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2023年半年报季已落幕,各家银行也交出了上半年金融科技发展的“成绩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6家国有大行与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半年报中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发现,数据驱动与智能化转型已进一步推动银行降本增效。与此同时“大模型”无疑是上半年的技术热点,9家银行披露了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
两家股份行投入同比减少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头部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期,降本增效的成果也进一步体现。
此前记者曾报道,在2022年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机构信息科技投入出现下滑,对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16家上市银行中,仅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渤海银行等四家股份制银行披露了上半年的信息科技投入详细数据。其中,招商银行相关投入金额52.06亿元,同比减少2.87%;光大银行科技投入金额20.43亿元,同比减少4.44%。而在“科技兴行”战略引领下,兴业银行上半年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达到33.27亿元,同比增加44.4%;渤海银行实现科技投入5.3亿元,同比增加4.89%。
另外,中信银行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到,截至6月末该行科技人员占总人员的比重为8.5%,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超过4%,按此计算该行上半年科技投入超过42亿元,科技人员数量约为5212人。
事实上,招行在2022年实现全面上云后,曾在年报中就提到坚持深耕成本精细化管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并强化投入产出监测管控。建设银行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中也提到,将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工具,持续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提高集团集约化、智能化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降低业务“用数成本”
头部银行的降本增效得益于数智化转型的不断推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半年报发现,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中,数据治理推进与RPA技术运用是两大重点,前者通过梳理数据资产,释放中台能力,以数据驱动业务提升工作效率,后者则是通过数字人实现流程自动化降低人工成本。
企业级架构改革往往与释放数据生产力同步。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都在财报中提到,加强企业级数据治理,发布企业级数据字典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级数据服务平台或中台降低各项业务的用数成本。
目前招商银行搭建的零售用数的统一门户平台“数智零售”全平台服务员工1.59万人,持续实现低成本用数,资产负债管理图中台,涵盖数十亿条明细数据,配合高性能图计算技术,赋能总分行员工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共节省工作时间3.12万小时。存款预测模型前瞻性地对自营存款和同业活期存款规模给出精确预判,将人工预报误差缩小70%,报告期内节约资金成本约10亿元。CMBI主指标库累计服务员工1.69万人,月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服务调用量240.47万次,大幅降低指标数据应用成本,充分赋能绩效考核、经营分析、监管报送等多个数据应用场景。
交行同样提到推进企业级数据标准落地,保障系统内数据标准统一。推动数据质量管理平台在各业务场景的应用,增强数据质量线上化管理能力。企业级数据中台为风控、营销、运营等中台,以及客户经理工作平台、价值分析决策平台等重点领域提供集成高效的大数据底座支撑和数据应用服务。完善统一数据分析平台,升级各类数据分析工具,提升全行自助用数水平。健全管理驾驶舱,支撑各级机构数字化经营管理决策。打造统一数据门户,建立报表治理与运营机制,支持报表资源一站式查询。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数据出行出境安全管理,深化重点数据应用场景的安全管控。
兴业银行也表示,上半年加强全流程数据治理,加快企业级标准化数据字典建设,初步建成2.1万项企业级数据字典标准,大力提升重点领域数据质量,根据新资本协议要求完成53万条底层数据治理。聚焦业务一线需求持续推进数据基础建设,提升资产化数据服务能力,梳理、开放分行常用数据表,强化对业务一线的支持。
以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应用是银行降本增效的另一个秘诀。
“内部运营方面,以技术替代人工,数据替代经验,实现数智驱动、敏捷开放、全面领先的运营数字化转型。”招行在财报中提到,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工具海螺RPA助力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截至报告期末,海螺RPA+平台开发者达到3895人,较上年末增长21.79%,其中业务人员占比达67.09%。报告期内,包括海螺RPA、AI智能客服、AI模拟人、语音质检等智能化应用已在全行实现全职人力替代超过1.4万人。
华夏银行表示,上半年推广运用数字运营劳动力,深化RPA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RPA场景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将RPA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日常作业辅助。截至报告期末,华夏银行投产569个各类RPA机器人,报告期内节省等效人工工时18.42万小时。提升智能客服机器人运用,积极拓展智能外呼应用场景,报告期内累计执行外呼188.59万次。
交通银行提到,该行试点上线了对公账户管理流程自动化场景、反洗钱可疑事件排序场景、零售客户兴趣偏好场景,压降人力投入,提升风险分析质效,赋能客户精细化经营。
农业银行也指出,该行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方面,推广企业级平台,上半年运用于信用卡、财会、运营等领域的234项业务场景。
在邮储银行“ABCDIX”数字技术应用中,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及业务样本进行充分训练,推出自动审批模型、预警模型并进行迭代,推动线上小微易贷快速升级。
2023热词:大模型
今年上半年,大语言模型无疑是金融科技领域最热的话题。
记者发现,在半年报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等9家银行明确提出在探索大模型的应用。
工商银行表示,面对以AI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积极推进体系化建设大模型技术能力。利用AI大模型技术开拓新型业务应用场景,率先实现百亿级AI大模型的实际应用,打造网点员工智能助手,为一线员工提供规章制度、业务文档等智能问答支持,打造创新投研助手,实现金融市场投研报告的分钟级智能生成。提升传统AI模型服务质效,推出知识运营助手,更加高效、精准实现资料提炼、数据标注与知识维护,助力提升智能客服服务质效。联合业界领先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合作探索千亿级AI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创新应用范式,继续树立靶向前沿的技术领先优势。
交通银行提到,该行人工智能布局力度加大。积极探索AIGC前沿技术,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建设规划,组建GPT大模型专项研究团队,为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围绕“降成本、控风险、优体验、增效益”目标,加大人工智能应用深度和广度,试点上线对公账户管理流程自动化场景、反洗钱可疑事件排序场景、零售客户兴趣偏好场景,压降人力投入,提升风险分析质效,赋能客户精细化经营。
招商银行指出,将加快新技术应用推广,提升GPT类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的建设能力,并重点发掘其在全流程财富管理中的应用,投产FinGPT创意中心,加快大模型应用模式探索。推进智慧财富引擎、智慧营销引擎、智慧运营引擎、智慧风控引擎、智慧客服引擎五大引擎建设,打造智能化时代的智慧应用平台
目前,浙商银行已设立数字创作中心(AIGC Center),领先探索各项前沿技术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与头部科技公司基于通用大模型合作开发场景化的数字化应用技术,打造一批有浙银辨识度和行业竞争力的重大数字化应用。
此外,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均已开启AI大模型应用的研究,其中中信银行已与华为、雄安新区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布局大模型等联创课题。
(作者:李览青 编辑:曾芳)
责任编辑:李琳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