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分析人士指出,GFCI单独一期的排名结果不能代表竞争力变化的整体趋势。GFCI得分中来自全球金融从业者的主观评价占有较高权重,这也使得该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为“情绪”所左右。不过,上海金融中心竞争力从上一期的第三滑至本期的第六,背后反映出代表亚洲经济体的、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仍然悬而未决。
9月24日,第30期GFCI指数公布。
报告显示,纽约在GFCI指数中位居榜首,这一城市已连续三年位居榜首。伦敦位居第二,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位居第三、第四名。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金融中心排名出现整体下滑,上海从第三跌至第六,北京从第六到第八,深圳从第八到第16,广州从第22到第32。
不过,在对金融科技中心的调查中,纽约和上海保持第一和第二名,伦敦上升两位至第三名,因为英国将对金融科技有利的政策作为优先要务。
纽约、伦敦继续名列前二
报告显示,第30期GFCI指数总体平均评分下降了12.9点(2.05%)。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这是平均评分连续第三次下降。
报告分析称,整体评级水平继续低于2019年,反映了国际贸易,以及新冠疫情大流行、地缘政治和地方动荡带来的持续不确定性。
其中,亚洲/太平洋中心评级普遍下降,可能表明该地区在新冠时期获得的经济收益趋于平稳。而北美中心表现良好,显示出金融从业者对美国和加拿大经济的乐观态度。
“我们在第30期GFCI的结果中看到两种模式:经过2020年的疫情冲击后,对北美和西欧经济复苏的信心,以及随着亚太金融中心迅速崛起和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经济稳定后,呈现平稳状态。”GFCI指数发布方Z/Yen执行主席迈克尔·梅内里(Michael Mainelli)称。
Z/Yen指数部主任Mike Wardle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伦敦和纽约作为金融中心继续繁荣发展,因其值得信赖,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开放,并拥有广泛的高质量金融和专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金融中心能够在许多经济体中运作,而不仅仅依赖于当地的经济条件”。
而对于亚太地区的评分回落,Mike Wardle认为,亚太地区的发展已经持续多年,此轮回落属于正常的重新调整,仍需等待指数的下一个版本,再去判断这是否是一种趋势。“目前回落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亚太地区自己缺乏信心,他们在评估该地区中心的表现时更加谨慎”。
Mike Wardle从事指数评级工作多年,在他看来,一个真正优秀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包括五个要素:有足够多的国际员工,成为成功人士希望居住的地方(安全、接受教育、文化),能很好地维护自己声誉(建立声誉需要20年,而毁掉它只需5分钟),值得信任的系统、法律和人,信任是将所有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粘合剂。此外,还要运行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平系统。
“情绪指数”
Z/Yen提出,中国内地金融中心排名整体下滑,直接原因是“问卷调查中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金融从业人士对中国金融中心的主观评价明显下降”,根本原因是“中国‘抗疫经济’红利正在消退”。
分析人士指出,应当科学看待单独一期的排名结果,不能机械理解GFCI的得分排名。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余凌曲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GFCI每半年更新一期,单独一期的排名结果不能代表竞争力变化的整体趋势。GFCI得分中来自全球金融从业者的主观评价占有较高权重,这使得GFCI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绪指数”。
“从前几期GFCI的得分来看,全球经济面临疫情巨大影响,而中国经济风景独好,全球金融从业者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乐观正面情绪推动中国金融中心的GFCI得分和排名快速上涨。而伴随主要大国经济陆续开始复苏,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给金融中心带来的声誉红利明显消退,全球金融从业者对欧美金融中心的乐观情绪快速上升,一降一升的情绪波动成为国内金融中心排名整体罕见下滑的主要原因。如果拉长时间来看,中国金融中心‘赶超式’发展和排名持续上升的势头非常明显,未来十分有希望再次回到上一期的排名,甚至进军更高名次。”余凌曲说。
“内战”比“外战”更激烈
此次排名中,上海从第三滑落至第六。此前,上海在2020年9月和今年3月的GFCI排名中位列第三。
“全球第三”是亚洲金融中心取得的最好名次,香港、新加坡和上海都取得过这一名次。上海金融中心竞争力从上一期的第三滑至第六,背后反映出代表亚洲经济体的、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仍然悬而未决。
余凌曲认为,上海排名下降,一方面是因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的竞争非常激烈。在GFCI 30的结果中,香港、新加坡、上海之间的分数差距仅为1分和2分,这在“千分制”排名体系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未来,谁能代表亚洲成为纽约(美洲)、伦敦(欧洲)之后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上海的“国际声誉”在本次评价中成为减分项。由于GFCI排名一定程度上由“情绪”掌控,在亚洲主要金融中心得分差距很小的情况下,金融从业者的情绪影响更为显著,而上海的主观评价得分下滑导致得分和排名明显下降。
“不可否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硬实力’非常强大,金融市场规模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未来还需要加强营商环境、人才环境等‘软实力’建设。比如在金融人才吸引力上,对于GFCI问卷中‘哪些金融中心有足够吸引力、可作为替代工作生活场所’问题,上海得到27个肯定答复,远低于香港的97个和新加坡的64个。”余凌曲表示。
2020年,是上海实现“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收官之年。今年8月24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对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措施。
《规划》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余凌曲表示,目前,上海、香港、新加坡是亚洲金融中心的“三强”,而且上海金融中心的市场规模优势、经济腹地优势、资源集聚优势等是香港、新加坡无可比拟的,发展潜力仍然十分巨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担着代表中国、代表亚洲成为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的使命。
“但是,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不会一蹴而就。香港和新加坡的优势在于与纽约、伦敦的金融体系联结度更高,共同构成了以美元国际化为核心的庞大国际金融体系。在上海建一个美元化离岸金融中心不符合国家战略,决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肯定不能走香港和新加坡的老路,而是要和人民币国际化齐头并进,在更好履行国家使命的基础上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水平,巩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
从目前来看,亚洲金融中心“内战”比“外战”更加激烈,上海与香港、新加坡,以及与北京、深圳,研讨进一步合作与竞争的策略尤为必要。
在余凌曲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是新兴的国际金融业务,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合作与竞争的蓝海。国家把深圳前海片区划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并赋予“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战略定位,深港两地金融规模指标加总在很多领域超过上海,甚至超过纽约、伦敦;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预计离岸人民币业务在香港金融市场中的比重会持续提升。正如伦敦和纽约共同控制着全球主要国际美元交易,也具备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海与香港(也包括深圳)可以围绕如何更好推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使用,全面加强市场、人才、机构等方面的合作,与其在“存量”金融资源上进行争夺,不如共同做大做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增量”业务。
责任编辑:张玫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