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来,ETC纠纷、信用卡盗刷、银行征信、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投诉多石沉大海、维权更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原标题:【抗击疫情 专家在发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文/ 周昆平、唐建伟、刘学智、陈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当前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带来显著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明显放缓,二季度之后经济增长有望回稳但存在不确定。可以考虑在春节之后适度加大政策宽松力度,提早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 本次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超过SARS疫情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是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与2003年的SARS疫情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疫情特点。当年SARS疫情爆发期间,疫情处理经验缺乏导致持续的时间较长,从2002年11月一直持续到2003年6月,并且引发剧烈的情绪恐慌,对经济运行的短期冲击比较大。经历了SARS疫情,现在已经积累了经验,能够更有效应对当前疫情。当前检测手段更先进,疫源感染控制手段已经增加很多,将有效降低肺炎重症比例和死亡率。然而,对比当前和2003年内外部环境及各相关因素,本次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将强于SARS疫情。
从疫情状况来看,本次疫情的传播速度更快、感染人群更多、扩散范围更广,影响面超过了SARS。本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性比较强,存在14天可传播疾病的潜伏期,并且叠加春节前后人口大范围迁徙,导致疫情传播性较广。当年从发现首例SARS患者到疫情结束经历了近半年,我国确诊人数5327人(含港澳台及国外一共8069人),我国确诊50人以上的省市仅有7个,并且集中在北京市、广东省、中国香港三地。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才发展了1个多月,截止2020年2月1日18点已经确诊11889例(含港澳台及国外一共12014例),确诊100人以上的省市已经达到16个。由于本次疫情影响人数与区域范围都超过了SARS,预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更大。鉴于本次疫情仍处于爆发期,并且传染源仍不明确、病毒存在变异的可能,如果疫情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对经济社会的冲击程度可能持续加重。
从外部环境来看,2003年我国正在全面享受全球化红利,而当前出口状况已不如当年,应对内需减弱冲击的能力减弱。2003年中国刚加入WTO不久,正在全面享受融入全球分工与市场的红利,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对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较强。加入WTO之后出口增速从2001年7%加快到2003年34.6%,强劲的外需有效应对了SARS对内需的冲击。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能从外需向内需转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2019年我国出口增速只有0.5%,出口状况已不如当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19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只有-12.5%,创2008年以来新低。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应对内需减弱冲击的能力不如2003年。
从经济结构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和消费占比远高于2003年,而疫情对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的冲击较大。2003年一、二、三产业在现价GDP中的占比分别为12.4%、45.6%、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57.9%、39%,第二产业是经济的支柱。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7.1%、39%、53.9%,一、二产业分别较2003年下降5.3、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比2003年上升20.4个百分点。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的经济贡献率分别为57.8%、31.2%、11%,其中消费的贡献率高于2003年22.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低于2003年38.8百分点。由于疫情对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的冲击较大,因而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大于2003年的SARS疫情。
从经济周期来看,2003年我国处于经济上行周期,而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疫情将加重经济下行压力。2003年我国经济内生性动力较强,无论是要素释放还是政策调控都有很大空间。人口红利逐渐释放,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经济处在上行周期,应对短期冲击的能力较强。2003年我国宏观杠杆水平较低,货币信用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财政释放空间也较大,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波动。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传统增长动能减弱,经济增速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渐放缓到2019年的6.1%。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要素资源约束加重,部分工业领域面临产能过剩,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不牢固。宏观杠杆率较高,信用扩张存在风险,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加重下行压力,并且加大宏观政策调控难度。
从要素流动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开放性和要素流动性高,更容易受到疫情传播的影响。2003年我国要素流动相对缓慢,疫情传播性相对小一些,对经济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当前我国经济开放性显著增加,跨区域经济联动性较强,无论是劳动力还是生产资料的跨区域流动需求显著增加。特别是人口流动性明显强于2003年,武汉作为我国经济的地理中心,恰逢春运人口大迁徙,受到疫情的影响将较为显著。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当前采取了武汉封城、推迟假期返工、减少公共交通、停止公共与集体活动及其他必要措施,这些措施越严厉对控制疫情传播越有效,但也意味着切断了要素流动,短期内对经济的冲击就会越大。
▍ 疫情对消费、服务领域和中小型企业的冲击较大
参照2003年SARS对经济的影响,受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最大的将是消费和服务相关领域。疫情对工业生产存在一定影响,特别是消费需求减弱可能导致部分中小型生产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投资和进出口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疫情发展状况可能出现波动。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强于2003年,预计今年一季度消费增速可能显著下降,不排除1、2月消费负增长的可能。在SARS爆发的集中时期,为了控制疫情蔓延,降低被感染概率,“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外出旅游与就餐受到严重影响,这对消费增长带来较大冲击。2003年5月份消费增长4.3%,比一季度末下降了5个百分点。随着疫情结束,三季度消费增速普遍回升到9%以上。本次疫情正好赶上春节假期,将对一年一度的传统消费旺季带来较大冲击,导致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可能强于2003年。2019年消费增长8%,预计2020年一季度消费增速可能显著放缓,不排除1、2月消费负增长的可能。受冲击最严重的可能是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相关消费,服装、家具家电、化妆品等消费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并不是所有消费领域都受到负面冲击,与预防药品以及相关的医疗保健、健身器材等消费可能显著增长,日用洗涤用品、消毒液、中药材及中成药等消费也可能加快。二季度之后,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增速有望回升到平稳运行态势。
图1:非典时期对消费增长的短期冲击较大
资料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疫情对工业生产存在一定影响,需求减弱叠加返工延期,部分中小型生产和服务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压力。SARS疫情对人口流动和工厂集中化作业带来显著影响,导致2003年二季度工业生产明显放缓,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受到冲击。2003年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16.9%,4、5月份分别下降到14.9%、13.7%,分别降低了2、3.2个百分点。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工业生产逐渐恢复,6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到16.9%。目前来看,本次冠状病毒疫情可能主要爆发在一季度,而一季度是我国传统工业生产淡季,因而对今年工业运行的冲击相对有限。受疫情的影响,可能影响2月份工人返工,对春节后恢复生产可能带来影响。预计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将较低,可能降到4%左右。二季度之后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工业生产有望恢复正常;如果疫情仍在发展,那么影响程度可能超过2003年。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企业经营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尤其是解决了社会绝大部分就业的中小型生产和服务企业的承受能力较为有限,部分企业利润率已经很低,债务压力较重。如果3月份之后消费需求不能恢复,企业难以顺利复工,将严重影响企业营收,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图2:非典时期对工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资料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投资和进出口受到的影响程度关键看疫情持续时间。从投资来看,2003年SARS疫情期间投资保持稳定,5月份投资增速还小幅上升到31.7%。从进出口来看,2003年SARS疫情期间进出口运行平稳,只有4月份进口增速有所下降到34.4%,但8月份疫情已结束进口增速更低,进口增速波动与SARS相关性较小。因此,如果本次冠状病毒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与2003年类似,预计今年投资和进出口都不会显著受到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疫情长时间得不到控制,二季度之后的投资和进口需求或将受到影响而有所波动。
从投资内部结构来看,疫情对基建投资的影响可能有限,而对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影响相对明显。2020年1月各地专项债发行明显提速,多地启动新增专项债发行,首次发行时间较2019年提前近20天,全年专项债规模有望扩大到接近3万亿。基建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促进1月份建筑业PMI上升3个百分点到59.7%,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上升到64.4%。在基建投资预期回升的带动下,2020年投资增长可能稳中趋升。多个省份延后开工,从供给端影响企业的生产恢复,将影响到一季度制造业投资需求。对房地产业而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今年一季度的房地产销售、开工都可能产生影响,部分省份建筑工地复工延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下降。
WHO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PHEIC,对我国出口带来一定影响,但不必夸大负面冲击。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持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把这次疫情列为PHEIC,即“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WHO把这次疫情列为PHEIC,对我国贸易和跨境旅游形成制约,我国可能面临其他国家采取贸易限制、旅游暂停、撤侨等措施。截至1月31日,已有62个国家针对中国公民采取入境管制措施,部分国家暂时禁止在过去14天内去过中国大陆的外国公民入境。美国、日本、韩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法国等国家正积极安排撤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缩减往来中国航班。当前出口运输会受到一些限制,这与2003年情况差不多,受限的出口量占整体出口的比重并不大。1、2月是我国贸易淡季,出口量本来就相对较少,1月出口增速可能很低,主要是春节错位的影响,并非疫情导致。如果疫情延续时间较长,3月之后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湖北省被列为疫区,那么国外将对来自中国的商品提高准入门槛或直接禁止进入,可能对出口带来较大冲击,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明确,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外需状况,全球经济增长和中美贸易摩擦将决定出口增长情况。由于中美已经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如果疫情能够在一季度控制住,之后出口应该能够较快恢复。
列为PHEIC也能带来积极作用,会给中国带来更多国际合作协调,更多国际人员、物质、技术援助,将对防控疫情产生积极效果。需要明确,是疫情影响我国经济,而不是WHO对疫情的定性影响中国经济,不必夸大被列为PHEIC对我国带来的负面冲击。类似于2003年非典期间,我国部分城市被WHO列为疫区,2003年6月非典得到控制之后全部从疫区除名。这次WHO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PHEIC,将促进疫情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改善,三个月之后有望解除PHEIC。
图3:非典时期对投资和进出口的影响不明显
资料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疫情将缓解一季度物价上涨压力,年内物价高点可能在二季度。2003年SARS疫情对短期物价带来冲击。CPI环比出现持续下跌,二季度环比降幅较大,三季度之后逐渐回升。CPI同比增速在6月为0.3%,降到年内低点,三季度之后逐渐回升。2019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物价上涨压力,本次冠状病毒疫情可能缓解物价持续上涨压力。今年一季度春节期间消费需求可能弱于往年,对CPI环比的拉升作用也将相对较弱,不排除2、3月份CPI环比下降的可能。二季度之后如果疫情显著好转,CPI环比涨幅将回升。考虑到2020年CPI翘尾因素呈前高后低的特点,1-6月几乎每个月翘尾因素都在3%以上,上半年CPI同比涨幅仍将较大,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下降而回落。因此,预计全年CPI走势将前高后低,本次疫情导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压力有所减弱,二季度疫情减弱之后CPI同比可能成为年内高点,三季度之后可能显著回落。
图4:非典时期对物价带来短期冲击
资料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 疫情冲击短期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促进新业态发展
当年SARS疫情从2002年11月开始出现,经历了较长的潜伏期,直到2003年4、5月才出现快速扩散并达到顶峰。因此,对2003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影响,而对2003年二季度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冲击。GDP同比增速从2003年一季度11.1%下降到二季度9.1%,GDP环比增速从12%以上回落到3.5%。三季度SARS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经济增长逐渐恢复,经济增速回升到10%。根据SARS疫情经验,疫情快速爆发到得到控制大概经历2个月时间。相类似,此次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冲击的时点主要集中在今年一季度。
参照SARS的影响,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下降到5.2%-5.5%。当前是本次冠状病毒疫情快速爆发阶段,已经采取的全方面控制措施,如果与SARS同样经历2个月爆发期,那么2020年3月份之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本次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一季度。2003年经济增长10%,四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10%,SARS主要影响了二季度GDP增速比全年低了0.9个百分点,影响程度大概为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将对一季度经济增长带来较为明显的冲击,影响程度可能大于2003年二季度。考虑到当前经济增速已经远低于2003年,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绝对波动幅度可能小一些,预计在0.5-0.8个百分点。由于2019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都为6%,预计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在5.2%-5.5%。从三次产业来看,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将是第三产业,预计一季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能有所下降。
图5:非典时期对GDP增长的短期冲击
资料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二季度之后经济增长有望回稳,关键看疫情持续的时间。由于本次疫情扩散时间与春节假期高度重合,对年初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增长有望很快恢复,甚至出现压抑性需求爆发和积极政策叠加效应导致经济增速显著反弹。因此,预计2020年经济运行将呈前低后高特征。不过,受疫情发展不确定性的影响,经济运行也存在不确定性。如果2月份之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二季度经济运行有望恢复,经济增速很快将回升到6%左右,此种情景的概率较高(大约60%)。如果疫情延续到3月份之后,全国气温回升才逐渐得到控制,那么二季度经济运行也将受到一定影响,经济增速回升到6%以上要到三季度才能实现,此种情景概率略低(大约30%)。如果疫情持续时间类似SARS那样长达近半年或者更长,那么可能影响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并波及到全球市场,此种情景概率较低(大约10%)。
2003年SARS疫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淘宝等网购业态快速发展,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可能带来新的行业发展机会。传染病疫情重点冲击用户聚集型的线下服务业,如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线下教育等等,可能带来与之替代性较强的线上经济发展。如电商、新媒体、网络直播、线上教育等等,这些行业发展速度可能加快。疫情可能促进“病从口入”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改变消费观念,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并对绿色环保、垃圾处理、水和空气净化等领域带来发展机会。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正在减少集中化办公,加紧探索远程办公和独立办公,将促进远程协作与移动办公平台发展,带动相关咨询服务产业和科技产业发展。特别是在5G技术推广应用的新时期,未来一些基于5G技术基础发展壮大的新业态是值得期待的。
▍ 疫情对金融市场影响应客观看待
对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市场的短期冲击以及未来的影响仍应客观评估和理性看待。
疫情将使货币政策偏松调节力度加大,市场短期流动性宽松,债市走势乐观。经济周期运行阶段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前疫情中、疫情后国内债市将走出与2003年明显不同的走势。图2中显示,由于经济处于上行周期,“非典”的出现推迟了政策收紧的步伐。可以看到,2003年8月前,M2增速依然在扩张,而之后开始回落,回购利率开始抬升,而10年期国债和国开债到期收益率都呈上升走势。如今,经济原本下行压力较大,货币政策处于逆周期发力偏松调节的阶段,政策方向明显与2003年相反。疫情不仅不会推迟政策放松的步伐,反而会使宽松政策调节的时间前移和力度加大。从多个监管部门的发言和态度而言,短期内为保障金融支持疫情阻击战,流动性是基础。尽管2月初有大量前期投放的跨节流动性即将到期(1.18万亿),但为维持市场流动性更加充裕,用更长期的流动性工具加量对冲到期逆回购投放资金几乎是确定性事件。考虑到疫情对于当前实体经济的冲击明显强于非典时期,疫情之后,稳增长可能需要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短期债市收益率继续下探,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年内存在突破2016年10月底2.7%左右前低的可能。尽管利率债有乐观判断,部分信用债可能因疫情冲击而存在压力,尤其是一些直接受到冲击的发债主体。监管部门也留意到相关风险,也在企业信息披露等监管事项方面做出了适度放宽风控指标的安排。风险偏好较低的机构,信用债的配置可适当向高评级品种倾斜。
图6:非典时期货币政策与利率走势
资料来源:WIND,交行金研中心
股票市场短期压力较大,中长期不应过度焦虑。事件性冲击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短期主要表现在情绪上。回顾非典时期的A股市场走势,由于经济基本面走势较好,投资者行为虽可能受疫情的影响,但相对有限。而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原本市场上存在品种选择困难的投资者极易跟风简单的市场逻辑“疫情相关”。短期内,餐饮、旅游、影视、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可能领跑市场。然而,从长期来看,国内A股市场大量的品种估值偏低,加之逆周期调节可能超预期发力,投资者不应对中长期趋势产生过度焦虑。
短期情绪偏负面,人民币汇率走势总体稳健。近期由于中国疫情、英国脱欧等因素影响,使得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1月末人民币汇率再次回到“7”附近,主要还是受短期疫情情绪影响。投资者因为对武汉疫情扩散担忧而卖出人民币,尤其是近期人民币获利盘涌现,继而触发亚洲货币遭抛售。疫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改变市场参与者预期,从而可能加大市场的波动,比如疫情蔓延以来,出现短期性汇率贬值、股市下跌等。但总体而言,随着国内对于疫情的防控和应急管理,市场将逐渐对中国恢复信心,人民币汇率走势也将回归到基本面决定,预计全年仍将保持稳中有升的走势。
▍ 疫情或将导致局部信用风险发生,银行业全年盈利或小幅下调
我国金融系统总体保持稳健运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4.6%,拨备覆盖率186.1%,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7.5%,流动性稳定,关键时期能为疫情阻击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和保障。货币市场方面,相比17年前“非典”时期,央行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流动性管理调节工具,银行间局部流动性风险化解能力明显提升。尽管,资管新规推出以来,部分银行仍存在或多或少规范整改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但监管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2020年底确实难以完成处置的资产,已经允许适当延长过渡期。近期,监管部门一齐发声给出的节后增加流动性支持的信号,事实上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同时为关键时期为疫情阻击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疫情对于银行业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为响应疫情防控隔离相关规定,网点“现场业务”方面将会减少。然而,金融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当前银行客户的业务办理偏好等都更加朝“线上化”倾斜,银行绝大多数业务可以由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所替代。线下业务的减少与线上业务的增加对冲,疫情防控对于实际业务总量的影响有限。然而由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短期冲击,将很大程度上对银行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短期放缓可能直接影响银行信贷需求。然而,由于政策明确指出信贷应全力满足卫生防疫、医药用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技术改造、医疗物资生产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新的融资需求可能对冲一部分短期经济放缓带来的信贷需求压力,但不是全部。二是特殊时期政策调节力度超预期,非对称降息等宏观政策提前,银行业净息差水平收缩的压力可能因此而进一步加大。短期降息可能对一季度利润冲击不大,但随着存量切换的开启,全年银行业利润增长压力将逐渐显现,行业盈利水平或小幅下调。三是部分企业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出现业绩下降或倒闭风险,银行不良可能有所上升。疫情对不同微观个体的冲击程度不一样,从受冲击程度来看,民企大于国企,小微企业大于大企业,农民工大于正式职工。为防范疫情扩散,全国春节假期延长,部分省市复工时间进一步推迟,大量员工居家隔离,大量制造业企业正常的经营计划遭受冲击,甚至停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个别存在破产倒闭的困境,银行在相关企业投放的信贷也可能面临信用风险,最终可能表现为行业不良率的上升。四是疫情对于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同样传递至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财务经营指标。考虑到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结构,权益类市场的波动对银行整体业务收支影响较小。债市的趋势以及汇率的变化可能影响更大。考虑到特殊时期央行逆周期调节力度可能超预期,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下行,对于银行持有的债券品种现值有利,同时由于流动性增加也将使得负债端成本降低。汇率方面短期受情绪冲击,跌破7,但总体稳健,进而银行资产负债计价估值方面受汇率影响并不会太大。由于外汇局为防控疫情建立“绿色通道”,切实提高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效率的要求,银行在便利防疫物资进口、捐赠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支持企业跨境融资防控疫情等方面甚至存在一定业务机会。
▍ 宏观政策需随着疫情发展提早调整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疫情运行状况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在一季度将体现出来,疫情好转之后经济运行将回归正常运行。考虑到第四次经济普查上修了2014年以来的GDP结果,2020年经济增速达到5.6%就能够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但根据以上分析,此次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可能强于“非典”时期,为了避免疫情对本就下行压力较大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需要提早对宏观政策做适度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应做出一些针对性安排来提早应对疫情可能给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
财政政策应针对疫情影响加大定向支持力度,适度提升财政赤字率到3%或者更高。面对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2020年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力度应该有所加大,在保稳定和促进六稳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加大财政支出在应对疫情上的作用,鉴于2019年财政赤字率为2.8%,2020年可以适度提升到3%或者更高。
二是加大定向支持力度,针对疫情影响提供减税优惠和财政补贴,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的消费和生产行业,尽快促进消费扩张和生产恢复。
三是对疫情影响较大的一些中小微型企业、城市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微观主体建议通过定向减税、发放补贴等方式进行救助支持,防范可能出现的中小企业集中倒闭、失业潮及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
四是考虑到疫情的负面影响,专项债规模可以适度提高到3万亿或者更高,充分发挥专项债券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的作用。
五是如果此次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不是对预算赤字的融资,不计入预算赤字。
六是疫情过后,要明确地方政府稳增长的责任,消除不作为现象,鼓励地方投资积极性。
充分利用货币政策空间,提升定向支持政策落地效率。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号)对于提升应对疫情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已从银行、保险等多方面、多层次地做了详细的布控,框架既定情况下的重点即提升定向支持政策落地效率。未来金融政策建议:
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维持在合理充裕水平。在全球面临增长压力和降息背景下,叠加特殊疫情时期,国内货币政策偏松调节时间可以进一步提前并加大力度。可灵活运用定向流动性调节工具,全面或部分降准以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二是在保持流动性宽松以压降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债市、信贷融资成本下行,同时也压低银行负债端成本,进一步提升银行在抗击疫情中的积极主动性。MLF操作利率下调可提前至2月20日之前。
三是按照《通知》的相关规定,对定向支持卫生防疫、医药用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技术改造、医用物资生产企业等领域的信贷资金进行密切跟踪督促,确保阻击战金融资源精准到位。由于相关领域融资做出“优惠”让步,对于银行相应的监管弹性也应有所提升。
四是密切关注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企业,对扎根地域、服务中小企业占比较高的银行进一步提升监管容忍度和流动性支持。优惠利率的T-MLF工具可以适时推出对其进行相应的支持。
五是进一步健全预期管理,合理引导市场情绪。疫情事件的冲击需要动态的跟踪和关注,抗击疫情期间和之后都应借此契机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国内的预期管理。跟随事态的发展,动态地调节逆周期政策力度和稳定市场情绪,防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