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资信:对比"非典"和"新冠肺炎"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大公资信:对比"非典"和"新冠肺炎"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2020年02月20日 17:5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大公资信

  原标题:大公资信:医疗器械向“国产化”发展,互联网医疗享流量红利——对比“非典”和“新冠肺炎”对医药行业影响的分析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来势汹汹,传播迅速,不禁让人回想非典的经历。2003年,我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的高峰期,“非典”疫情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当时经济上行的趋势,从股市来看只影响了市场短期走势,并未改变中期趋势,非典对当年药企业绩产生的实质性影响较小,并未明显拉动业绩增长。经过非典,国家积累了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完善了药品应急储备制度,更加重视慢性疾病的防治等工作,医药行业重组的步伐加快。

  在共同点上,资本市场对两次疫情都做出了强烈反应,医药板块逆势走强,短期刺激利好医药企业,部分化学试剂企业获得超额收益;血制品对于疫情防控起巨大作用,产品认知度提升,供需格局改善;但同时民众对基础医药知识缺失造成乱抢药的闹剧接连发生,普及基础医药知识教育迫在眉睫。

  两次疫情期间的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两次疫情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新冠肺炎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的短板,未来向“国产化”发展的进程加速,其分支——体外诊断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空间大;互联网医疗享流量红利,成为线下医疗的重要补充;虽然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尚未出现,研发有望提速;政策向疫情倾斜,特事特办,利好创新药。整体来看,医药行业长期发展仍将遵循“供给侧”和“控费降价”的逻辑,持续向创新转型。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其影响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短期内影响各企业的上游原材料采购、开工生产、下游产品销售和回款以及外部融资等方面。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本次疫情的等级定义与2003年爆发的非典一致,虽然本次疫情得到较早的关注和检测,但病毒传播迅速,抗击新冠肺炎的道路仍在继续。

  本文以“非典”为鉴,从两次疫情基本情况对比入手,分析两次疫情对医药行业影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望行业短期所受影响以及长期发展趋势。

  一、非典 vs 新冠肺炎基本情况对比

  回顾非典疫情,从第一例病例爆发至基本结束,耗时历经7个月,对比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二者相似之处在于:首先两者均是在冬季从中国南方开始,且2003年和2020的春节假期较早,均涉及人口流动高峰期;其次传染路径基本相同,症状类似;再者都可能是从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但相比非典,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但死亡率较低,港澳台确诊病例数量远小于非典时期,目前尚没有超级传播者的出现。

  从医药行业的反应速度来看,非典期间,从首次发现到最终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历经5个月,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从12月31日首次通报,到初步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仅仅间隔10天,且检测试剂盒在短时间内快速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沉淀,病原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二、非典 vs 新冠肺炎对医药行业影响的共同点

  资本市场对两次疫情都做出了强烈反应,医药板块逆势走强,短期刺激利好医药企业,部分化学试剂企业获得超额收益。2003年,非典初期和4月最严重的时候,A股医药股逆势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5月非典得到控制之后,医药股行情急转直下,甚至回吐相对收益。2020年2月3日,A股血崩开盘,几乎全线跌停,但医药股部分涨停,港股个别医药股甚至出现涨幅200%的情况。目前,两次疫情均没有治疗的特效药,但是与抗病毒类药物相关的药品,短期内需求暴增,生产该类化学试剂的企业短期内业绩大幅提升,获得超额收益。

  血制品对于疫情防控起巨大作用,行业认知度提升,供需格局改善。由于起步晚,技术落后,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较为低迷。供应不足,医生认知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导致国外静丙获批的适应症远高于国内。随着两次疫情的出现,将生物医药推向大众的视线,对生物医药的重视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血制品的产品-静丙,真正开始在国内使用也是从非典开始。新冠肺炎期间,血制品中静丙和免疫球蛋白再次被用于临床治疗。两次疫情期间,血制品虽然无法直接治疗病毒,但调节免疫的作用明显,临床认可度高,对于疫情防控起巨大作用。2019年,血制品去库存阶段已接近尾声,行业处于供需平衡状态,由于新冠肺炎的出现,需求激增,加之春节期间献血活动几乎停滞,血浆投浆需要时间,血制品2020年或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有望实现价值回归。

  乱抢药事件再现,普及医药基础知识教育迫在眉睫。非典期间,民众受舆论报告影响,板蓝根被哄抢,也成为资本炒作的标的。反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掀起抢购“双黄连”的热潮。在两次疫情面前,利用民众的恐慌情绪,媒体炒作个别医药品种,民众对基础药品知识的缺失,对医疗卫生体系的陌生,造成乱抢药的闹剧接连发生。国家普及医药基础知识教育迫在眉睫,疫情期间及疫情过后,应运用媒体推广药品基础知识,让公众对药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选择药物。

  三、非典 vs 新冠肺炎对医药行业影响的不同点

  当疫情再次席卷而来,我们以非典为鉴,对比两次疫情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不难发现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医药行业自身的发展,新冠肺炎并不会完全复制非典行情,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不尽相同。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医疗器械发展的短板,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向“国产化”发展。长久以来,市场对医疗器械的重视程度远低于药品。由于非典集中在北京市和广东省,个别省市仅出现个例患者,传染面积小,医疗器械并没有表现出像本次疫情的紧缺情况。此次新冠肺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在应急医疗中医疗器械紧缺问题集中暴露。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小而杂,以低值为主,当疫情来临,容易出现生产不及时,供不应求和缺少高值器械的情况。

  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破五千亿规模,但国内技术水平较低,医疗设备和高值医用耗材市场中进口产品比例很高,进口金额已破百亿美元。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ECMO(即体外循环装置)在急救重症患者发挥重大作用,但由于ECMO为进口设备,全国存量少,疫情期间,ECMO一机难求。在WHO将新冠肺炎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然公共事件”后,部分国家或将对医疗设备设置出口限制,一方面可以倒逼国内企业技术转型,另一方面督促相关部门简化优化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进入临床应用的审批流程。未来,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的发展空间巨大,需求端和政策端双管齐下,共同推动“国产化”进程。

  本次疫情另一明显特点是对低值耗材需求极大,其中防护服、医用手套等属于短期高需求,但随着民众卫生意识的提升,预计口罩的需求仍将长期持续,医疗用品特别是口罩生产企业,业绩将持续向好。同时,家用医疗器械中体温计、呼吸机、血氧仪等产品使用频率大幅增加,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和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家用医疗器械将从初期发展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体外诊断技术突飞猛进,疫情提升需求,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作为新兴行业,医疗器械的分支-体外诊断(IVD)技术自非典以来飞速发展,打破少数跨国公司的长期垄断,为疫情防控立下汗马功劳。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到检测试剂盒投入临床使用不到一个月时间,研发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十数年的科技创新和积累。未来,快速诊断和高精准的基因测试盒有望成为传染性疾病防控中的关键一环。

  体外诊断属于研发推动、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国内市场规模基数小,增速快,集中度较低。本次疫情给中小企业提供弯道超车得机会,反应速度和研发速度快的中小企业脱颖而出。从政策层面来看,行业政策向国产倾斜,在控费的大趋势下,优质低价的国产产品有望取代进口产品。从应用层面来看,IVD可以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血液筛查、遗传性疾病诊断、肿瘤分子诊断等领域。从需求端看,IVD是全球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子行业,而在我国IVD占医疗器械的比重远低于国际水平,随着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的加剧,IVD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总体来看,政策向行业倾斜,部分创新器械产品快速获得注册;后续国家层面的政策有望推动医疗器械的发展、优化医药行业管理和规范、促进智能工厂构建。科技推动发展、优势资源整合,产品和服务进入高端市场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互联网医疗享新冠肺炎疫情流量红利。2003年的非典,互联网在中国方兴未艾,2020年的新冠肺炎让互联网医疗大放异彩,疫情之下,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线上问诊功能,为互联网医疗吸引流量,成为线下医疗的重要补充。在国家层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鼓励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等内容。互联网医疗不仅局限于新冠肺炎病情咨询,疫情动态、辟谣信息和科普文章的发布、送药上门、常规疾病问诊等服务也体现网上医疗的多功能性。

  部分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初步自我诊断,医患使用率大幅提高,疫情成为培育用户习惯的契机,也提高用户对线上医疗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也督促国家加快对互联网医疗领域建设的脚步,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值得思考的是,疫情过后,随着问诊需求的回落,如何保持用户粘性和保持增长点,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就医体验,当有纠纷发生时,权责明确等问题又是与联网医疗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疫苗研发不可预测性大,新冠肺炎再次提高公众对疫苗重要性的认知。疫苗方面,非典时期,北京某企业在完成一期临床测试之后,面临巨额亏损,终止研究。由于疫苗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周期较长,且实现投产是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疫苗无法对疫情起到突出作用,尤其当疫情得到控制后,行业热情度下降,需求基本停滞,疫苗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目前新冠肺炎的疫苗虽然没有研制成功,但伴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疫苗研发有望提速。同时,新冠肺炎扩散的时间恰逢流感季,流感亦会在人群聚集场所爆发,随着科学医疗教育的普及,居民对流感疫苗重要性的意识逐步增强,中长期对于疫苗的需求量将会增加。

  政策利好创新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加大对创新药审批流程的政策倾斜力度。2020年2月3日,由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在研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跳过临床一二期,正式在中国开展临床三期研究。特殊时期的特事特办,瑞德西韦是否能获批上市,仍需要通过相关实验和审批。但这一事件标志着临床机制更加灵活,对推进新药审批的加速有促进作用,提高创新药企业研发积极性。

  四、展望

  回顾非典、立足当下、展望未来,17年伴随着医改的深入,无论是产业结构、研发实力还是资本力量,医药行业已是今非昔比,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给行业带来改变和革新。疫情过后,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向“国产化”发展的趋势有望加快,政策环境得到改善,医疗器械行业仍将延续高景气度,对于药企而言,突破研发的瓶颈,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型,在国际市场中抢占先机是重中之重。同时,医疗器械行业整合加速,兼并重组是解决产品和技术瓶颈的有效手段,通过收购国内外创新能力强的小型高技术企业,横向搭建多种类的产品结构,实现内增外延式发展。近几年,国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互联网医疗开启分级诊疗的新模式,政策导向也日渐清晰。通过本次疫情,用户第一次真正接触和使用互联网医疗,但本次疫情只是对互联网医疗的催化剂,行业走向黄金发展期仍面临较多障碍,如缺乏有效监管、用药安全、医保支付、患者信任等。从长期看,在新医改加速的背景下,围绕“供给侧”和“控费降价”的发展逻辑不受疫情影响,行业仍鼓励由仿制向创新转型,MAH及CRO/CMO不断催化业务能力的延伸,医药行业景气度持续。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李铁民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4 贝仕达克 300822 --
  • 03-03 聚杰微纤 300819 15.07
  • 03-03 东岳硅材 300821 --
  • 02-27 雪龙集团 603949 12.66
  • 02-26 瑞玛工业 002976 19.0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