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报发现银行保险新打法

2022年报发现银行保险新打法
2023年04月11日 03:45 媒体滚动

  来源:上海证券报

  金融业上市公司2022年财报陆续披露。

  数据是银行、保险公司一年经营的反映。其背后,更是体现了其战略的实施。透过数据,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内部应对,以及孕育的新趋势,可一览无遗。

  2022年是一个大考之年。金融业的转型路径与成果,在这一年受到了检验:许多银行实施数年的轻型化战略遇到了挑战;寿险业的转型,遭遇着新业务价值承压、增量业务难寻的窘境。资产质量改善和风险抵补能力强健,给了银行减少拨备计提力度的底气。

  打法1

  拨备计提下调 银行平衡风险和利润

  ◎记者 黄坤

  截至4月5日,23家上市银行公布2022年年报,它们在去年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近2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7.47%。喜人的成绩单背后,是18家银行集体下调了信用减值损失(俗称“拨备”)计提,2022年18家机构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较2021年合计减少超1400亿元。

  “拨备集体下调”的背后原因值得推敲。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一方面这与各家机构预计2023年不良发生将减少,自身风险抵补能力足以应对压力有关;另一方面还与隐遁于财报中的“财技”有关——将好年成留存的足额拨备释放出来,以保障歉年的利润。

  信用减值损失集体下调

  2022年上市银行拨备计提力度较2021年有所减小,为银行交出亮眼的“成绩单”创造了条件。

  记者梳理上述23家A股上市银行数据发现,截至2022年末,这23家上市银行合计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为10917.66亿元,较2021年减少了1462.17亿元。

  这23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8家机构减少了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其中6家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较2021年下降超百亿元。

  数据显示,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较2021年减少超200亿元;兴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较2021年减少超100亿元;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较2021年减少超50亿元。

  2022年,民生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下调幅度最大。当年为487.62亿元,同比减少286.36亿元,降幅高达37%。

  “银行在2021年足额计提拨备的基础上减少计提,可以扩大利润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告诉记者。

  虽然2022年营业收入增速欠佳,民生银行净利润却最终实现了正增长。2022年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24.76亿元,同比下降15.6%,且降幅较2021年持续扩大,但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352.69亿元,同比增长2.58%。

  “以丰补歉”腾挪空间

  拨备计提的玄机,是丰年补损,歉岁藏亏。

  在银行实际工作中,拨备计提成为调节利润的关键手段。按照会计准则,计提拨备需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表,继而冲减当期利润,因此对上市银行的影响显而易见。

  “银行不希望利润增速过高时,拨备可以多计提一些;盈利表现不好时,银行需要增加利润,拨备可以少计提,所谓‘以丰补歉’。”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上市银行的业绩释放,主要受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能力影响,但在合规范围内的选择空间较大。“2022年,银行业净息差进一步大幅收窄,直接影响了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给银行带来了压力,因此多家银行在财务处理上采取‘减计提增利润’。”陈佳说。

  董希淼分析称,银行通过减少当期拨备计提,可以释放出当期更多利润,扩大商业银行利润空间,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能力,腾挪出信贷投放空间,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交通银行、杭州银行等多家银行信贷投放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交通银行副行长郝成表示,2023年初以来,交行对公信贷投放呈现“量价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开局,2023年将持续推进信贷资产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在总量上保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减,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幅目标定在12%左右。

  谨慎平衡风险和利润

  银行通过调整拨备计提提升利润,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风险抵御能力。在风险和利润之间,银行做好平衡了吗?

  实际上,资产质量改善和风险抵补能力强健,给了银行减少拨备计提力度的底气。截至2022年末,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实现同比下降,江阴银行无锡银行等7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已低于1%。

  记者梳理发现,17家银行2022年拨备覆盖率实现上升,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等6家银行拨备覆盖率高于400%;江阴银行、张家港行、渝农商行等7家银行拨贷比高于4%,远高于监管要求。

  其中,中信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时隔8年重回200%以上。“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表明,本行已渡过高风险成本期,信用风险暴露开始见顶回调,资产质量趋于稳定。”中信银行称。

  展望2023年,多家银行负责人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增业务不良生成减少,不良率较低,接下来将处理好“化险、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好存量的风险防控和化解,总体风险可控。

  打法2

  非息收入下降 银行打通“轻重”界限

  ◎马慜

  “量增价降”,是银行让利实体的现实结果;“不在拥挤的地方竞争”,是银行差异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现实与愿景之间,银行普遍通过资产摆布施展“平衡术”,向资本节约利用要效益,但终非长久之计。当息差持续收窄、营收增长乏力成为当前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银行该如何迎接挑战,穿越周期,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轻型化”转型是否就为良方?

  轻型化转型成为共识

  “量增价降”的另一面是“以量补价”,这折射出银行业面临的现状——息差持续收窄、营业收入增长乏力。因此,向资本占用较低的中间业务转型,既是不得已的经营转向,也是诉诸于“两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

  银行原本赚的是存贷利差(利息收入),随着业务类型更加多元,手续费、佣金收入成为银行积极谋求的非利息收入。从资本占用情况来看,银行业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耗资本、承担风险的表内业务,即重资本业务,主要包括贷款、自营金融投资;另一类是不消耗资本、不承担风险的表外财富管理业务,即轻资本业务。

  谈及“轻型化”转型,“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动向较受关注。2014年,招行率先在业内提出依托零售业务基础向“轻型银行”转型。2023年,招行首次提出了“价值银行”这一全新战略,被外界视为“轻型银行”的战略升级。

  “招行不会在拥挤的地方跟人竞争,而是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招行董事长缪建民在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招行希望通过做强重资本业务、做大轻资本业务的策略,提升应对净息差收窄、增强穿越周期的能力,最终实现业务模式领先。

  银行业不再走盲目扩张的老路,“轻型化”转型成为普遍共识。建设银行着力轻资本轻资产转型发展,将资源向轻资本、高回报的产品倾斜,提升业务综合贡献。兴业银行提出从规模银行转向价值银行的发展目标,强调轻资本业务的发展,提高轻资本业务的占比,走资本集约型发展道路。

  非息收入下降明显

  受贷款重定价、存款定期化等因素影响,业内普遍预计,息差还将持续下行。银行将更多资源押注在财富管理、商投并举、数字化转型等低资本占用的方向。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或许能有效弥补利息收入的缺口。

  轻型化转型真的是一剂良方吗?愿望虽好,现实却“骨感”——2022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贡献普遍失速,让银行颇感受挫。据统计,在披露2022年业绩的23家上市银行当中,有17家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下降,13家银行非息收入增速下降。

  整体来看,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四成。其中,交行、招行、宁波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位列前三,2022年占比却均现下降,占比分别为37.75%、36.7%、35.17%,同比下降2.23、1.74、2.87个百分点。

  3家银行均表示,非息收入的下降,主要受资本市场震荡、债市波动等因素影响。交行称,受资本市场持续震荡、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及减费让利等因素影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6.17%。宁波银行表示,受债市波动和资本市场影响,财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9.63%。

  不过,在外部环境充满挑战的情况下,也冲出了多匹“黑马”。2022年,邮储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浙商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速在10%以上。据邮储银行副行长张学文介绍,该行坚持中收优先发展战略,加强能力建设,中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同比增长接近30%,营收占比提升1.58个百分点。

  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优化资本使用效率、寻求更为轻资本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以此为根本,银行正在重塑资产负债结构,业绩增长模式从“表内规模驱动”转向“表外非息驱动”,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资产负债表的重塑,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表示,要做一张强大、灵活的资产负债表,让表内资产具有较高可流动性,通过高周转,在资本占用节约的条件下实现高收益。

  业内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中间业务无法完全脱离传统存贷业务,轻与重的界限正在打通。正如招行行长王良所说,银行经营要做到轻重结合,要保持零售银行、公司银行、投行与金融市场、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四大板块协同发展。“协同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各有侧重,但是要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业务板块、收入结构的‘东方不亮西方亮’。”

  随着经济逐步回暖,业内预计非息收入将逐步回升。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表示,扩大非息收入,要紧抓用卡、理财、代销、托管等业务。随着经济恢复,今年社会资金流动更趋活跃,资本市场有所回暖,这些业务面临的形势普遍好于去年。

  打法3

  提质量固存量

  寿险“攻守”兼备谋转型

  □保险公司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要注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在守住存量业务的同时更要开拓新业务。

  □销售渠道建设上:一方面,提前适应保险营销人员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加强对高素质销售人员的招募;另一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互联网直销渠道和银保渠道的作用。

  □产品设计上,保险公司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加强市场预测,开发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

  ◎记者 何奎

  2022年,转型依旧是寿险行业关键词,但转型过程并不容易。从寿险业上市公司2022年报看,增员难、获客难、留存难,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普遍承压。

  增量业务难寻,提升代理人质量、守住存量客户,寿险公司采取“攻守”平衡战略,部分公司13个月保单继续率提升,退保率下降。

  经济逐渐复苏,保险业也将回暖,但告别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寿险公司做好“攻守”平衡的同时,打破行业供需错配桎梏,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新业务价值普遍承压

  面临内外部双重挑战,保险行业走过极不平凡的2022年。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在业绩发布会上直言:“2022年是很艰难的一年,行业保费增速处在历史低位,新单价值率最近3年处于下降趋势,投资收益也处在历史较低水平。”

  从上市保险公司年报看,寿险转型尚处在阵痛期,2022年寿险代理人数量仍在下滑。截至2022年末,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约66.8万人,较2021年末减少约15万人;新华保险个险营销员人力约19.7万人,较2021年末减少约19万人;中国平安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约44.5万人,较2021年末减少约15.5万人。

  代理人数量下滑直接影响着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新业务价值是新业务预期未来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是体现寿险公司的成长性和长期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2022年,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59.5%,中国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31.4%,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4.0%,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2.4%。

  缓解代理人数量和新业务价值锐减压力,寿险公司加快建设高质量代理人队伍,提升质量是主要手段。例如,2022年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新增人力中“优+”占比同比提升14.1个百分点,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2.1%;中国太保寿险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28261元,同比增长31.7%。

  保单继续率提升

  增量业务难寻的大环境中,提高代理人质量是寿险公司减缓业绩压力的进攻之“矛”,守住存量客户则是防守之“盾”。

  数据显示,2022年守住存量客户成为上市保险公司的重要抓手,中国平安13个月保单继续率提升4个百分点;中国太保个人寿险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提升7.7个百分点。同时,退保率也在改善,中国平安退保率同比减少0.16个百分点,中国太保退保率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看来,2022年新业务承压,但13个月保单继续率上升说明,虽然保险公司个险获客变得困难,但新获得的客户质量相对更高。此外,13个月保单继续率的上升,还与近年来利率总体持续下行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大有一定关系,保险产品收益和稳定性具有比较优势。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针对存续客户,各大寿险公司均在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率先开启转型之路的中国平安构建了“4渠道+3产品”的改革战略,其中社区网格化渠道就是以存续客户继续率提升为第一要务。截至2022年末,中国平安社区网格化模式已在25个城市进行网格推广,相关存续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提升超14个百分点。

  保险公司应该如何维护客户?李文中认为:首先,应加强对这些客户的细分,剖析挖掘不同客户的保险服务需求,为其开发销售定制化、个性化的人身保险产品,精准满足客户的风险保障需求;其次,要加强保险科技投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攻守平衡”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经济稳步复苏,保险行业有望迎来触底反弹。然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可为继,保险公司做好“攻守平衡”,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保险公司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要注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李文中表示,保险公司在守住存量业务的同时更要开拓新业务,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在销售渠道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提前适应保险营销人员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加强对高素质销售人员的招募;另一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互联网直销渠道和银保渠道的作用。

  “在产品开发设计上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加强市场预测,开发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李文中说。

  行业形象的建立很难,失去认可后再建立更难。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去我国保险业粗放式发展,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行业转型过程中,保险公司应该持续加大消费者教育、提升全民保险意识、塑造良好行业形象,这需要各类行业参与者共同努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银行 信用 金融业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2 民士达 833394 6.55
  • 04-12 美利信 301307 32.34
  • 04-11 晶升股份 688478 32.52
  • 04-11 中船特气 688146 36.15
  • 04-11 中裕科技 871694 12.3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