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70年70人特别谈|王洪章谈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

《中国金融》70年70人特别谈|王洪章谈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
2020年10月02日 11:00 中国金融杂志

 

  编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国金融》创刊,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交流金融实际工作经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国金融》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但其政策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定位没有改变。而今,《中国金融》已经成为金融宣传舆论战线中的重要一员,成为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刊物之一。70年来,《中国金融》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辉煌历程,坚持不懈地为金融改革开放鼓与呼。为了纪念《中国金融》创刊70周年,“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众号将从10月1日起推出“《中国金融》70年 •70人”专栏,由70位多年来关注、支持《中国金融》,与《中国金融》同命运共成长的经济金融界领导、专家、学者,畅谈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故事以及与《中国金融》杂志的深厚情缘。

  专栏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笔划排序;部分文字选自其在《中国金融》刊发的文章内容,推出前未经本人再次审阅。

  | 本期人物 |

  王洪章

  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王洪章谈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

  深化改革始终是银行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从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中的银行信贷支持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银行体系,从市场化改革到国际化改革,中国银行业既主动展开金融创新、切实扩展业务范围,又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扎实提高资产质量。深化改革开放、因势谋变、应势谋远、大胆实践,是银行业改革发展深层次的逻辑与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笔者亲身经历了建设银行的转型发展,对此感受尤为深刻。

  在完成股份制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腾飞,建设银行迎来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银行经营环境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困难问题明显增加,银行服务功能越发不适应需求,传统银行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建设银行可持续发展遭遇诸多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设银行党委、董事会于2012年启动了全面战略转型。与过往国有大型银行每次由国家主导转型不同,建设银行这次战略转型,是在中央深化改革的精神指引和总体要求下高度自觉的主动行为。

  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之际,也就是2014年的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建设银行提升“三个能力”建设,即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如今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提出的“三个能力”不仅为建设银行,更为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能力”建设,建设银行进一步明晰了转型发展方向,确立了转型发展重点,并就转型发展的要求和保障,做了充分的谋划。转型的总体规划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创新,以“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创新型、智慧型”的转型战略为统领,夯实基础、提升效能、扩大优势、稳健发展,全面建设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商业银行集团。建设银行的这次转型不是局部的修补调整,而是全面的系统性工程,是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建设银行基于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作出的商业化决策。通过近六年持续不断地推进转型发展,建设银行基本完成了综合性战略布局、多功能服务平台、集约化机制、海外机构布局、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建立,同时基本形成了全员的创新型银行建设意识和全员的智慧型银行服务理念,进而自上而下推动各项业务发生显著变化。

  得益于转型的成功实践,建设银行当时沉稳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率先实现了经营企稳。2016年,在拨备覆盖率保持稳定、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基础上,建设银行实现净利润近2324亿元,增长1.53%;集团实现总资产近21万亿元,增长14.25%。各项业务稳中向好,稳中见强,核心指标和市值排名处于同业前列。回过头来看,当时建设银行转型先手棋的成功落子,为下一步改革发展赢得了主动。

  建设银行当时之所以能成功转型,关键在于形成了完整体系的先进战略共识,可总结为16个字,即“上下同欲”“上兵伐谋”“守正出新”“和合共生”,这些思想也贯穿到了转型发展全过程。

  “上下同欲”即转型先转观念。凝聚共识对于一家大型银行转型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建设银行转型始终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董事会的主导下进行,充分听取基层分支行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的起草经过反复研讨酝酿,先后修改了近100多稿,广泛汇聚了全行的智慧。各业务条线在制订具体转型实施方案中,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紧密结合,很多思路、做法以及具体举措都来源于基层实践。正是因为建设银行全行上下在转型中做到了认识一致、方向一致,才使得千头万绪的转型工作得以协同有序顺利推进。

  “上兵伐谋”意为讲战略,着眼于长远和大局,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比如,建设银行首先提出各分行季末年末不得冲存款时点,转向实施“大资产大负债”策略,跳出存款抓客户、抓账户、抓全量资金经营,跳出贷款抓优质资产、抓综合性投融资服务。虽然短期内可能丢掉一些市场份额,但从长远发展和全局看,有利于赢得转型主动、有利于抢到战略先机。多下功夫把转型的基础打好了,业务经营指标的大力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正如《道德经》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守正出新”正是建设银行文化一直倡导的“善建者行,成其久远”的理念。创新精神深深渗入到建设银行的文化基因里,在70多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次转型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应该指出,商业银行无论如何转型创新,都不能背离金融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只有坚持植根于实体经济,坚持按银行的规律办银行,才能确保转型发展不偏离正确方向,才能行稳致远。但与此同时,身处大变革时代,银行也须勇于和敏于求变、敢于和善于创新,将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一招。

  “和合共生”即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银行与客户、合作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是“零和博弈”,而应该回归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状态。这种“伙伴式关系”是构建和谐金融生态、实现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点。一旦偏离这个基点,金融转型和创新最终必然误入歧途。从这个角度而言,西方有识之士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探索金融转型该何去何从时,我想也可以从中国“和合共生”的传统智慧中得到有益启示。

  转型并非新话题。国家在不同时期赋予银行不同的历史使命。纵观建设银行60多年风雨兼程,本身就是个跌宕起伏的转型发展史。从最初承担国家财政拨款职能转变为专业银行,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向股份制银行转制,可以说,在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在金融改革关键历史节点上,建设银行都在不断地转型。

  一条重要体会就在于,要以改革激发活力和动力,以改革获取新的发展红利。唯有不断转变自身发展方式,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持续进行理念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在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进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银行整体战略转型所积累的经验,被作为哈佛商学院经典教学案例引起广泛关注。这也说明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增强自信、思考创新,并持续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作为全球银行业的重要力量,中国银行业正在发展创新中稳健发展,有能力贡献更多的中国银行业智慧。

  ——选自《中国金融》2019年第19期《转型提升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

  相关阅读

  《中国金融》70年70人特别谈|王兆星谈金融法治

  《中国金融》70年70人特别谈|王一鸣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译文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28 金富科技 003018 --
  • 10-28 豪森股份 688529 --
  • 10-28 五洲特纸 605007 --
  • 10-27 日月明 300906 26.42
  • 10-27 科翔股份 300903 13.0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