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滕泰
虽然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受控,随着疫情防控秩序的相对成熟,交通部门已经开始要求各地恢复正常交通,各行各业也进入有序复工阶段,经济将从长假“停摆”状态开始逐渐向正常运转秩序过渡。
疫情冲击下,很多中小微企业运营更加艰难,甚至命悬一线,但疫情却并非中小微企业运营困难的全部原因。虽然政府的各项救助措施真金白银诚意满满,但也只是帮困难企业缓解短期经营压力以渡难关,长期还得靠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加快创新和转型步伐以求发展。
一、客观评估疫情冲击,区分最后稻草和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中长期因素
最后一根稻草可以压垮骆驼,但是骆驼被压垮的大部分原因却未必能归因于这根稻草;肺炎疫情让很多中小微企业走到更加艰难的境地,但肺炎疫情却并非中小微企业运营困难的全部原因。
其实,近几年很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一直都在反映“生意越来越难做”。其背后的原因,有的是周期性问题,比如金融伸缩周期、需求周期、库存和基本建设周期等,更多的其实是长期性问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从需求侧看,长期性的问题主要有快速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传统制造业的增长空间必然长期受限,快速城镇化后期相关的产业已经过了历史最佳发展时期,以及前期与出口高增长相关的企业,在新背景下需求增长速度也必然有所回落。
从供给侧看,长期性的问题主要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成本上升问题,以及渐进式改革遗留在很多领域的计划经济“砂砾”——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约束”问题,这都需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各行业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放开管制,才能真正让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显然,与上述中长期因素的影响比起来,甚至与这几年由于执行偏差而加重了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去产能”、“去杠杆”、环保“一刀切”等影响比起来,疫情的冲击真的只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疫情的冲击有多大?短期不能低估,长期不可高估。短期防控措施越严厉,对经济和企业的冲击就越大;同时,短期防控措施越严厉,疫情肆虐的时间就越短,因而对经济的中长期影响就越小。显然,肺炎疫情本身并不是直接影响经济、冲击中小微企业的原因,新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疫情的全社会反应模式才是真正值得企业家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想象一下,假设公元1500年前后,居住在洛阳、长安、高昌、楼兰的商家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的问题,他们能够想到根本原因是万里之外的航海大发现和贸易路线的转移吗?他们能够想到海上大船运输的效率远远超过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和马车吗?如今我们的中小微企业在面临重大挑战时,能够区分哪些是长期性因素的影响,哪些是短期冲击吗?能够区分哪些是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和社会行为模式变化,哪些只是疫情防控的影响呢?
二、积极利用各项政府扶持政策,想方设法渡难关
由于处在连续十年经济增速下行周期的尾端,事关经济和就业稳定,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疫情冲击下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格外关注。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多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财政部已安排了667亿专项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各级地方政府也从分别从加大减负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加大稳岗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发动一切资源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
由于中小微企业的工资、五险一金、房租是占成本支出主体,且疫情冲击下收入减少、现金储备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各地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中大部分都涉及延期五险一金缴纳、延期缴税、减免商户租金等办法。例如,四川省发布规定中小企业可申请3到6个月的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的缓缴期,同时规定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企业,减免1至3个月房租,并要求省内各地可对减免租金的业主给予适度财政补贴。
由于正常营业受到影响而收入剧减,各地中小微企业大部分在疫情期间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资金周转困难。根据中欧商业评论的一项调查,很多中小微企业在1~2个月内就会有资金周转困难,85.01%的企业资金最多维持3个月。针对这一情况,各地除积极贯彻中央关于金融支持的政策之外,都出台了协调中小微企业周转资金的支持政策,其中广东在1月31号率先推出了金融支持的7项政策,苏州则在2月2日率先推出一揽子支持政策,而四川省政府推出的各项支持政策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落实了具体责任部门。例如,在贯彻中小微企业存量或续贷展期、新增贷款的基准利率下浮方面,四川省财政安排了较高比例的再贷款利率补贴,要求确保2020年中小企业信贷规模持续增长、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作为保障措施,四川省政府承诺,金融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中小企业提供续贷支持而造成贷款损失的,市(州)、县(市、区)政府给予损失分担,省财政按地方政府承担损失额的50%给予补助。
此外,上海嘉定区在增加小微企业房租补贴方面,北京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山东滨州稳岗返还资金、重庆在降低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等方面出台的支持政策都各有特色。
以上,无论是“五险一金”延迟缴纳或部分减免,税收的延迟缴纳和部分减免,还是一两个月的房租减免,甚至是少量的贴息贷款,减免担保费,以及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就业补贴等等,都是真金白银的支持,体现了各级政府在能力范围内满满的诚意。考虑到疫情还没有完全受控,防控措施造成的短期市场冲击、供应链冲击、劳动用工冲击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中小微企业切不可“轻敌”而不去重视上述政策支持。尤其是受疫情冲击有经营困难或现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应认真研究本地出台的支持政策,积极申请相关支持。
然而,这些措施仅仅是中小微企业可以短期渡过难关的借力手段,从长期来看企业还是要靠自身力量来求发展,比如包括员工薪资和大部分企业经营的相关费用都是无法转移的,最终还是要企业自己承担。而要挽回疫情期间的重大经济损失,则更需要依赖疫情受到控制之后的正常经营。归根到底,销售的损失,要靠市场恢复来补偿;供应链的冲击,要靠运转恢复来解决;劳动用工冲击,也要以人们正常出行为前提。
好在“燕子飞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对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而言,只要理性应对疫情冲击、多种方式渡难关,同时抓住当前中国经济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特征寻求发展和转型,春天就一定会来临!
三、围绕新供给、新需求,加快企业创新转型谋发展
从2010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十年下行。经历此次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很可能创下十年经济增长的季度低点。同时考虑到疫情受控后经济强大的反弹复苏动力,这个低点也是未来若干季度的经济低点。
然而,此阶段不仅仅是个经济增速的转折期,也是一个重要结构转型期的关键阶段。从宏观上,每一次经济低迷的时候,都会孕育出新的增长力量;从结构上,每一次传统产业结构受到冲击最大的时候,几乎都是一轮新供给和新需求的结构升级起点。
1998年曾经是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但那一年也是中国互联网新经济的起点,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新浪、网易、百度等等几乎都在那一年出现,以新供给创造出如今各种新的需求。
2008年曾经是全球经济的低谷,但以3G/4G、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苹果、谷歌、Facebook的崛起也孕育了各种与移动互联技术相关的新供给,并进而演化出各种新的需求满足模式。
2020年,从新供给路线看,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创新药等新技术批量进入新供给形成和扩张期;从新需求视角,以智能手机、各种线上知识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信息消费和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等软产业正在将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同时,不仅上述新供给、新需求正在带来广阔的经济增长前景,而且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也正在加快转型。
面对新的社会行为模式变化,很多传统零售行业、传统服务业、传统制造业也在加快转型。比如,传统零售商物美创造了“物美+多点Dmall”模式,加快向数字化转型;很多传统汽车制造商加快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以美的、海尔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家电巨头,也分别引进OKR管理模式、IPD开发战略,甚至量子管理等前沿管理机制,像华为公司一样逐步转型为具备持续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新型企业组织。
如今面对疫情的冲击,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也积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社会行为模式变化,加快了转型的步伐化以解经营压力。例如,疫情期间很多广东的餐饮企业不等不靠,通过提高自身产品标准化、供应餐饮半成品、线上销售、店门前销售,甚至利用食品供给优势服务客户等创新方式不仅减少了疫情对经营的影响,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入,探索了新的业务模式。
随着复工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避免员工传染和企业被隔离的风险,采取了软性就业、弹性工作制的新管理模式。虽然这样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而且也可以保护员工健康,但是为了配合软性就业和弹性工作制,也建议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引进或借鉴先进的目标管理和关键绩效、关键结果等管理和考核办法,这样才能不但化解疫情冲击,还可趁机带来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
面对疫情冲击,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各种力量,全力化解短期经营压力,同时也应该对长期性问题、结构转型问题和新经济的广阔增长前景有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对大部分中国企业而言,如果不能降低硬成本来维持生存,那必须通过创造更多“软价值”来求发展!之前靠较低的劳动、资源、环境成本来搭乘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出口高增长快车的历史阶段正在成为过去,而以研发、设计、品牌、创作、创意、便利性、快捷性等美好生活需要为特征的软价值创造时代正在到来。
17年前,面临SARS肆虐和因阿里巴巴员工感染而被隔离,马云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人的消费模式将因为SARS的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下决心进军C端业务,并在SARS被隔离期间利用在家远程办公的方式成功推出淘宝网,这是何等的见识、勇气和执行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疫情防控中积极复工的中小微企业,只要能够利用好各项支持政策、想方设法渡难关,并积极研究经济转型阶段的新规律、适应新变化,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天佑中华!
(本文作者介绍: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沃顿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新供给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的提出者。)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