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持牌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杨涛:持牌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2019年04月02日 11:50 新浪财经

【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年来,银行卡盗刷、信用卡纠纷、暴力催债、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杨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杨涛

  新浪财经讯 4月1日消息,2019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出席年会并发表题为《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开放银行变革》的主题演讲。

  杨涛表示,谈到金融科技,指的是技术对于金融业态、金融产品、金融要素都产生了影响,早期我们都关注非持牌的类金融组织,比如互联网金融,但是经过互联网金融整顿之后,持牌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一旦大象转身之后迸发的创新活力也是非常突出的,其中银行更是重中之中。

  以下为发言实录:

  胡滨:这一节的主题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落后于全球,但是由于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我们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如现在全球第一的第三方支付系统,以及现在金融科技在我们金融体系中的大量应用所带来的提速等等。第一位嘉宾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他给我们带来的题目是“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开放银行’变革”,大家欢迎!

  杨涛:非常高兴下午有这样的机会跟各位分享我自己的粗浅思考。这个环节的主题是关于“金融基础设施”,我们四个人的发言好像跟这个都没什么太大关系,狭义上金融基础设施更多指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广义上的金融基础设施其实跟技术都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选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整个金融科技今年变成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谈到金融科技,指的是技术对于金融业态、金融产品、金融要素都产生了影响,早期我们都关注非持牌的类金融组织,比如互联网金融,但是经过互联网金融整顿之后,持牌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一旦大象转身之后迸发的创新活力也是非常突出的,其中银行更是重中之中。银行为什么现在会发生一些变革?一方面是基于全球视角来看,影响银行变革的就是三大要素:供给端因素的技术本身、监管的要素、需求端的因素,需求要素也是日益变化的居民与企业的需求特征。过去我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在监管方面,其他两个因素在快速变化,而监管方面一旦发生了变化,对银行的形态、规则冲击是深远的。比如说近期大家关注到了像香港的一些虚拟银行,有一些国家的直销银行慢慢地,无论从起始端的远程开户还是后端的账户管理,都开始面向互联网,有一些全新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前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当然我们国家现在也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步银行业体系本身也会发生更多的变化,例如前段时间银保监会的发言人也说了未来这个市场既有可能有机构退出,也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来解决现有遇到问题的机构。

  在此背景下聚焦了“开放银行”,开放银行是近期非常热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始于国外,英国当时在2014年的时候就有了相关的监管部门、政府组织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几年有一段时间到达低谷,但是去年以来在海外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不同国家的监管者都在“自上而下”地讨论和推动这个事情,我们国家从前两年主要是市场化的机构“自下而上”地在推动所谓的开放银行,但是跟海外讨论的开放银行的概念边界实际上是有差异的,更多的我觉得有一些是基于营销或者基于品牌的思考。但是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民银行近期也对开放银行服务的安全规范和标准进行征求意见,起码下一步从技术角度开始对于自上而下的制度规则进一步地有所完善。

  谈到开放银行早期,更多是关注数据开放的视角,我个人也看了一下当前有关的资料,作为始作俑者,在英国早期有监管部门开始关注到一家小型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被拒的概率很大,而且这家公司很大概率不会向第二家银行申请贷款,因为成本很高,被否的概率也很大。那么从第一家拒绝的银行转到第二家放贷组织怎么转呢?这个是需要监管来考虑是否要进行一些协调的问题,所以最早主要着眼于银行数据的对外开放。后期开放银行会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根据Gartner咨询公司的定义,开放银行指的是“一种平台化的商业模式, 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方面的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银行创造出新的价值,构建新的核心能力。”

  当然,正如我们对金融科技的讨论,开放银行其实也没有形成非常规范、确定的概念边界,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近期我们也在推动开放银行的研究报告。因为时间有限,简单地先谈几个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时候的一点粗浅的视角,主要是观点性的东西。

  第一,制度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跟金融科技有关的创新活动这两年非常有意思,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差异,国外很多以开放银行为代表的活动经常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而国内很多是自下而上进行探索的,自下而上有时候就会遇到问题,为什么要自上而下?因为涉及到银行、涉及到金融核心的监管地带在海外很难自下而上地进行探索,特别是银行,直接影响到一国金融稳定的核心地带,英国有竞争与市场管理局主导这个计划,财政部也搞了一个工作组对外发布监管框架。欧盟 PSD II(支付服务指令)近期的研究和讨论比较多,预期到9月份今年欧洲监管部门计划完成新的技术标准,来阐明银行的技术平台与外部公司建立更规范的联系合作的方式。其他一些地方也纷纷在推动,所以首先它是离不开制度层面的东西。反过来考虑我们国家从互联网金融到现在的所谓金融科技创新,与其等着自下而上出很多问题,更重要的反而是要自上而下,首先在面向未来的制度框架中予以考量,这是绕不开的一个问题。

  第二,战略视角。什么叫战略视角?不同的人对开放银行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把它理解为互联网金融的渠道重构,有些人理解为改善获客,有人理解多一点业务合作,但是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认为开放银行的变革本质上是对银行的经营模式、系统架构、数据管理、业务创新的全面梳理,并且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重新定位间接金融中介机构的组织。到了商业银行身上总要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的探索,而且在各个国家对银行的评级和分析当中战略与管理能力都是重大的指标类型。当前在国内来说,我觉得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其实都到了向左走向右走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如何迎接新的挑战?从战略层面来考虑,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

  第三,数据视角。从狭义角度来说,离开数据开放的开放银行很可能是不完整的,但是要做到数据开放是很难的。据我观察,在海外几个主要监管部门推动的一些加入到数据开放一系列规则的银行里面,真正实现数据开放的极少,几十家里面大概就两三家左右,因为背后涉及到风险责任的重新确定,涉及到规则重置是很复杂的,在我们国家短期内我觉得要实现数据开放可能还有较大难度,因为还涉及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则问题。大家也看到去年银监会指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一开始是规范报送质量,后来探讨如何进一步挖掘数据的价值,即便真正的数据开放短期内不太可能现实,但是如何做好数据储备,在此过程当中做好各种各样的基础性准备工作,我觉得这也是绕不开的重要技术问题。

  第四,技术视角。开放银行建设离不开供给端的技术问题,就底层重大技术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像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尚在发展前沿的技术。有一些技术本身技术成熟度也高,应用成熟度也高,这个时候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地来尝试引入或者应外,有一些可能技术成熟度、应用成熟度都不高,最后可能是一个噱头,也可能是整个技术演进过程当中一朵浪花,比如说像区块链技术,这两年对区块链的技术越来越保守,可能是整个金融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特征。技术视角无非是要充分把握技术前沿、把握技术应用。从银行角度来说,一方面我觉得以开放视角下企业级的系统研发与集成为核心,在底层可以合理适度运用外部技术和设备,要完全自主也是不太可能的,真看底层的话,很多代表性的大银行也是利用外部的集成。第二,可以用外包和合作为主线,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有些银行在整合自身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外部的技术输出和服务。总而言之,若要重视变革、重视开放银行,首先要改变原有对技术的认识,技术不再是一个银行里面或有或无的东西,也不是通过部门竞争大规模地布局资源,最后导致很多技术应用项目浪费的局面。所以我觉得要重新梳理思路。

  第五,业务视角。典型的金融科技场景有很多,无非我们要考虑到这样一些技术如何应用到这些业务场景当中。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两大方向,一个是叫新型“家庭金融”;另外是新型“产业金融”。无非就是更好地服务于家庭多元化的综合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在整个产业链上更好地来实现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最终还是要落到这些层面着眼于服务实体。

  第六,平台视角。因为开放银行建设不是单打独斗,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平台模式,通常来看,着眼于开放银行创新的通常采取自建、合作、参与或投资不同的模式,归根结底技术路径有很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核心主体,我们觉得从开放银行到整个开放金融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作为核心主体来说,开放银行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者,到最后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合理的生态,这个生态涉及到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整个金融机构与技术企业之间如何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进行合作来构建场景。

  第七,客户视角。开放银行变革的驱动力刚刚在需求端提到过,真正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偏好。要充分适应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智能化,需要无处不在的交互,需要更好地维护客户关系,这些谈得很多,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跟不同的银行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充分感受到距离真正面向客户还很远,银行整个的业务模式还是以业务部门、以分支机构作为最重要的核心,很多还没有转向客户需求。尤其是从客户到用户,再到伙伴,比如在数据合作流程当中,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享受者,也可能在产业链上作为其某一部分的生产者提供数据。

  第八,责任视角。近些年来企业环境、公司治理越发受到关注,我们认为建立在共享共赢发展基础上的开放银行,应建设天然符合银行责任体系的原则,因此需要从开放银行建设的技术、制度、文化多个层面来真正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服务实体的初心。过去几年遇到很多问题,大家对银行家形象,比如说在欧美好多人称呼银行家为何 “肥猫”是非常贪婪的形象,在国内的银行也受到影响。如何真正通过开放、包容的开放银行建设来回归责任,增强社会公众认可与信心,我觉得是重要的着眼点。

  总而言之,开放银行是今年关注持牌金融机构,迎接金融科技的重要着眼点。以上粗浅的汇报请各位多多批评。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赵子牛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0 新媒股份 300770 --
  • 04-03 天味食品 603317 13.46
  • 04-03 德方纳米 300769 41.78
  • 04-02 博通集成 603068 18.63
  • 04-02 迪普科技 300768 11.2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