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顶层设计 提升新金融服务新经济质效

加快顶层设计 提升新金融服务新经济质效
2020年08月14日 06:36 新浪财经综合

  原标题:加快顶层设计 提升新金融服务新经济质效 来源:上海证券报

  □杨 荇 王晓娆 李成林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五大新经济形态将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到2025年,中国五大新经济占GDP的比重有望超过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随着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持续推动,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科技产业,成为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和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大力推进与新经济相适应的新金融发展,是我国政府和银行需共同采取的积极行动。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新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至少意味着三个方面的战略规划调整:一是进一步明确新经济企业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二是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智慧银行规划上升至顶层设计层面;三是推动业务模式的转变。

  实体经济变化决定金融结构的变迁。当前,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应对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循序渐进地完成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打造新金融体系架构。

  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国际对比

  (一)新经济概念

  所谓新经济,是指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的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人类生产方式进步和经济结构变迁、新经济模式对旧经济模式的替代。随着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体系正由传统经济主导向新经济主导转变。

  (二)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理念、战略和政策框架,发展新经济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2019年,我国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6.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0.7%、7.1%和8.6%。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抓手,新经济代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新动力发展方向。其中,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三产融合等;第二产业主要包括芯片、大飞机、高铁、军民融合、5G、物联网等;第三产业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数字经济、新零售、教育医疗养老等。

  (三)国际比较

  在新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美国早在1933年,就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德国则在1995年,提出通过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来促进产业转型;日本也于1994年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积极开发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这三个国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从40%左右下降至20%左右,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从50%左右上升至70%左右。

  分析美、德、日三国新经济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四大经验:

  一是推出支持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如美国克林顿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科技政策,主要内容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重视技术转移、大力促进军转民和加大智力投资等。德国政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提高德国高技术在德国经济和制造业中的应用。日本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文件明确技术产业的重要地位,包括在1999年推出的《制造业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在2002年推出的《制造基础白皮书》等。

  二是给予政府财政补贴或减税,以财政手段支持创新活动。美国政府最具代表性的措施就是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计划(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其中,参与SBIR计划的11个联邦机构需将年度预算的3.2%用于支持SBIR,而联邦政府中研发投入超过10亿美元的部门需将年度预算的1.3%用于支持STTR。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小型技术企业参与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日本政府2014年推出了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进行投资可减税5%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引进先进制造业设备的中小企业还可在此基础上享受30%的价格折扣或7%的税费减免,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的门槛。

  三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和风险投资,拓宽科创性企业融资渠道。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场外交易市场(OTC)为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退出提供一个高效的非主板途径。日本的二板交易市场(JASDAQ)尽管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仍为科创型企业提供了国内最大的筹资市场。在风险投资方面,美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使风险投资资本利得税率降至20%。在2003年出台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税收减免协调法案》中,美国将资本利得税又降至15%,并且设立了“小企业风险研究基金”,向风险投资者提供无偿资助。日本政府在2005年出台相关法律,专门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专利费减免等十几种资金支持。

  四是把政策性金融支持作为重要手段,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作为德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专门成立了KFW中小企业银行,该机构先后推出了ERP创业贷款和ERP创新计划,放宽准入门槛,推出低利率的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企业的市场调研和新产品推广等,多维度增强对创业创新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日本政府于2008年依据《日本政策金融公库法》对其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成立了株式会社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由政策投资银行转型成一家政府资助的股份公司,对新经济给予金融支持。

  通过几十年来对新经济的大力扶持和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上已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但比较而言,中国的新经济发展具有四大后发优势:

  一是基础设施较为先进。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据阿里研究院测算,2020年中国数据量将会达到8万亿GB,在全球的占比增长至18%。2020年中国将有54亿件设备接入物联网,全球占比为20%。

  二是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以及新型社交方式的普及率较高。截至2019年末,中国4G用户达12.8亿户,普及率为80.1%,继续保持全球最大4G网络地位。手机支付用户规模7亿左右,网民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比例分别达到95.6%和78.1%。互联网平台汇聚必备资源、抹平地区落差、加速创意流动,推动形成“共享经济”和“微经济”。

  三是科技创新由跟跑转入并行领跑阶段。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在资源开发、现代服务业、信息、交通等四个领域有优势。与2013年比较,中国领跑全球的技术占比为16.6%,基本持平;并跑为44%,提升14个百分点;跟跑为39.4%,下降14个百分点。

  四是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中,中国占据217家,总估值9413亿美元;美国占据193家,总估值7439亿美元,分列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蚂蚁金服、滴滴出行、京东数科等公司的市值位居前列。

  (四)未来新经济五大形态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五大新经济形态将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到2025年,中国五大新经济占GDP的比重有望超过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传统金融为大客户、大企业、重资产行业服务的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

  中国新金融发展的特点和国际经验对比

  (一)新金融概念

  目前,对“新金融”有广义、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从狭义的层面来讲,新金融是指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产生的新金融业态、金融服务模式与金融产品。从广义的层面来讲,新金融是指适应新经济发展,对包括传统金融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产生的新变革。

  (二)新金融服务新经济的国际经验

  新经济的转型发展离不开新金融的强力支撑。由于我国新金融服务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借鉴美、德、日等国新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有助于增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提升金融资源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质效。

  1.投贷联动配套机制日臻成熟

  一是风险管控方面。针对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特征,通过“机制隔离、资金隔离和风险缓释”机制的建设,控制投贷联动风险。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美国硅谷银行借助风险投资基金甄别客户,评估项目风险,然后通过同属硅谷金融集团旗下的硅谷资本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和硅谷银行进行信贷投放的模式开展投贷联动模式,从组织架构上形成股权和债权风险的隔离。类似的服务模式还有美国富国银行设立创投平台,为金融科技类企业提供创业投资服务。

  二是激励约束方面。通过政策支持、放宽监管等措施,激活银行持续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的动力。以英国银行业为例,英国金融监管局允许银行机构将中小企业成长基金的投资列入风险加权资产而非直接扣除资本,风险权重系数范围确定为190%至370%,这种资本结构设计从技术和监管层面为科技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

  2.金融产品匹配性强,风险补偿机制健全

  一是持续性强化金融产品创新。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产品研发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等诸多现实问题,富国银行为成长性较好、具备跨越式发展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无抵押循环贷款,快速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韩国开发银行通过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为科技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以及新技术商业化提供信贷支持;德国商业银行降低票据融资业务的门槛,新的票据融资适用于金额在50万至500万欧元的交易,极大地增强了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利性。

  二是强化同业合作,拓展信贷资金来源。德国商业银行借助其全能型业务优势,强化与同业合作,通过成立中小企业贷款基金,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壁垒高、企业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开展“积极贷款”活动。为了减轻资产负担,德国商业银行还尝试用证券化方式出售中小企业融资票据,通过证券化、银团贷款安排和信用风险分销,德国商业银行实现了从纯粹的资金提供商到贷款中间商的角色转变,不仅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客户获得更多资金来源,而且帮助其他银行和投资人识别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投资机会。

  三是创新科技保险补偿机制。针对政策落实难、企业参保率低等问题,政府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提高科技企业保险参与率。日本财产保险公司推出知识产权诉讼费用保险,将国内企业被侵权时的诉讼或仲裁产生的手续费、律师费、专利代理师费、鉴定费、诉讼顾问的服务费等列入保险公司赔偿对象。

  3.深挖产业链优势,集团化服务彰显服务专业性和综合性

  一是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依托。三菱汽车和三菱重工是三菱集团旗下高技术产业和研发创新的引领者。作为日本最大的商业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采取“业务群+集团中心”的综合化服务模式,设有零售、公司、信托资管、全球、金融市场五大业务群,为三菱集团提供整个全产业链的综合化、定制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以深耕银企关系为突破。借助自身服务大型客户较多的优势,日本商业银行深耕银企关系,不断创新产业(300832)链融资模式来增强对实体企业融资需求的适应性,通过将交易信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贯通供应商、经销商和终端个人客户的融资需求,精准解决痛点。例如,日本三菱东京UFJ银行还专门成立了服务全集团中小企业客户的子公司“三菱UFJ金融合作伙伴”,专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提供更加快捷,门槛更低的贷款服务。

  应对策略及建议

  随着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持续推动,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科技产业,成为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和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大力推进与新经济相适应的新金融发展,是我国政府和银行需共同采取的积极行动。

  (一)政府层面

  1.坚定通过产业政策扶持新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后,受到部分西方国家的舆论干扰。但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历来看,新经济均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下发展的。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比如,美国于2009年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德国在2011年提出“工业4.0”概念,开启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英国提出《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拉开法国工业复兴的帷幕,《日本再兴战略》试图通过产业振兴刺激日本经济增长等等。因此,我国应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通过产业政策扶持新经济发展。

  2.完善优化新经济税收制度

  以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原则,构建新经济征税体系。新经济的主体趋于分散、多元,交易呈环节少、高频次、碎片化特点,工业经济时代以物计税、按环节征税的模式难以适用,要重新设计计税方式、简化征税程序,增强税制弹性,有效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例如,高新技术行业的投入更多是人力资本、专业技术服务等,进项抵扣比例相对较低,人工成本还不允许在增值税进项中抵扣,造成高技术制造业所享受到的减税力度较低。建议针对中小企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具体情况,扩大增值税抵减的范围和比例。

  3.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鼓励创新体系

  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在能源、生命、粒子物理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议将更多的政策资源集中于对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系统性影响的特定行业和领先企业的扶持,以行业领先企业作为多项技术的集成应用平台,加速前沿、先进技术沿供应链网络向不同行业扩散应用。

  4、创新政府对于新经济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从单向的政府监管向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文件,加强对相关产业的政策指导和措施支持,构建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二是及时制定出台新经济的监管规则和技术标准。密切关注跟踪新经济发展,以保障安全为底线,及时制定相关监管规则和产业技术标准,尽量避免新经济发展处于监管真空,推动新经济有序发展。例如,针对共享经济发展,建议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和动态反馈机制,强化对从业者资格的审定和对用户行为的约束。

  5.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完善新的融资交易平台建设,建立技术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融资支持体系,适时全面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使金融资源更好地契合“调结构”和“促创新”的要求。

  6.建立支持科技、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

  一是考虑成立专业的政策性银行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小微企业。二是建立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制度。通过给予一定的利率补贴,鼓励商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贷款。三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信用风险担保基金、投资基金。

  (二)商业银行层面

  1.加快新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新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至少意味着三个方面的战略规划调整:一是进一步明确新经济企业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据此确定相应的信贷战略、营销策略和产品创新方向。二是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智慧银行规划上升至顶层设计层面,提出智慧银行的战略愿景和目标规划,全方位整合银行的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搭建一个开放、敏捷、协同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三是推动业务模式的转变。整合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三大领域,改变原来自建自用的互联网应用环境,走向共建共用、对外开放、对外合作,使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定制化和自动化。

  2.推动信贷业务整体转型,加大对新经济企业支持力度

  一是明晰新兴产业战略,加大客户营销力度,积极介入发达地区新经济的优势产业、核心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进行前瞻性布局。

  二是改革授信审批模式,服务新经济企业需求。首先创新授信方式,依托新经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建立授信模型;其次,创新担保方式,尝试开办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基金担保、股权质押、法人代表信用担保、社会名人群体担保等组合担保模式,并与政府风险补偿、社会风险投资进行结合,解决部分企业担保问题;第三,改进对“三新”企业的考核评估体系。降低“营收规模、净利润”等指标的限制门槛。

  三是设立专营服务中心,探索专业化服务模式。借鉴硅谷银行模式,在资源富集区域设立专业支行,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是提前介入、识别、扶植有前景的初创企业。

  3.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三新”生态圈金融服务

  一是打造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平台,持续推动业务模式创新。二是提升数字化和场景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三是提升平台化的创新组织能力。依靠数字化平台进行持续不断地金融服务创新,需要提升平台化的创新组织能力。四是建立数字化的客户关系网络。利用移动端、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过平台化和共享化的商业模式,全方位嵌入到客户的医、衣、食、住、行等方面。

  4.转变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转变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新经济企业的网络化、轻资产、创新驱动、高人力资本等特征带来的新风险,与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机制明显不一致。要提高风险容忍度,尝试在新经济企业发展初创期和成长期进入,试行风险缺口和组合限额管理。

  二是推动建立精细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要关注信用和行业风险,也要构建精细化的风险监测指标,将跨行业风险及技术创新、市值管理、资源整合、商业模式、政策变化等风险状况,纳入风险预警模型,并适当介入平台化企业的产业链闭环和经营管理。

  三是建立系统性的新经济企业风险研究体系。依托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平台,积极跟踪相关政策和企业变化,在分享政策红利的同时,能够及时发现新经济企业风险。

  5.推进混业经营,推动投行业务全能化

  一是打造全牌照金融控股集团。二是在制度上加强内部业务联动。三是在业务上要基于比较优势,向直接融资稳步过渡。四是防止风险传染扩散,在不同业务之间设置资金转移的限制措施,在证券、保险、银行、信托之间设置防火墙,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所在工作单位系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

  新经济五大形态发展趋势展望

  (2025年) (2018年) (2025年)

  资料来源:现代金融研究院整理

  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对比

  资料来源:现代金融研究院整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鑫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19 顺博合金 002996 --
  • 08-19 铁科轨道 688569 --
  • 08-18 瑞晟智能 688215 --
  • 08-18 圣湘生物 688289 --
  • 08-18 中信博 688408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