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平肖星谈有韧性的养老金融体系:养老金的稳健回报可以摸着够着

中国太平肖星谈有韧性的养老金融体系:养老金的稳健回报可以摸着够着
2023年04月25日 10:53 金融一线

  4月25日消息,2023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于4月25-26日举行,主题为“从新出发|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重构与价值重塑”。

  中国太平集团副总经理、太平养老总裁肖星指出,中国养老金融市场潜力的释放,既在于金融覆盖面扩大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在于居民存量资产的结构优化,由非金融资产向金融资产、由存款资产向非存资产转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转化是否顺利,关键就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构建起有活力、有韧性的养老金融体系。何为“韧性”?我的理解是,就是养老金的制度环境可以稳定预期,养老金的专业机构可以终身托付,养老金的稳健回报可以摸着够着。

  “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星辰大海’一定是居家养老,一定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供给,以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多形态的养老服务体系。未来谁能通过创新型业务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碰撞出火花,谁就能占据发展主动权。养老金融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市场亟待开拓、很多机遇等待挖掘。”肖星直言。

  以下为实录全文:

  很高兴与大家再次相聚在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为了这次会议,我们相约了两年。这两年时间感觉很短,感觉一切还都在眼前,这两年时间又感觉很长,长得我们各行各业里有许多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变局之下,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逻辑经验开始有点不那么管用了。从保险业看,在经历30年的高速增长后,内卷、失速、转型、重构成为这些年行业讨论的高频词、热门词,几经探索,前路依然迷雾重重。本届大会以“从新出发|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重构和价值重塑”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理解,保险业当下的困惑,其实也是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的,大家都遇到了新的实践难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来指导、来引领。党的二十大及时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我们推动实践向前发展提供了“指路明灯”。作为未来十几年国家发展最大的主题和主线,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谋划战略、做好一切工作的逻辑前提。下面,结合大会的主题要求和我所从事的工作实践,重点围绕如何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角度,分享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对中国养老问题的再认识、再思考

  2022年应该说是养老金融行业的重要一年,是中国养老第三支柱发展的元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规范文件和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正式吹响了大力发展养老事业的号角。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对保险企业而言,发展养老事业,解决养老问题,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为全体老年人的高质量生活品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保险领域的生动实践。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过程中,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对中国养老的一些基本问题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人口老龄化:静态看挑战,动态看机遇。从人口结构演变来看,2022年,又是一个极具标志性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我国总人口同比减少85万人,系61年来首次;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较上年末净增1268万,达到2.8亿人(占比19.8%),而年度新出生人口则从2016年的1786万拦腰降至956万。这一增一降,凸显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对此人们容易持悲观态度,社会充斥着养老焦虑。必须承认,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最近法国因延迟退休年龄而掀起全国大罢工,反映出养老问题的棘手性,更有研究认为,日本所谓失去的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期间持续通缩、长期低利率、养老金危机等,都与日本人口严重老龄化密切相关,并拿这些情况预测我国的未来。但我想,乐观主义会让未来在眼前清晰可见,尤其是,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始终有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和智慧,欧美、日本这么多应对人口老龄化碰到的“石头”在前,我们再迎头撞上的可能性并不大。我坚持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是要看到社会自我调节的力量,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二是要看到科技进步的力量,我们正处于科技驱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升的年代。凯文·凯利在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中预言,在人工智能时代,经验智慧变得更加重要,未来是年轻人比老人更容易失业的时代。他认为,70岁无法学习新技术的这种假设有些荒谬,如果一个既有经验又有阅历的老年人同时还掌握着最新的技术,恐怕世界上将不再有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如果预言成真,我想以后人们将不再视老年人为负担,而会当作宝贵财富来呵护,凡是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质的一切产业都将因此受益。三是要看到政治制度的力量,党中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定规划、建制度、出政策,战略应对更为主动、更加有序、更有效率,叠加人口规模巨大的市场空间优势,养老产业和养老金融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始终坚信,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跨越都将产生世界性影响,在应对老龄化方面也一定可以实现新的、中国特色的成功实践。

  养老金融:狭义看缺口,广义看韧性。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落地,养老金融的时代已经开启。目前我国养老金规模超过1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10%左右。横向比较看,OECD国家养老金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在50%,反映中国养老保障存在着巨大缺口。这是从狭义的养老金融来分析,但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一方面,中国有孝亲敬老的文化传统,虽然近年来家庭小型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代际养老功能,但家庭养老作为中国养老体系基础支撑的地位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中国人长期以来有存钱买房的理财习惯,有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资产中不动产占比近7成,而金融资产中现金和存款占比超过5成,这与传统财富观有关系,但也与我国养老金融市场不够成熟、缺乏韧性紧密关联。中国养老金融市场潜力的释放,既在于金融覆盖面扩大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在于居民存量资产的结构优化,由非金融资产向金融资产、由存款资产向非存资产转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转化是否顺利,关键就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构建起有活力、有韧性的养老金融体系。何为“韧性”?我的理解是,就是养老金的制度环境可以稳定预期,养老金的专业机构可以终身托付,养老金的稳健回报可以摸着够着。

  养老服务:当期看机构,长期看居家。养老金融的价值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养老服务的供求上。按照制度设计,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大板块组成,政策设计的比例分别为90%、7%和3%,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073”。从现状看,一方面,机构养老服务供给并不少,但使用率较低。这与机构养老内在结构有关系,好的机构“一床难求”,差的机构“门可罗雀”。民政部《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养老机构4万个,床位530.5万张,入住老年人238.1万人,床位使用率44.88%,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不足1%。当前市场的关注点主要在机构养老,特别是面向高净值人群的CCRC养老社区。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旺盛,但缺乏足够的、优质的服务供给。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金融服务要进一步向贴近于最广泛人民群众需求的居家养老领域延伸,向“9073”服务体系中目标占比90%的居家养老延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抓手。现在居家养老不乏需求,缺的是优质供给,优质体现在多方面,价格适中、服务半径短、适老化、智慧型、医养结合等等。我相信,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星辰大海”一定是居家养老,一定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供给,以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多形态的养老服务体系。未来谁能通过创新型业务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碰撞出火花,谁就能占据发展主动权。养老金融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市场亟待开拓、很多机遇等待挖掘。

  二、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可以说高质量解决养老问题是时代所需、国家所盼、人民所求,养老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有可为。同时,相较其他金融主体,保险企业拥有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长期资金管理经验、健康养老生态布局等优势,保险行业在养老金融领域更是大有作为。

  第一,要下大力气补齐产品短板,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养老保障是“老有所养”的关键支撑。近些年来全球经济脆弱性明显上升,养老保障体系的韧性问题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追求结构均衡、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是各国比较一致的改革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短板在于第三支柱,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到今年一季度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约3000万左右,总的来看,开局良好,但任重道远,核心在于如何调动广大居民的参与意愿,这需要政策、产品、设施等方面共同发力。一是优化政策,个人养老金税收激励特别是投资收益征税,仍有优化的空间,二三支柱之间的税收政策如何统筹安排,也值得研究。二是创新产品,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绝大部分为储蓄和基金产品,保险产品只有20来款。随着资管产品“刚兑”被打破,保险产品附加预定利率、最低保证利率的优势凸显,待遇确定型(DB)产品更是独有的。此外,养老本质上是对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保险公司只有将这些优势真正落到产品设计开发当中,才有可能在养老金融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三是打通设施,银行、基金、理财、保险等养老金融机构的账户、系统、平台等基础设施尚未有效打通,实现个人养老金账户可迁移、产品可转换、与一二支柱信息可衔接是未来的方向,政府可以考虑搭建养老金基本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要下大力气做长投资长板,促进养老财富积累。养老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具有长期缴费、延期支付特点,这决定了安全稳健是其首要追求。我的实践体会是,保险公司特别是专业养老险公司发展养老金融,一定要摆正位置,不能把自己定位成一家纯粹的养老金销售机构,而是要定位成一家专业的养老金投资机构,持续做长投资长板,聚焦养老金的特有属性,发挥长期价值投资和大类资产配置的固有优势,帮助客户实现养老财富的持续保值增值。一方面,牢牢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长期投资,就是要通过对宏观经济、大类资产收益等因素的提前判断,选择优质投资品种进行长期持有,分享现代经济增长成果,获取长期稳定回报。价值投资,就是要加强投资标的基本面研究,通过投资标的价值回归获取长期稳定回报、积累超额收益。责任投资,就是要切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因素纳入投资评估决策,从而更好深挖优质投资标的长期成长价值,推动投资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上的协同提升。另一方面,用好大类资产配置优势。相较于其他专业投资机构,保险公司长于大类资产配置,善于通过多元投资、分散投资追求稳定收益,养老金投资要充分用好这一优势。同时大类资产配置也要与时俱进,在固收领域培育另类项目的主动管理能力,在权益方面打造新的核心能力。

  第三,要下大力气共建产业生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现代化叠加的新阶段,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品质化、一体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家推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说把准了时代脉搏,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围绕强化居家养老的基础功能和社区养老的支撑作用,形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生态圈,让广大老百姓真正享有温馨、体面、从容的养老生活,需要做、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包括:完善统一失能等级和照护标准,健全养老服务职业培训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加快养老产业科技化转型和智慧养老服务推广步伐,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整合打通线下和线上养老服务资源等等。这些不是哪一家企业能包揽的,迫切需要政府、金融机构、行业组织、科研院校、医药企业等各界密切协作、一起用劲,高质量共建养老服务生态。近些年,保险公司除了建设CCRC养老社区,也开始重视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的自建社区照料中心,有的参与经办公办民营养老院,有的投资入股连锁专业养老服务商,有的搭建线上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现在还只是刚刚起步。但我坚信,凭借保险与养老服务的天然耦合性,依托保险作为支付纽带的独特优势,通过形成“养老金融—长期资金—资本市场—银发经济”的良性循环,保险公司必将成为共建养老生态的主力军、顶梁柱。

  女士们,先生们!养老问题既是一种人文生态环境,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机遇,更是一项利国利民事业。保险连着千家万户,我们每个保险从业者都要涵养家国情怀,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民生福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潘翘楚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27 曼恩斯特 301325 --
  • 04-27 友车科技 688479 --
  • 04-26 万丰股份 603172 14.58
  • 04-26 中芯集成 688469 5.69
  • 04-25 巨能股份 871478 5.5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