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天下财道 孙曼
2024 年即将谢幕。回看今年保险行业,可以发现诸多新变化和新趋势。
在全年抑扬顿挫的曲目中,险企发债、举牌、监管三个乐章,尤其引人注目。
险企在2024年究竟经历了什么?都有哪些值得留意的新信号?
密集发债
“发债”这个主题词,几乎伴随了险企一整年。虽然已到年底,险企的发债热情依旧不减。
12月27日,北京金管局发布批复公告,同意中英人寿发行不超过15亿元的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
此前,年内已有17家险企(其中寿险企业14家)发行债券用于补充资本。
截至2024年12月中旬,险企年内发债规模已达1175亿元。
而在2022年,险企发债规模仅为225亿元,进入2023年,发债规模激增,同比上涨5倍,达到1122亿元。
今年进入12月份,险企发债规模已再创新高。
为什么险企今年如此热衷发债?这与相关品种票面利率的变化关系密切。
2016年前后,多数险企所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集中在3%—6%之间,个别险企发债利率甚至高达6.5%。
2020年以来,随着市场利率走低,险企债券融资成本也在显著降低,基本集中在3%-4%之间,因此,当年险企共发行了21只债券。
2023年,险企发债最高利率约5%,最低利率约3%。
到了2024年,最高利率还不到3%,比上一年的最低利率还要低,最低利率甚至低至2%。
在这种背景下,险企意识到,发新赎旧以降低融资成本是很划算的。例如,中国人寿就在今年赎回了此前的350亿元债券,随后又发行了35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
今年的特殊性还在于,业内普遍一直认为2024年是偿二代二期工程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所谓偿二代二期工程,其主要变化是,从一期的17项规则进一步演化为20项监管规则,强调市场与信用风险的穿透管理、未来的资本规划。
此前根据监管要求,2022年至2024年为偿二代二期工程过渡期,最晚要在2025年全面执行到位,所以各家险企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提升自身的偿付能力,这是险企密集发债的另一重要原因。
偿二代二期工程对现行监管规则进行了全面修订升级,以提升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全面性。
根据国家金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三季度,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5%、197%,而2021年同期,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227%、240%。
所以,当前险企整体偿付能力仍有待提高,还有更多险企正在筹划发债。
可以预计,随着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的实施,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监管部门也意识到这一点,12月20日,国家金管局发布通知,将原定2024年底结束的“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如此一来,保险业必将抓住这一难得的喘息机会,2025年险企发债热潮还会持续。
频繁举牌
由于自身和环境的因素,今年险企在权益市场上的动作,也十分引人瞩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6日,2024年全年共有7家保险公司举牌18家上市公司,其中有9家A股、9家H股公司。而2023年全年仅有6家上市公司被险企举牌。
其中,长城人寿最为激进。今年以来,长城人寿共举牌8家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持股比例最多的绿色动力环保H已达到29%。
与之相似的是瑞众人寿,同样作为中小险企,后者在举牌龙源电力后,通过不断增持,目前持股比例已达14%。
总体来看,险企在今年密集举牌上市公司,一方面与市场利率下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资本市场走势回暖有关。
有业内人士向《天下财道》表示,在长端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险企试图通过举牌来提高权益投资比例,从而拉长资产端久期,增厚投资收益。
另外,险企密集举牌现象的出现,也与政策变化有关。
今年4月,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提出,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到:“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丰富商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完善权益投资监管制度”。
其后,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也相继推出。
这些政策直接推动险企集中举牌。11月18日,利安人寿发布公告称举牌深圳国际H股,当月对于标的资产举牌的还有中邮保险、中国太保、新华保险。
继11月举牌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后,12月4日,新华保险又宣布举牌海通证券。
从行业分布来看,今年险企举牌的上市公司,主要涉及公用事业、工业、金融业、医药行业。所选择的标的,大都为阶段估值较低、股息率较高的红利资产。
展望2025年,有业内人士指出,持续低利率环境下,随着长期资金入市堵点被打通,险企对权益资产加大配置的趋势有望延续。
监管从严
一方面放水养鱼,另一方面也在扎紧篱笆。
今年9月,被称为保险业“新国十条”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在市场准入、持续监管、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等方面,对严格监管作出具体部署。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金管局及其派出机构今年针对险企开出罚单超过2000张,总处罚金额接近3亿元。
从违规原因来看,包括财务或业务数据不真实、欺骗投保人、销售误导等方面。
此前,有关部门在对保险业“新国十条”进行解读时表示,保险业长期以来存在着销售误导、理赔难、保险公司隐匿不良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以保险业“新国十条”发布后的10月、11月处罚情况看,充分体现出监管重点的新变化,其中销售理赔相关罚单分别占31%、32%,财务数据相关罚单分别占25%、32%。
“严监管”不止针对企业,对于从业人员而言,也是悬在头上的利剑。
监管部门提出,对造成严重风险、严重破坏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行为加强监管。
今年前11个月,监管部门对43名保险业从业人员做出禁入保险业的处罚,其中有24人被终身禁入,比2023年增加50%。
这表明监管部门对相关责任人问责力度明显加大。
以复星联合为例,因其多项违规行为,国家金管局除对公司及分支机构罚款外,还对相关责任人处罚达13名之多。
监管部门的重拳,更击打在险企高管身上。今年已有多名险企高管被批捕,其中包括新华保险原董事长李全、国寿养老浙江分公司原总经理梅建亚等。
展望2025年,有业内人士向《天下财道》分析说,保险业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监管态势未来将继续从严,具体包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推动行业规范、透明发展,由此促使行业加速转型升级。
2024年的大幕即将合上,2025年的征程行将开启。险企这一年,不说步步惊心,也是左右腾挪,殊为不易。环境变幻,风大浪急,只有努力前行,险企才能在新的一年抵达更宽阔的彼岸。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