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二十届高交会-中国高新技术论坛”于2018年11月14日-16日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出席配套会议“未来科技峰会”并演讲。
韦青称,金钱和技术解决不了智能时代的本质问题,“现在能用钱和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脑子和思维方式才是问题,如果思维方式不解决的话,再好的技术都会被淘汰。”他指出,历史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淘汰,“这是革命的时代,我们都有可能是下一代的粮食或者是肥料,我们会抚育起一个真正智能时代。”
以下为演讲摘编:
韦青:今天下午的中国高新论坛未来科技峰会的主题演讲环节正式开始,我先为大家作主题演讲 ——《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这也是我最近一本书的名字。大家通常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很重要了,但是我想在此提第一个问题:我们真的理解人工智能及它为社会带来的巨变吗?我们真的认为它很重要吗?我们有没有为之而采取必要的行动?其中一个关键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个人认为既然世界经济论坛(WEF)主席施瓦布博士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更称之为人类的“第五次开始”,它背后的变革冲击力是巨大的。我希望大家要认真想一下我们真的理解它的重要性吗?还是口头敷衍一下,而不采取实际的行动?可以很客观的讲,以我们过去跟很多公司的交往过程中的体会,无论在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的顾问项目,还是一些具体的项目实施,我可以很坦白的讲,应该说绝大多数人都低估了这一轮智能社会进步的挑战和冲击力的力度,其表现形式就是泛泛的空谈和空洞的行动。
大家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包括业界人士开始在反思我们这个时代与前几轮工业革命的关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一轮时代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我们现在处在电气化时代和智能化时代的交替阶段,在电气化的伊始,曾经出现过著名的特斯拉和爱迪生的“电流之战”,以特斯拉和爱迪生他们的远见卓识而言,当时争论的也仅仅是交流电与直流电孰强孰弱,这在当时是非常伟大,但是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这种眼光又是何其短浅。那么反观当下,人类在机器用于人脸识别、视频识别、语音识别、语言翻译等领域已经做出令人震奋的突破,这是非常可喜的。但如果我们认为这就是机器智能的全部,我们是否也在重复着特斯拉和爱迪生当时伟大但依旧的短视。再举个例子,在五、六十年前,国人曾有句俗语描述未来美好生活的终极目标,叫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果你们家庭有了电灯、电话的话,你已经进入理想社会了。那么我们为何还有理由相信我们目前所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等,就是未来呢?还是发展路径中的一个过程?从过去百年的历史发展演绎来看,不行,我们很大程度上还是低估了这轮智能技术对我们社会的挑战。
那么我们现在所描绘的人工智能场景,到底是不是真正表达出了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科技进步的实质?我们可以把当初电气化时代的初始阶段以及之后的百年电气化历程作为参照物。举一个例子,就像我们今天对人工智能的崇拜一样,在当初特斯拉和爱迪生“交流直流之争”的年代,也存在对电力的崇拜,其表现形式则是谁能点亮的灯泡最多;在电气化普及之前,也一样有类似于现在的憧憬或幻想,投机或实干。当下的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之争,在当时蒸汽力转向电力的历史进程中同样出现。很多依靠蒸汽机的企业,当初也是非常有钱的巨无霸企业,但历史惊人相似,为了应对代表更高生产力的新兴技术(当时是电力),他们的做法并不是积极拥抱电气化,而是希望改进蒸汽机使之与电机竞争。他们希望蒸汽能够做得跟电力一样好,这跟现在很多人的思维逻辑是何其相似。当然其结果我们也是知道的。
另外,即使拥抱了新兴的先进生产力,我们不能停留在加法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内化”。“加”容易变成涂脂抹粉,而“内化”才能够最终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去改变一切,包括对自身的革命。回顾电力作为能源的伊始,只要能点亮一盏灯,人们已经很兴奋了,后来人们慢慢发现,电力的贡献,绝不是点灯而已。后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发展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很出名的词叫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商业流程再造。这个BPR的背景是在七、八十年代技术巨大飞跃的背景下,人们终于意识到仅仅拥有技术是不够的,需要将技术内化至公司的所有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业务革新。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在没有经历业务流程再造之前,当时的技术进步也很耀眼,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很伟大,自己开创了一代技术先河,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的是,每个时代都有人这么“以为”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慢慢从科技企业和新兴技术本身,转向如何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去改变社会全貌,这时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冲击力,才真正实现了一代科技革命。这时再看看当初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们,原来也不过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罢了。
现在同样有很多技术领先企业或个人重复着已经重复过若干遍的技术进步历程,如果以史为鉴,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手机业务,跟现在的谷歌、微软、苹果的辉煌程度没有本质区别。当初他们也曾经很牛,但由于成功之后的守旧,曾经的手机霸主还是被淘汰了。相比之下,微软能够几经风浪而不倒,近年来反而越战越勇,最近又重新拿回全球市值第二的位置,其中比尔·盖茨先生的“微软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生命”和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的“这个时代不尊重传统,只尊重创新”的思维方式,应该起到很大作用。历史发展最大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优胜劣汰。只要不拥抱最新的技术和最新的理念,是一定会被淘汰掉的,因为技术代表了生产力的水平,而理念代表了消化吸收先进生产力的能力。
现在大家可能明白,虽然我们今天讲人工智能、大数据,反而我先把大家带回到百年前的用意。我们现在这一轮可以叫做智能化革命,表现方式可能与电气化、信息化的表象不同,但是变革的本质是一样的,对前一轮的技术和它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打击后果也是类似的。但单纯拥有先进技术本身,并不意味着自动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因此带来的得具有降维打击能力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岁月中,用钱和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都还是可解的,但是思维的僵化,将成为能否适应时代的关键。不要以为技术是问题,脑子才是问题,思维方式是问题。如果我们思维方式不先进的话,掌握再好的技术都会被淘汰。因为这个时代的变革远没有结束,我们现在是日新月异,今天先进的技术,并不代表你明天还可以先进。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讲,大变革的年代没有专家,只有实践者和观察者。今天我有资格在这里演讲,并不意味着明天我还有资格跟大家演讲,因为有可能今天下午就有人把我的理论推翻了。当然,我也同样有可能后天又通过思考和实践探索到更先进的理论,又有资格重新站到这个讲台。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是革命的时代,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包括我在内,我们有可能都是下一代的粮食或者是肥料,我们的努力会抚育起一个真正智能时代的来临,可能是百年以后了。如果不理解这点的话,我们就真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傻瓜了。我经常跟我同事讲,现在要重新学习我们先贤的创新精神,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且要甘当养分,我只是你的肥料,但如何把这个肥料当好是很不容易的。
微软在过去几十年内起起伏伏好几轮了,现在股市表现的非常出色,重回全球第二的位置。这个公司很有意思,过去三十年没有跳出过前五位。当能源公司很受追捧时,微软是第一梯队;当金融很火的时候,微软是第一梯队;当互联网很火的时候,微软还是第一梯队。微软的创始人认为公司只有十八个月的生命,如果十八个月内不新陈代谢重新成就新的形态,就有人把它革命了。萨提亚强调的“这个时代不尊重传统”听起来残酷,但把握住了时代的特征。我们这个行业不尊重传统,你可以自诩为专家、学者,但这个时代只尊重今天你对这一轮变革的理解力如何,是否能够超越别人,超过了就意味着有新生命的可能,超越不了就意味着追随。
我希望这些话题能够给大家产生反思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天天反思的话题,也是我们天天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到自己成功的陷阱中去。做快不行,做慢不行,什么叫正合适,没有答案,很多都要靠自己去体悟。智能时代即将来临没有错,但是智能时代的伟大技术,如老子所讲的,其实应该是“日用而不知”的技术,真正的伟大的技术一定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极其平淡的,就像水和电一样,谁都知道该怎样做,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极致。
这张图是微软的答案,有一个中央智能云,还有边缘智能,产生的结果是无处不在的计算和无处不在的智能。这是广义的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指某一种能力,是指社会的所有能力中都包含智能的能力。而当所有能力都具备这种智能能力后,这种智能能力就“日用而不知”了。再过二三十年,这个世界上就不应该很多智能公司了,像我们现在电网,就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电网已经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但同时有无数多的企业都在用电去创造其它领域的辉煌。而未来,这个电就是智能,每个人,每个家庭,每间公司,每座城市都依赖于电与智能的驱动,到那时,真正开发人工智能的公司,一个国家可能就是那么几家机构,但所有的公司,都要用到人工智能。
我们现在才开始讲到具体的实现,这一节谈到这个时代的技术应用特征。这里写的是“工具—赋能—再造”。我们先讲一下“数字化的一切”。当你有资格产生智能化之前必须有足够的数据,像上午张钹院士讲的,这轮人工智能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是靠数据驱动的。现在的数据还不够好,也不够多,是好的数据不够多。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哪里来呢?如果你的公司没有数据,或者产生的数据都是纸张的,或者靠简单的社交工具去管理起来的公司,你的公司真的实现了数字化吗?虽然我们不能唯技术论,但轻视技术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是很危险的想法。如图所示,真正数字化的话,员工、流程、用户、产品,四方完全配合在一起,完全是数字化的互动与联系,这才叫做真正的数字化。
理解这个时代特点之后,知道智能化是目标,数字化是根本。古人讲:“圣人畏因,凡人畏果”。人工智能是“果”,“因”是数据。而现在的数据既不大,也不好,考虑一下,又好又大的数据从何而来?需要先建设一个万物互联的社会。那么5G网络的铺设和云计算的普及成为关键,其中还要有针对万物互联时代设计的先进数据结构。现在时空大数据结构,即Spatial Temporal Data Structure,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代表着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数据结构。时空观是非常重要的数据概念,“世界”意思就是时空,“宇宙”的本意也是时空,万物互联的社会必须有针对世界和宇宙构建的数据库结构。支撑万物互联社会的就是云计算架构。目前有很多公司还在争辩不需要上云,认为那是浪费,或者不可靠,不安全。这种观念在几年前,或许还值得讨论一下。但是到现在,就不值得争论了。其道理类同于现在有人说我的家不需要接入市电,我的家不用那么多电,用市电不可靠不安全,点个油灯或者自己装个小发电机就够了。那么这丝毫不能证明不需要市电,只能说明这个家里没有足够的用电设备,因此不需要大量的电力。同样,不上云不意味着不需要上云,只意味着你的数据量与计算量不够,完全可以由本地处理和消化。这也从另一个意义说明你的数字化程度的高低。把这个“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次第因果关系理解清楚之后,才能对这个时代的技术演绎特征有更清醒的认知。
最后,与大家分享两个寓言在新时代的运用。领会这两个寓言,或许可以让大家在这个时代多些应对变局的定力,也多些相应变化的动力。第一个寓言叫“盲人摸象”,等同于前面讲的这个时代没有专家,我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的也不是一整头大象,只是我能够看到的未来这只大象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这样,明白这一点,会增强我们的信心,也会消除我们的骄傲。我们每天都要持着回零的态度,持续学习,日新月异,再牛的人和公司都有可能被超越,再落后的人和公司都有可能一马当先,这个时代是公平的时代,没有包袱可背,没有资历可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第二个叫“小马过河”,你的公司能否在审时度势的情况下进入智能时代,完全要依据自己的实践和判断,旁人只能给出建议与经验,但那不是你的,如果不加思考与实证就全盘接受,很可能被淘汰掉,因为你的商业基因、你的数字化程度没有人知道。所以我们在帮助客户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项目时,第一步就是依据“数字化成熟度模型”分析客户的数字化程度,才能量身定制一个数字化转型的方案,之后才有可能做到彻底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今天就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