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杨
今天,在外滩,这一传统金融的发源地,上海将举办一场全球范围内最高级别的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大会。
1984年的一天,在中国银行(维权)珠海分行工作的周炳志正在香港探亲。与哥哥喝完茶结账时,哥哥拿出一张卡,刷了一下就付好了钱。周炳志十分好奇,一问才知道,这叫信用卡。回到珠海,他立刻向领导介绍了这张“高科技”卡片。不久后,周炳志加入了信用卡筹备组。中国内地第一批信用卡,即将由此诞生。
30多年后,中国人早已不再会对信用卡感到陌生和好奇,反而是用手机付钱这一“高科技”,开始让外国人叹为观止。
新加坡人力部部长林瑞生有天在上海的路边摊买栗子,发现每个人不用付现金,挥挥手机就可以拿走栗子,他以为这是一种特别的优惠方式。轮到他时,他很自信地说,自己不需要优惠,现金付全款。小贩一脸疑惑地指了指身边地付款二维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后来在公开场合说,那一刻,林瑞生感觉自己是一个乡巴佬。
这样的弯道超车背后,是中国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结果。
金融科技,在国外也叫FinTech。2016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它能够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
实际上,虽然金融科技这一定义才刚刚出现,但金融与科技的缘分,可由来已久了。
1.反客为主的科技
1967年6月27日,英国巴克莱银行伦敦北区支行门口,新放置了一台机器。围观的人们发现,这台机器竟然能够自动吐出钞票。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ATM,由约翰·谢泼德·巴伦发明。一天他急需用钱,却发现银行关门了。懊恼的他想,银行为什么不能一直营业呢?在巧克力自动售卖机的启发下,他设计出了这台在当时充满科技意味的机器。
之后,这台机器被不断改进,并被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借助这台机器,银行打破了营业时间和人力成本的限制,得以7*24小时不间断地开始为人们服务,效率大为提升。
而提升效率这一思路,成为了那一时期金融应用科技的主流。此时的科技对于金融而言,就像是偶尔请入家里的帮工。
此时的中国,更多是一个跟随者的角色。发达国家的一些科技创新,逐渐也影响到中国。很快,中国银行业常见的算盘和账簿,被计算机替代,新兴的网络也连接起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金融业务计算、存储和传输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不过,科技的发展速度,超出了金融人的想象。渐渐的,科技开始在金融领域反客为主,而中国,也慢慢扮演起主角。
2003年10月,一位名叫崔卫平的日本留学生,以750元的价格在淘宝网上挂出一台九成新的富士数码相机,并很快被人看中。但是当时淘宝网刚成立不久,没有信用担保,买家和卖家互不相识,自然都不信任对方,所以付款方式迟迟没有确定下来,这笔小生意也一直没有谈成。直到当年10月15日,淘宝网上线了一种第三方担保交易,崔卫平和买家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交易。这一业务后来有了自己的名字——支付宝。
找到了赛道,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开始加速奔跑。网络支付,移动支付,智能理财……一连串的创新让中国人享受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
此时的科技已经不仅仅是金融的手段、工具,而是驱动金融体系变革的源动力。科技的倒逼,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和产品不断创新,不仅让老百姓改变了自己的金融思维,也逼着传统金融业改变自己。在这一阶段,“金融科技”作为独立的名字,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08年11月1日,一个化名为中本聪的人,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这一激进的创新,有着近乎乌托邦一般的构想,它试图用金融科技的力量,挑战,或者说彻底颠覆传统金融的格局。
尽管这种挑战至今并未成功,但人们却意识到,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金融领域。
不只是区块链,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开始主导金融全方位变革。今天,不只是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传统金融行业已经无法再忽视金融科技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场你追我改的过程中,没有人愿意被拉下。
行业如此,国家更是如此。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终于迎来了顶层设计。
很明显,这一规划的落地实施,需要一个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的承载区,来引领中国整个行业快速前进。
哪座城市,能担此重任呢?
2.金融科技中心
1987年,美国华尔街。那时候还没有成为“华尔街之狼”的贝尔福特,记录下股票经纪人忙碌的工作场景:
“不时会有经纪人在胜利中挂上电话,然后填写一张购买单,走到附加于支撑柱的气送管系统前,将购买单塞入一个玻璃管,然后看着它被吸到顶端,在那儿,这张单子将被送达大楼另一端的交易桌上,然后再改道送往纽约证券交易所执行。”
此时的纽交所内同样人生嘈杂,场内竞价交易还是采用高声喊叫配合打手势进行,热热闹闹,看上去甚至有些疯狂。
这些现在看来有些过时的交易场景,一度被认为是证券交易所的标配。
但这一标配却在3年后的大洋彼岸被打破。
1990年,一群中国人开始谋划,在上海外滩建立一所证券交易所,也就是如今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开始,他们也想模仿成熟交易所那种标配的人工报价方式,但培训了半天,老是出错。
怎么办?用计算机!筹备组拍板了这一大胆的想法,并找来上海财经大学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年轻教师谢玮,由他编写包括撮合、结算在内的应用系统程序,并找了深圳黎明公司做网络系统。
程序和系统做好了,但直到开业前一晚,谢玮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回忆,第一天交易完,有一位“老法师”来找他,怀疑电脑账算错了,所有人吓了一跳。最终结果证明,还是人算错了。
初出茅庐的上交所没有想到,之后竟然有国家专门前来取经。原来,利用计算机这一全新的交易方式,已经让上交所处在了国际领先的位置。
这样的敢为人先,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基因。许多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都会选择上海。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银行业开始引进国外小型机进行试点,80年代初期开始的联机实时处理,最早就是在上海南京路一条街进行6家储蓄所联网。
如今,各家银行早已实现了全部联网,而一个更庞大更高端的系统,也在上海建设并连接全世界。
2012年4月12日,为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组织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英文简称CIPS。
此前,两个国家的银行想汇款,都要通过美元占主导地位的SWIFT系统,现在,中国要给出一个新的选择。
3年后,CIPS在上海正式启动。这一汇聚中国金融科技高精尖力量的系统,如今已经覆盖全球6大洲94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实际覆盖16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银行法人机构。而CIPS二期也已经在上海顺利投产,实现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支持全球的支付与金融市场业务。
类似CIPS这样中国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选择在上海建设发展,更像是一种必然。
上海通过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集聚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金融要素市场和各类型的金融机构,这里有最广泛的金融应用场景。
上海正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有能力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抢占金融科技制高点。
上海已集聚了一批优质的金融科技企业,支付产业头部企业有中国银联、支付宝,大型金融机构下属金融科技公司有建信金科、中银金科、金融壹账通,新兴企业有万向区块链、云从科技等。
今年3月,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公布,上海首次晋级全球第四。其中,金融科技评分贡献颇多。
这座城市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优势,被各方看在眼里。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发布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即发文表示,支持上海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对于上海而言,这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任务,更是机会。
目标已明,时不我待。2020年1月,上海发布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上海,已经开始摩拳擦掌。
3.寻找答案的盛会
2008年5月9日,此时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即将席卷全球。这一天,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一场高规格的金融论坛正式拉开了帷幕。伦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高盛、摩根斯坦利、瑞银……全球金融精英云集于此,试图为世界经济寻找一个答案。
这就是如今已经大名鼎鼎的陆家嘴论坛。从2008年开始,这一论坛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
十余年来,陆家嘴论坛的溢出效应,让上海受益匪浅。这一高规格的金融论坛,已经成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金字招牌。每年,监管层在这里传递信号,业界在这里分享经验,学界在这里建言献策。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的陆家嘴论坛的关键词是“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其中专设了一场全体大会,主题为“金融科技中心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这足以证明,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新的发力点。
今天,在浦江对岸的外滩,这一传统金融的发源地,上海又将举办一场全球范围内最高级别的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大会。新旧交汇之间,这场定位更为精准的大会,显然将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探寻新的可能。
上海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场大会?
首先,大会将为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集结更多的力量。
当前,上海正通过完善配套、优化布局等方式吸引更多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在沪集聚,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在沪发展,打造一个金融科技生态圈。一场行业的盛会,无疑将凸显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信心,也能提升上海在金融科技圈的地位,擦亮上海金融科技的名片。
同时,大会将凝聚金融科技领域政产学研各方的共识。
不可否认,双刃剑一般的两面性一直存在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部分人的想象,且一度形成了监管的灰色地带,使得有些人和企业走了弯路,过度利用金融科技来逐利,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暴露了一系列问题,也让金融科技曾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词语。
说到底,科技可以创造工具,但背后的主体,还是人。金融科技可以加速金融的发展,但如果不加以规范监管,野蛮生长,后果可想而知。但监管的尺度,如何不影响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又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看,此次外滩大会的主题“科技,让未来更普惠”,正是未来中国金融科技的的一个方向。
这与人民银行监管的理念也颇为一致。与国外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相比,我国新近推出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意在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框架下,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这也是大会希望凝聚的共识,发展金融科技,归根结底不能忘记金融的初衷,那就是服务实体经济,让老百姓获得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凝聚了这一点共识,中国发展金融科技、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路径,将愈发清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往上海举办的各种盛会,外滩大会是一场完全由企业主办的大会,主办方正是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蚂蚁集团。作为从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主体自发办会参会,不仅有助于对接市场资源,距离行业需求、问题和趋势更近,更能促进这一金融生态圈在宽松的环境下全面良性互动。
这一互动,也将为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带来更多的可能。
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基本建成,而2020年,又是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起步之年。
未来,全球金融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也在于金融科技。
站在新起点上的上海,已决心打造一个海纳百川的金融科技生态圈,不断扩大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号召力。
在外滩,在上海,这一信号,已然向全世界发出。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