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2024年05月29日 16:30 市场资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则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明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体系能否真正实现“由大到强”。在这“五篇大文章”中,既有各自的侧重内容,也有相互之间的关系。科技金融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对金融业转型升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发展强调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要求综合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提升对于科技创新的服务质效;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影响未来科技金融发展的最大变量,科技金融的发展程度以及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运用范围,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的服务质效。

  本文将梳理当前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科技金融面临的挑战,最后就如何更好发展科技金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于我国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史,每次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突破都会推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和发展,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随着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正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新质生产力在逐渐积累形成。金融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应积极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扎实发展好科技金融,正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职责。

  (一)源于改革开放的科技金融

  实际上,科技金融并非全新事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与各省份党委重要负责人的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指出,银行现在只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他进而指出,“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邓小平同志的这段重要指示,为后来的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商业银行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划出,以及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商业银行纷纷建立技改信贷部,并推出技术改造贷款,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突破历史上只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局限,开始介入中长期贷款领域,为支持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引入了金融活水。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积极开展科技信贷的联合通知》,正式拉开了我国科技金融的帷幕。该时期科技金融的重点是银行信贷市场,主要形式是科技贷款,财政部也积极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对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1991—2003年,国家对科创的支持扩展到了债券市场,科技企业债券及国家开发金融等债权融资加入科技金融,支持了一批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建设。1999年后,以股权投资为特色的风险投资又逐渐成为科技金融的重要力量。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金融发展史来看,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推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进而支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相生相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时科技创新也有效地赋能金融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然而一旦科技创新的转化成果得到市场认可,就具有可观的潜在高投资回报,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随着我国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大,研发产出周期变长,研发产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金融进一步发挥跨期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多元化投资、拉长投资久期等进行风险管理,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二是科技金融也是金融转型发展重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在促进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支持了社会生产、商品流通和社会建设,积累了服务传统行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验。但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行业融资需求起伏变化以及利率市场化后息差收窄等多方面因素,银行业也面临自身发展挑战,其资金投向和资产分布也需要与时俱进调整优化。开拓科技金融业务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水平,科技金融信贷规模和增速有效提升,融资工具不断创新。

  从信贷规模上看,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3年保持较高增速。从产品创新上看,金融创新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以债券市场为例,2022年5月,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交易商协会推出科创票据,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领域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能力。2023年8月,中债金融估值中心发布4只科技创新债券指数,指数成分券包括公开发行的科技创新主题债券。该系列指数精准地刻画了科技创新主题债券的回报表现及风险特征。这些举措已经惠及上百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具备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企业,募集资金精准投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领域,这体现了科技金融领域的积极探索。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数据支撑,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科创项目

  金融在服务科创项目中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客观准确地发现科创项目的生命力并挖掘价值。一方面,因为科技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专业壁垒,科技创新项目特别是前沿技术领域往往比较细分,专业性强。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普通金融从业人员很难准确了解企业科技含量,从而迅速对技术和市场前景作出精准判断。另一方面,在过往的大项目信贷模式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物等进行信贷决策。但仅依靠传统报表还不足以完整呈现和了解科创企业现状和潜在情况,涉及技术研发、品牌效应、人才储备等无形资产难以量化。金融机构如何全面客观准确地识别科创企业的真实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也是目前一些科创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面临融资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与金融供给的不均衡、不匹配

  金融在服务科创项目中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把金融资源的活水引到科创项目中,精准地匹配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目前,对于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融资服务需求的满足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成熟的科创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银行也愿意提供融资服务,其享受的金融服务最为全面,这对于已经有确定性市场前景的项目而言是锦上添花。而对于更需要启动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而言,可提供的融资服务还有待完善。究其原因,是因为可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发展有待培育成熟。在服务早期的科创企业方面,股权融资较之债务融资具有天然优势,但还缺少足够的“有耐心”的长期资本。即便是风险投资,对于投资期限以及退出渠道也有诉求。

  (三)成效显著,但科创债券市场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由于科创企业成长性与风险性并重,而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整体偏低,债券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但随着科技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金融服务对于科创企业的支持不仅局限于投早、投小、投科技,也包含着支持成熟的科技企业巩固已有科技优势,布局具有前瞻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从国际上看也能发现同样的迹象,近年来,Tesla、Netflix等国际知名科技企业纷纷发行债券筹资或者并购,债券市场也逐渐成为支持创新的主战场之一。在此背景下,各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政策。2023年,我国债券市场全年发行科创债463只,发行规模为3959.57亿元,发行只数和规模同比增幅显著。但与超过150万亿元的债券存量市场规模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政策建议

  (一)协同发力,打好财税、金融、数据政策的组合拳

  科创企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走好创新路,需要运用好财税、金融、数据政策的组合拳,不断营造和优化企业的成长环境。一是专项减税降费,鼓励企业扩大研发投入。保持并不断适度加大研发投入,是企业可持续增强创新活力的基础,需要强有力的税费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激励企业重视研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建议积极研究和出台完善各种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使二者协调一致发挥作用,支持科创型企业树立信心、坚定发展方向,稳定市场预期,支持科技创新。二是丰富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支持科创制度建设。金融业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科技企业走好自主创新道路。从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到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再到健全科技保险产品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建议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工具引导、建立差异化激励机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金融“活水”真正流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创企业。三是加强数据共享,打破不必要的数据壁垒,推动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议从宏观层面出发,建立全国一盘棋的投资监测体系,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行业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前期,科技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建立的季度性科技金融数据交互共享机制,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全国性科技金融数据库,就为拓展科技金融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拓宽渠道,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支持科技创新,须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资金潜力,拓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是发展直接融资,引入更多长期资金。进一步健全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私募机构、风险投资的专业优势和价值发现作用,完善募、投、管、退各个环节,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善融资结构,让持有优秀项目的初创型企业能及时获得金融支持。同时,考虑到科创项目周期长的特点,应当进一步优化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各类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参与机制,丰富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金来源。二是提高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适配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要进一步探索健全银行和资本市场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对于成长型科技企业,可丰富产品矩阵,探索科技并购贷款等新型服务模式,通过并购交易等方式与土地、劳动力、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有效结合或优化重组,满足科创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需求。三是建立科学合理、权责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的容错机制。科技金融其本质是投资,投资不可能达到100%的成功率,甚至像早期的风险投资有相当数量可能失败。因此,应当加强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权责清晰,具有包容审慎特征的科技金融制度,正向激励金融从业者,这对于促进科技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统筹规划,以更大力度支持科创债市场发展

  一是统筹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加强债务融资工具创新。丰富和创新债券产品设计,满足多样化科创融资需求。针对重点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更好的差异化债券融资支持,提升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融资效能。二是优化机制设计,提高科创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一方面,持续优化科创债融资绿色通道机制,促进科创债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方面的助推作用,推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综合运用考核和激励机制,考核向积极参与科创债做市和为科创企业创设信用保护的承销商适度倾斜,提高参与主体积极性。三是加快二级市场建设。加强科创债投资者生态培育,推动科创债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一方面,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提升科创债交易流动性。另一方面,加强投融资对接,充分发挥市场组织者功能,推动投资端更好认识科创债投资价值,培育良好投资环境。

  ◇ 本文原载《债券》2024年5月刊

  ◇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李东荣

  ◇ 编辑:徐真 鹿宁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赵思远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