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芊
九月底的成都,白天还带着些暑气。坐上车继续往西北方向走,过了都江堰市,开始沿岷江而行。当车窗外连绵的崇山峻岭逐渐取代了平原风景,便知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离目的地汶川县越来越近了。
锦绣巴蜀,天府之国,自古以来有名的好地方。可在此之前,我居然从未到过四川,更不用说汶川。但,“汶川”两个字,仅念起来也似有千斤。几乎每个中国人听到它,脑海中都会瞬间涌出亮如白昼一般的真实画面:大地震颤,举国同悲,人间真情,历历在目。那是距离“5·12”汶川大地震发生16年后,依然深埋于国人心中的伤恸与感动。
2008年大地震发生时,我还是一个中学生,每日只能从新闻报道中了解感知着汶川的一切,此次参加汶川县委宣传部与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天府无忧谷、康养新汶川”中国文化记者汶川行主题采访活动,终于真正地来到了汶川。耳畔岷江的奔流之声越来越清晰了,川西北高原热情地张开了怀抱,这片重新织就的锦绣沃土正悠悠诉说着它已被抚平的伤痕与迎来的新生。
禅寿老街
羌族人民演奏口弦
漩口中学遗址
无忧汶川
汶川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汉时称绵虒(sī)。汶川县东,岷江东岸,坐落着明珠一般美丽的绵虒古镇,传说中的大禹故里。这几日,我们便住在汶川县绵虒镇的大禹农庄。
古书中说:“虒,似虎有角,能行水中。”《史记·六国年表》中载:“禹兴于西羌。”虒是神兽,禹乃英杰,汶川的土地上处处流动着传奇的色彩。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大禹的传说不仅在汉族地区流传,他同样受到羌族人民的崇拜。大禹农庄附近的绵虒古城入口处,有大禹的雕像巍然耸立。附近的大禹祭坛每年都会举办祭祀大禹的活动,此处也有一尊大禹铜像。在青翠群山和奔流岷江的映衬下,它们更显得凛然若有神性。
成立于2009年的大禹农庄位于绵虒镇4A级景区内,院落全部依山而建,极得山林之美。入住其中的“忘忧寨”,清晨推开房门,迎接我们的是连绵青山与鸟儿啁啾,另有一脉蜿蜒清澈的泉水环绕着农庄,在幽静的山谷间叮咚回响。漫步在九月的绵虒古镇,金桂一簇簇盛开,香甜的空气几乎让人陶然微醺。山光水色中,我细细体味着“忘忧”二字:冬去春来,山河重整,一座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无忧城”汶川重新崛起了。废墟上开出的繁花点点,为它如今的美好更添了撼动人心的坚韧。
从绵虒往南行驶一小时,就能到达汶川县的水磨镇。这座羌、藏、汉多民族聚居的小镇,曾在大地震中损毁严重。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拔地而起、涅槃重生的滨湖山地新城:青山绿水掩映间,点缀着黄色羌族碉楼和红色阁楼,一旁的寿江河水潺潺流淌而过,白墙青瓦,石板幽凉,真是一个桃花源般的所在!
长约一公里的禅寿老街是水磨镇水磨羌城的一条特色商业街,鳞次栉比的商铺就开在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里。说是商业街,但安静祥和的禅寿老街其实更像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区:曾经的灾民,今天的店家们就居住于此。多年来,“以家带店”、“宜居宜商”的模式似乎也令他们早已习惯了在我们这些“游客”的好奇注视下,施然开启清爽的一天。
忍不住在这里买了一袋名为“汶川红”的红茶,刚付完账正欲离开,店老板又拿着一个精美的礼品袋追了出来,坚持要为我仔细包好。“汶川红”,本是有些为情怀而买的“土茶”,后来品尝时却大大惊讶于它的香甜。水磨茶园,好山好水,汶川之南有好茶!回了北京后,我常常和茶友们这般说道。当然,这是后话了。
爱为底色
“你闻得见什么/是升腾山间云雾的沁人/或倘过古桥流水的清新/还是这座小镇/所有关于‘古’和‘今’的故事?”在禅寿老街中漫步,不经意间就会与转角的诗句相遇,提醒着我们流淌过的时光与它刻写下的故事。
水磨镇在商代即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大地震却令这座古镇几乎倾覆。当年,举全国之力,建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北京对口支援的是四川什邡市,对口支援汶川县的是广东省,“要人出人,要物出物,要钱出钱,要血献血”,各支援省市的决心掷地有声。
具体对口援建水磨镇的是广东佛山市,这条“禅寿老街”即是震后佛山市援建水磨打造的一个精品工程。为感恩佛山市的无私援建,“禅寿老街”在命名时取了佛山“禅城”之“禅”字和水磨长寿街的“寿”字,组成了一张水磨的新名片。
路过水磨镇居委会、西羌汇汶创HUI基地等建筑时,也总能看到“广东佛山援建”的字样。在绵虒镇,对口支援的是珠海市,在漩口镇是中山市……这些在汶川随处可见的小小细节,却令从小在粤地长大的我心中不断涌起热意,也回想起了2008年,全班同学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组织捐款的画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6年后,目睹汶川的新生,想着“禅寿”之名的美好寓意,祖国山水、城市与同胞之心的联结在此刻有了具象化的显现。
来到汶川县映秀镇的漩口中学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遗址,我们见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讲解员用缓慢而坚定的语调,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在废墟之上长出的象征着生命的“生命之树”、漩口中学上空至今依旧飘扬的五星红旗,都在无声诉说着陷入绝境时,仍有爱与希望的力量。从遗址走出,所有人都默然无语或眼眶湿润,只见不远处的一面墙上刻着一首诗。靠近一看,题为《多谢了》,黑底白字,质朴的语言却饱含了当地人民无限的深情:“多谢了,多谢了,多谢月亮一样善良的人;多谢了,多谢了,多谢太阳一般真诚的人……放心,请放心,我们用新的汶川回报恩人;放心,请放心,我们用美好的阿坝感谢恩人!”
是“交融”造就了汶川。从古至今,这里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如今美丽的汶川更是一座汇聚融合了全国人民多年牵挂与祝福的城。重绘山河,山河如画,在新书写的故事里,“爱”永远是它最动人的底色。
羌管悠悠
世居四川岷江上游深山峡谷与白云之间的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也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脍炙人口的唐诗我们都会背,但诗中屡屡出现的“羌笛”,这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它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很多人就都会感到陌生了。绵虒夜幕的星空之下,大家围着篝火,欣赏了羌族朋友带来的一场艺术盛宴。
羌笛看上去结构简洁,但制作过程却十分繁杂,它最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奏时要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一首曲子中间没有断音。为达到这种独特的效果,演奏者在呼吸上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换气法。第一次在现场听到“羌笛”的声音,那一刻,只觉清脆的笛声摇摇直上天际,精神立即随之一振,黄河仿佛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羌管悠悠,繁霜满地,历史苍凉凄切的画面如在眼前。
除了羌笛以外,羌族女性发明的独特乐器口弦(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羌族热情奔放的羊皮鼓舞、多声部的民歌、精美的羌族刺绣也都令在场的我们大开眼界。由于羌族没有文字,除了口传心授历史文化以外,能歌善舞的羌族人也一直在用艺术来承载丰富的情感。它们穿越漫长的历史,凝聚着这个古老民族独特的文化。文化与艺术,重要的是传承。这几年,因为母亲退休后开始学习民族乐器的缘故,我也逐渐对民乐产生了兴趣。即使不能人人精通,但对民族艺术多一些了解与关注,让古老的文化在今天依然焕发光彩,就一定能不断唤醒属于中国人独有的灵魂。
离开汶川之时,在绵虒买了一大袋应季的脆李子,汶川三宝之一。回到北京,家人纷纷争着品尝:“这可是来自汶川的脆李子啊。”是啊,大家心中都有一份对汶川的记忆。这次的行走,我对汶川的回忆之上好像又覆盖了一层柔软土壤,有带着露珠的新绿破土而出,名为生命,名为奇迹。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为作者拍摄。)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