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德:敢为创业涛头立

王洪德:敢为创业涛头立
2018年11月05日 15:19 中关村

  王洪德:敢为创业涛头立

  第一代中关村创业先行者王洪德,第一个辞去中科院公职走出象牙塔,从零起步,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正式工商注册的民营科技企业——北京市京海计算机开发公司。

  文 本刊记者?卫汉青?明星(北京)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到来时,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等的改革精神,鼓舞了中关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蹈海潮,立涛头,投身于科技创业的浪潮中。

  第一代中关村创业先行者王洪德,第一个辞去中科院公职走出象牙塔,从零起步,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正式工商注册的民营科技企业——北京市京海计算机开发公司(以下简称“京海”)。

  上世纪80、90年代,“两通”“两海”作为第一批民营企业,在中关村的历史上熠熠生辉。而京海公司是“两通”“两海”中最早问世的企业,曾经做到北京市十强、全国百强。

  “如果说,陈春先以一个学者的睿智、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视角,在中关村率先传播先进技术扩散理念,发展生产力作为创业的基点,那么同期的王洪德就像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赴汤蹈火,与旧体制决裂,以民办民营实践创业之路。”媒体如此评价。

  王洪德的“五走”中科院,即“借调、聘请、调离、辞职、开除”,迄今是中关村科技创业史上经典之笔,它撕裂了旧体制的一道隙缝,使科技知识分子看到希望的光,从而扔掉铁饭碗,投身科技创业。

  几十年来,王洪德经历了风风雨雨,也可以说大起大落,但他处变不惊,没有倒下。王洪德一直认为,所有的磨难都是一笔人生财富,“哪有改革不付出代价的”?他所坚持的一个信念是:失败了,为改革铺路;成功了,为改革增辉。

  有人说,正是千千万万个像王洪德这样的中国企业家,用自己的脊梁支撑着30年中国经济崛起的奇迹。读懂了王洪德,也就读懂了改革开放第一代科技创业者拳拳报国的夙愿,某种意义上也就读懂了中国起飞的奥秘。

  冲破体制的藩篱

  “五走”创业

  1956 年,20岁的王洪德从哈尔滨电工学院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走进这座象征着中国科学的殿堂,充满才情的王洪德还未来得及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愿望,就遭遇了反右的疾风暴雨。原因是他写了两首小诗,其中一首是“鸣!鸣!鸣!你鸣我两耳听;放!放!放!你放我两眼睁。以防后患事,闭目苦修行。”被內定为右派。

  “我的家庭出身不好,进入科学院一年不到,就被划成了右派,然后被打成反革命、走白专道路,被批斗一直到1978 年。漫长时间里,我一直有种强烈的压抑感和屈辱感,是说不出来的痛苦和窝囊。我是爱党爱国的,内心深处想干事业的那种冲劲无时不在,就是一直施展不开。”时隔几十年,王洪德回忆起那段往事,仍是感慨不已。

  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一直被迫害、在痛苦和屈辱中挣扎,王洪德仍旧没有放弃对自身业务的钻研。

  70 年代末,作为计算所第四研究室供电空调系统组长的王洪德,在当时仍是一片空白的国内机房装备技术研究领域,享有盛名。全国各地请他协助搞计算机抗干扰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的设计研制和开发的人络绎不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感觉到国家要改革开放了,要将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去,我的技术就有用了。当时天津计算机公司、天津电工设备厂、天津无线电五厂、七厂、十一厂都请我去做顾问,谁找我,我都去。虽然不赚钱,但是人家尊重我,向我请教,我的技术也能应用到生产中去,可以为人民服务,心里就特别的高兴和踏实。”

  然而,本来可以在科学院等待施展抱负的王洪德,却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知青社事件。当时知青返城后的就业是一大社会问题。在成果堆积、知识密集的中科院,那些教授、专家的孩子们——返城的知青只能靠搬砖、运砂石、做清洁这样笨重的工作赚取微薄的收入。

  “我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心疼这些孩子。而且当时大型机都涌进了中国,很多计算机辅助设备都靠进口,那时候的机器非常娇气,要温度、要湿度、要抗干扰、要净化,还有接地系统等等。我是搞机房系统设备设计的,计算机所的科研工作又不多,我就办了个培训班,由我做设计让计算所工厂生产,再指导知青社的孩子们组装。这样既推广了技术,验证了大型机房技术的应用前景,又为国家节省了外汇、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当时正值全国计算机热潮,作为知青社的顾问,王洪德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帮助知青社挣了60 万元,知青们的月工资从20 几元涨到了90 元,但王洪德本人一直分文未取。

  支持知青社从事技术服务、服务社会,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但这对王洪德个人来说,他的命运轨迹却由此改变。

  有人把王洪德的情况举报到中国科学院纪委,纪委提出要作为经济大案来查处,找王洪德谈话,通知他“停止工作、接受检查”。同时,海淀区工商局也以“非法经营、投机倒把”为名对他进行调查。这一调查就是一年半。虽然最后王洪德的做法得到了当时计算机所纪委书记孙浩的支持,停止了对他没完没了的调查,但长期以来的屈辱、不公平待遇,以及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和抱负的苦闷,让王洪德萌生了去意。

  “科学院是什么地方?那是全国最高的学府和科学殿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没有一个震撼性的刺激,谁会选择离开呢?”王洪德经历了一个痛苦和挣扎的思考过程。那时候社会对他的技术有需求,很多企业和单位天天找他,王洪德也觉得自己能为国家办点事、是有用的,但就是欲干不能,同时欲罢不忍。

  面对无名罪状的悲愤,还有一种奋发图强的思想,王洪德最终下决心离开科学院。王洪德正式向计算所领导提出了“五走”,要求批准他离开计算所。如果所领导能考虑他在计算所26 年的工作贡献,首先要求保留计算所的职务,允许把他借调到海淀区联社工作;借调不行,希望能被聘请;聘请不行,希望能调离计算所;调走不批,他就辞职;如果领导对他辞职都不准……他就只有被开除而离开计算所了。

  一周之后,所长批准了王洪德的调离,但同时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借走”八名工程师,支付每人每月260 元的工资。“那时候,我每月工资是78 元,260 元是绝对的高薪了。王洪德听完同意了,并给所长深深的鞠了一大躬,满脸都是眼泪。

  “五走”,也因此成为京海、甚至是中关村创业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投身改革的大潮

  乘风破浪

  “净身出户、断绝后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那说是王洪德当时的心境。1982 年12 月22 日,46岁的王洪德“带”走八名工程师,创办了北京市京海计算机开发公司。没有官方支持,没有大院大所作为雄厚技术资源后盾,京海无疑是中关村第一家正式工商注册、真正意义上的民营科技企业。

  京海公司成立后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是北京大学豪尼维尔计算机系统改造工程。当时公司刚刚成立,没有资金,王洪德向知青社借了1 万元。随后他用这项工程的设计预付款还清了知青社的借款。京海在这一项目上赚了19 万元,王洪德坦荡地说:“我的第一桶金,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而这也是他磊落一生的一个小小的注解。

  京海公司创办一年,就实现产值800 万元。1986年,京海成立了实业总公司,当年实现销售收入五千余万元。1987 年京海集团成立,一次创业初步完成。

  与此同时,北京市海淀区委、区政府热情支持科技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区委领导亲自为科技企业牵线搭桥,也推动了京海的发展壮大。

  在那个新旧体制交错的年代,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体制的冲突和政策的不断变动,这是那个时代创业者所遭遇的共性问题。许多事情,谁也不知道是合法还是非法,正确还是错误。因此,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遇到绿灯快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

  在取得显著成绩后,京海迎来了中纪委和审计部门的大检查。相比其他创业企业,除了遭遇那个时代的共性问题外,没有任何背景的京海,创业之路更为艰难。“这种检查京海经历了6 次,并且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最紧张的一次,有7 个检查组26 个人同时进驻京海。”王洪德回忆说。

  对于第一代中关村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内部产权问题。当时的中关村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没有出一分钱的所谓“民有民营”的企业,比如京海和四通;另一类是原来国有单位出资但是按照民营方式管理的所谓“国有民营”企业,比如信通和科海。创始初期内部产权的不清致使后来很多企业发生了裂变,分道扬镳甚至衰败。1988 年和1997年,王洪德也因这个问题遭遇了两次大“地震”。

  多年后,王洪德说,“那时并不允许注册私有制,一注册就是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就意味着集体财产不可分割,所以因企业产权不清晰而产生的各种内部矛盾和纷争,就是必然的了。1999 年,京海年产值达到9.2 亿元。这一年的9月9 日,凝结着王洪德创业20 年心血的京海广源大厦建成。

  第二年,京海成立了北京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为其题词:“做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先驱。”

  王洪德提出“9+1=1”的孵化理念:即使10 个项目中有9 个失败,仅有1个项目孵化成功,而成功的这个孵化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也许会大于9 的集合。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王洪德将孵化器作为一项新的产业来做。3 个月后,孵化企业就达到49 家,广源大厦也被北京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新的探索又一次体现了王洪德作为一个企业家与国家脉搏的紧密相连及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两年后,王洪德宣布退居二线,将京海集团总裁的位置交给了年轻人。在平均寿命3.7 年的中关村民营企业中,屹立20年的京海无疑是改革的成功先驱。

  王洪德常说要学会感恩。“在那个如火如炽创业的年代,假如没有改革开放大环境,没有政府公仆与创业者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患难真情;假如没有舆论理论群体总结升华创业实践,阐发创业创新理论;假如没有新闻媒体工作者,为中关村科技创业者鸣锣开道,推助改善生态发展环境,‘两通两海’、‘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以及后来的一切难以想象。”《历炼人生:王洪德回忆录》编者萧澎强调。

  中关村第一代科技创业者既是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也是率先受益者,他们都以虔诚感恩的心拥戴改革开放,都感念开明领导人支持创业同舟共济,为此王洪德溢于言表。

  “壮士”暮年再创业

  心系民生

  “人活着就要工作,人活着就要面对困难、经历苦难。”

  2002年,68岁的王洪德为了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福祉民生的精神传承,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历程。

  他退休后,开始着手打造陆洲集团公司,选择在粤东惠州建设小商品批发商城。

  目光敏锐的王洪德基于“人无我有”的理念,连续考察了北京、香港以及珠三角各城市,经过翔实调研和系统论证后,他将目光瞄准了商业地产项目开发,以满足中低档消费群体需要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城项目。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王洪德认为,义乌模式的成功就在于其就地生产、就地解决的“链条经济”,义乌是城市市场,也可以说是市场城市,是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大物流。

  2003年,惠州义乌小商品批发城拔地而起,填补了粤东乃至珠三角小商品业态的空白。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个企业依然延续着我在中关村时的理念。如果说以前的京海是‘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那么现在的陆洲就是实现富民目标的‘商业孵化器’,我们要将普通创业者培训成为一个商人,让他的生活走向小康甚至是中产,从而实现‘民富’的最终目标。”王洪德说。

  2005年12月,王洪德的惠州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开业。在开业前三年时间里,小商品城经营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商户6000家,小商品种类达60余万种,累计接待海内外客商600余万人,累计交易额逾30亿元,直接解决了当地两万人的就业问题,开创了珠江三角洲大规模综合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先河。

  公司提出3年免租,对于市场里卖出去的商铺,比如说按照每年8%的比例返还买卖费用。商铺主拿到的返还部分就是公司替将要承租商铺的商户缴纳的租金,用“无租金”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来商城发展。除了免租,为了引导商户怎样做生意,公司还免费带领他们到义乌参观学习和进货。

  凭借“义乌管理、义乌产品、义乌价格”的运营模式,以及以人为本的商业理念,惠州义乌小商品城最终获得了成功,这种模式被业内定义为“陆洲模式”。

  继惠州、河源的小商品城开业后,2012年12月,江门义乌小商品城正式开业。《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和七八位老中关村,曾经应邀参加了开业仪式。对于王洪德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盛典,更是他下海创业30年的纪念与见证。

  “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品牌;小商品,大经济”,王洪德延续中关村人的创新意志,把中关村的核心价值观延伸到南海之滨,建立起惠民生、顺民意、扩内需、促就业的新业态产业。

  2009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暨中国民营科技创新发展表彰大会上,王洪德与柳传志等十人被评选为“中国民营科技发展功勋企业家”。

  “王洪德从中关村走来,从南海之滨走来。他以拳拳回报社会的心旌,始终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跃动。他秉持着失败了为改革铺路,成功了为改革增辉的理念,历经数十年风雨坎坷路,无怨无悔。”

  听到颁奖词,坐在主席台上的王洪德热泪盈眶,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是业界对他一生的肯定与写照。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15 新疆交建 002941 7.18
  • 11-06 贝通信 603220 7.85
  • 11-06 中国人保 601319 3.34
  • 10-31 迈为股份 300751 56.6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