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论文“得罪全人类”,值得!

央行论文“得罪全人类”,值得!
2021年04月17日 07:0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杠杆游戏(ID:ZhangYinyin0903 )

  撰文:杆姐

  在央行官网菜单上,有一项叫“央行研究”。点进去,有两大内容板块,一个叫“政策研究”,一个叫“工作论文”。

  对于外界来说,上述内容都是枯燥无趣的。

  这个4月,2021年的4月,央行工作论文第一次成为“网红”——因为一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央行工作论文,以得罪半个中国、得罪全人类”的代价迅速出圈。

  这篇标题严肃、工整的论文到底写了什么?笔者今天做个系统梳理。

  1、打脸“人口红利”。论文摘要一开篇即直指要害:

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在很多人的思维中,可能还在为我们享受到人口红利而开心。

  但是笔者要指出一个残酷现实,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但是你想一下,曾经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抚养率低,过几十年不就成了老年人多,小孩子少!

  正如这篇论文摘要指出的,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过一定年限它的一体两面就显露出来。如今不就应验了吗?

  央行工作论文这个话,其实打了很多为“人口红利”沾沾自喜人的脸。

  按照我国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即开始下降,比上年减少300多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

  是的,这情况小10年了。不反思、不作为,怎么得了?

  2、几乎把所有发达国家全部批评了一番。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反思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教训,几乎把所有发达国家全部批评了一番。

  论文说,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巨大危害,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应对经验,但更多的是惨痛的教训。

  比如说他们低估了人口的作用,批评马尔萨斯等古典经济学家,说他们:

  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早期,他看到了两性间的情欲,以及物质逐渐丰富导致死亡率趋于下降,由此担心人口几何增长给地球有限承载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他们的预言从来没有成为现实。

  批评人口惯性思维,即使从现在开始世界上所有父母降低生育率到代际更替水平,总人口的数量在最终稳定之前还有持续几十年的增长。但人口惯性有反向的作用,即如果其随后产生的人口拥有较低的生育率,总人口的衰减会非常迅速。发达国家大大低估了人口惯性在人口萎缩过程中相反的巨大作用,没料到老龄化和少子化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论文还批评发达国家高估了人类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能力:

  一是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作用。以日本为例,上世纪七十年就提出科技立国,很早就意

  识到要通过教育和科技进步应对老龄化,但无济于事。

  二是高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

  三是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

  四是高估了养老产业的作用。

  批了一大堆,论文也夸了几句:资本扩张和移民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翻译一下,要成为这个世界的领导者,而是小弟,才有机会获得这项福利。

  3、严肃指出我国老龄化、少子问题异常严峻,后果……千言万语不如几幅图表,我直接截论文的图表。

  看完这个图,是不是感叹,我们未富先老的问题……

  接着我们看经济增速和劳动人口占比的图。

  看完,我想谁都明白。

  接着我们看中美、中印未来的劳动人口占比、老年抚养比对照图。

  论文认为,十年后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更加严重,而未来三十年印度的人口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如下图。

  看完笔者只有两个字:无语。

  论文说,分析都是基于联合国相关统计和预测。有专家认为,联合国的预测偏乐观,高估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换言之,我国人口转型带来的挑战,可能比本文前述分析还要更大。

  4、老人看了都要生气。论文说,改革要么降低养老金标准,要么多付出劳动,以实现养老金可持续……杜绝退休工资拿得比在职高的现象。

  对了,论文还说:

我国未来净消耗的老年人口占比逐步上升,加上少儿人口占比(当期也属净消耗),可能接近净产出的劳动人口占比,社会总消耗逐步上升,这将拖累经济增长。同时,代表社会最大负担的老年人进入资产清算阶段(即老年人通过卖房、卖股票、卖债券来维持生活)……

  其实都是实话,但如果你是一名老人,你说气不气。

  5、得罪所有劳动人口。论文在我国的应对之策中建议:可延长退休年龄,但要早做,拖得越久,越难解决。

  这个说法本身没问题。

  注释部分就更加有细节了: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退休年龄均在 65岁左右。如美国男女均为66岁,日本、德国、加拿大男女均为65岁,意大利为男性66.6岁、女性65.6岁,英国男性65岁、女性63岁,法国男女均为61.6岁。另外,我国延迟退休可早做,原因在于,我国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体主义精神更强有利于避免发达国家延迟退休中的社会动荡;老一辈的人更能忍让、更能吃苦。

  看完,笔者就问你爽不爽?

  接近退休的朋友大概最不爽,三十四岁的可能也能接受,反正知道要延迟退休了。

  6、批评高房价,担忧深圳。论文说,首先环境宽松。要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创新与监管

  的平衡。其次建立基本的社保体系。创新要冒风险,如果人们知道即便失败,也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就会敢冒险、敢创新。

  于是说要控制房价。创新创业靠的是年轻人,但其多半没钱。

  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这是深圳过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其长远发展的障碍。

  7、有点让所有女人不爽。论文说要重视教育,要重视母亲和少儿的教育,这都没问题。不过注释很有意思。

  如下图。

  你说这话错还是没错?笔者真不敢表态。

  其实不是恶意,笔者认真看论文,从一开始就认为,要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母亲更优秀,国家才有未来。

  8、文科生躺枪。论文说,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和科技进步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熊彼特也认为创新性破坏难找规律),因此我国当前还是要以人、财、物的储蓄为本,教育和科技为辅。

  我觉得有必要为央行论文解释一下,之一,注意之一,不是说所有文科生都是错,我也是文科生。

  看完央行论文后,我去检索了一下,很多省文科考生占比达到40%多,之前我看有文章说部分省份接近1:1我还不信。

  大学文科扩招太简单,结果就是办学质量太差,真是没学到啥,我自己身边也有类似体会,连基本技能都没有。

  9、小结:陈浩、徐瑞慧、唐滔、高宏4位博士的拳拳之心和学术严谨贯穿始终。上述措辞,如果只看个别细节,确实有批评完全人类、多数国家的感觉,所有人看了都不爽。但是,对,今天笔者的核心是说但是:

  央行这篇工作论文的4位经济学家陈浩博士、徐瑞慧博士、唐滔博士、高宏博士,整篇论文,以严谨的态度治学,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忧心、出谋划策,绝对没有歧视个体的意思。

  造成的一些误会和网红效应,我觉得也是好事,让更多人思考我们目前的老龄化困境。

  从这个角度说,笔者觉得纵容炒房,真的是让国家走入深渊。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戴菁菁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9 财达证券 600906 3.76
  • 04-19 正弦电气 688395 15.95
  • 04-19 新益昌 688383 19.58
  • 04-19 炬申股份 001202 15.09
  • 04-19 瑞华泰 688323 5.9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