放缓。

  2019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工业生产逐步转向高质量平稳发展。制造业工业增加爱之同比增长6.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比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高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分别增长8.4%,比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高2.7个百分点,我国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与此同时,受减税降费的收益,私营企业经营改善,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小幅降低0.26元,总利润同比增长2.2%,明显好于国有和外资企业的负增长。

  2019年1~12月,我国PPI的月度同比变动平均在0.07%左右,从9月开始PPI持续为负,总体较2018年回落明显,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保持平稳,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基建投资基本平稳,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比有所下降,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

  2019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保持平稳运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增速较2018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比上年增长3.8%,增速与2018年持平,保持平稳;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发展,2019全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较2018年提升0.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1%,增速较2018年全年回落6.4个百分点,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7.7%,增速较2018年加快1.6个百分点。

  2019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财政支出力度,在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

  2019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一方面,国家通过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收入。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8%,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处于低位。另一方面,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同比增长8.1%,主要用于稳增长和保民生等重点领域。

  财政部门积极盘活资金存量,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及时下达预算和拨付资金,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使用。2019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3,624亿元。其中,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分别发行9,074亿元、21,487亿元;按用途划分, 新增债券、再融资债券、置换债券分别发行30,561亿元、11,484亿元、1,579亿元;债券发行整体平均发行期限延长,平均发行利率有所降低。此外,2020年政府债的发行多于去年且提前安排,会继续为经济注入活力。

  2019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积极推动完善LPR形成机制,通过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市场流动性,资金供给相对充足,市场利率运行平稳。

  2019年,央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得到了增强,为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准备金率方面,共下调三次,2019年1月和9月全面下调共计1.5个百分点,10月定向对城商行下调1个百分点,用以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为了深化市场利率改革,央行推动并不断完善LPR形成机制,随着LPR报价稳中有降,企业贷款利率有随着有所下降,有助于提升市场经济活力。公开市场操作方面,按照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要求,央行通过降准、定向降准、下调MLF和逆回购利率等多种方式提供中长期流动性,灵活开展逆回购操作来应对流动性短期变化,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期限结构,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利率运行平稳,有利于支持经济平稳增长。

  随着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2019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稳步增加。2019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8.6万亿元,同比增长8.7%,狭义货币(M1)余额57.6万亿元,同比增长4.4%,流通中货币(M0)余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201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6.81万亿元,同比多增6.439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5.36万亿元,同比多增1,96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5.58万亿元,比上年少3.08万亿元。

  二、2020年中国经济展望

  2020年,中央“六稳”举措及宏观政策联动发力将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仍将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20年1月中下旬以来,源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扩散,为应对疫情扩散,2020年春节假期延长,疫情严重地区非必要医疗企业大面积停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一季度消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2月23日0—24时,全国新增确诊病例409例,新增疑似病例620例。除湖北以外,全国新增确诊病例11例,新增疑似病例170例。从数据上看,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连续5天在1000例以下,现有确诊病例数近一周以来呈现下降趋势,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预计伴随全国疫情形势积极向好趋势,全国各省份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同时,将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从全年看,预计但被压制的消费需求会在疫情结束后实现较大反弹,加之宏观政策将加大消费稳增长力度,预计消费市场潜力将稳步释放,经济结构性调整空间充足,改善型消费将持续优化我国消费质量。

  2015年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并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76.2%,接近发达经济体水平。2015年-2019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63.6%,意味着我国消费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

  2020年,宏观政策加大消费稳增长力度,消费市场潜力稳步释放,改善型消费将持续优化我国消费质量。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一季度消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但伴随疫情结束,被压制的需求将会得到释放,消费会有较大反弹,一季度的经济失速有望在年中得到回调。其次,宏观政策将加大消费稳增长力度。第一,基层保工资、保基本民生、改善就业结构、继续推进落实个税改革、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等政策趋势将对消费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从创新流通发展、培育消费热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财税金融支持以及优化市场流通环境等五方面,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汽车消费和地产竣工产业链上的消费以及物流、零售、医疗、软件和康养保健等行业消费或是下阶段消费刺激重点;第三,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建设和公共服务等补短板工程将有助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对消费形成有效拉动作用。最后,改善型消费将持续优化我国消费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意在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推动服务型消费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全国各地方相继出台支持旅游、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政策,激发消费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新兴消费。

  预计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企稳,基建投资将逐步回升,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投资持续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靠拢。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受宏观去杠杆、地方政府加强债务管理、房地产实行房住不炒方针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于2016年加速下行。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观察,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中占比下降也是一个经济体在由发展中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跃进时产业升级的特征之一。从我国在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新能源和医药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领域高增长的投资增速可以看出,我国投资持续向高质量领域靠拢,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2020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企稳,基建投资将逐步回升,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投资持续向高质量领域发展。首先,基建投资将逐渐回升。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其中专项债额度达12,900亿元,对基建投资贡献明显提升。其次,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2019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政策基调再次被强调,预计2020年房地产投资将保持稳定。

  最后,投资持续向高质量和基建短板领域发展。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因此,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生态环保、民生服务和市政等基建补短板领域,以及5G、城市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领域将成为2020年投资的发力重点。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也为投资增长提供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外贸运行带来挑战,但中国外贸的竞争优势和强劲动能将支持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19年,受国内经济下行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年回落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5.0%,进口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同比扩大25.4%。不过,出口商品进一步向价值链高端迁移。民营企业主体活力增强,进出口增长11.4%。国际市场布局更加多元,对欧盟、东盟、美国、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8%、14.1%、-10.7%和0.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27万亿元,增长10.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及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对当前外贸运行带来挑战,但中国外贸的竞争优势和强劲动能将支持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外贸受物流不畅及检验检疫更加严格、开工延迟、外需疲弱等影响,叠加春节因素,预计1-2月中国进出口增速将大幅回落。但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以及相关部门已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外企政策措施,外贸将实现恢复性增长。

  第二,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为外贸稳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全球贸易摩擦仍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仍对外贸发展形成压力,但中国外贸竞争优势及强劲动能仍能够保持全年外贸发展在合理区间。一方面,我国贸易创新和多元化将对冲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在2019年经历了单边主义兴起、历时近两年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不利国际因素和国内经济降速的影响,但总体的表现并不太差,凸显了我国外贸行业的韧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持续改善。国际市场布局明显优化,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显著,对欧盟、东盟、拉美、非洲进出口也分别实现增长;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中西部地区出口占比18.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中西部占比近23%,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商品结构不断升级,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8.4%,集成电路、汽车整车等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5.3%和8.2%;一般贸易贡献增强,出口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至57.8%,增强了产业链价值和贸易竞争力;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充沛,外资企业进出口占比39.9%,持续担当骨干力量;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43.3%,成为外贸发展新主力。第三,中国正在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贸易创新模式不断增强和外贸结构持续改善体现了中国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2020年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全力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预计物价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平稳。

  201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上升,结构性特征明显。CPI同比上涨2.9%,涨幅比上年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较快,全年同比上涨42.5%,带动牛、羊肉价格也分别上涨12.1%和11.9%。食品价格全年上涨9.2%,涨幅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温和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

  2019年生产价格同比下降。PPI同比下降0.3%,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11月至12月PPI同比降幅收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同比下降0.7%,涨幅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同比下降0.2%,涨幅比上年低3.2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价格同比涨幅扩大,中间产品价格同比持续负增长。

  2020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2020年1月,受春节和疫情因素的双重影响,CPI上涨5.4%,涨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CPI的这一数值为近8年来的最高值。受猪肉价格持续高位影响,食品价格上涨20.6%,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4.10个百分点,仍然是CPI上升的主要动力;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29个百分点。年初的CPI数据固然是由于众多突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同时也说明去年下半年以来延续的结构性通胀的矛盾依然存在,故应当成为下阶段货币政策制定的关注点之一。综合判断,2020年CPI全年会随着翘尾效应的消失和疫情的逐步结束而走出前高后低的趋势。1月份的CPI大幅攀升更多是由于疫情冲击导致对食品和医疗用品需求激增而引起的“结构性”通胀,随着疫情的减弱会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故而1月份的CPI很大可能是全年的高点。

  2020年预计PPI逐渐收敛至0左右。考虑到经济需求受疫情影响仍总体放缓,工业品涨价动力不足。尽管有逆周期政策的支持,但在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国内房地产调控保持定力的环境下,PPI尚不具备明显转正的力量,预计随着2020年下半年后CPI对货币政策约束的缓解,新的政策空间和景气预期才可能会出现。

  2020年,央行运用多手段持续保障市场的流动性。2019年,受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在此背景之下,全球已有近30家央行宣布降息,其中不仅包括美联储、欧央行等发达经济体央行,也包括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央行。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有着更为活跃的经济,更快的货币扩张速度以及更接近原材料的全球产业链环节,始终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央行通过降低逆回购和MLF利率,运用LPR推动市场化定价,以增强市场流动性,但未来利率下调空间有限,还需要借助其他多种手段保障市场的流动性。

  2020年,通过深化减税降费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发行,中国将在稳健货币政策基础上继续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注入活力。到目前为止,包括财政资金定向支持、减税降费、财政贴息等在内的财政政策已为助力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已经提前放量,在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18,480亿元的情况下,1月份已发行专项债券7,148亿元。可见,2020仍会继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提出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引导资金投向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这些都有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深化,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金融机构改革持续推进。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改革继续推进,治理体系继续完善。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将继续扩大,同时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总体来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短期经济形成冲击,但在中央“六稳”举措、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下,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将稳步释放,经济结构性调整空间充足,改善型消费将持续优化我国消费质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企稳,基建投资将逐步回升,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投资持续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靠拢;中国外贸的竞争优势和强劲动能将支持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物价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平稳,经济将保持在合理区间。长期来看,中国仍将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责任编辑:李铁民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4 贝仕达克 300822 --
  • 03-03 东岳硅材 300821 --
  • 03-03 聚杰微纤 300819 15.07
  • 02-27 雪龙集团 603949 12.66
  • 02-26 瑞玛工业 002976 19.0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