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中欧关系发展的助推剂

人文交流,中欧关系发展的助推剂
2024年10月09日 14:10 媒体滚动

202410月,第六届中欧人才论坛在北京开幕。此前,329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六次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可以说,在中欧领导人峰会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牵引下,中欧人文交流日渐活跃、丰富,不断架起中欧两大文明美美与共的“共荣之桥”,书写出民心相通、友好合作、交流互鉴的新篇章,具有双边意义、世界意义和人类文明意义。

2023年2月16日,德国巴伐利亚州迪特福特举行2023年“中国狂欢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一行为迪特福特带去“中国红”围巾和吉祥兔作礼物。图为双方代表合影

历史与发展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最初于2012年成立,与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地位平等、功能互补,共同属于驱动中欧关系健康向好发展的三大支柱。

早在200310月,为回应欧盟对华政策文件《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共同的利益和挑战》的相对积极基调,中国发布首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强调中欧各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明,中国对欧政策目标之一就是互鉴互荣,取长补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与进步。

20115月,在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访华期间,中欧领导人就加强中欧人文交流达成共识,认同中欧应扩大文化、教育、科研、智库、媒体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构建相互借鉴、富有特色的和谐伙伴关系。

2012年是中欧人文交流快速发展的一年。2月,中欧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顺利举行,会后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宣布:“增强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互信,对于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双方同意建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自此,中欧人文交流在机制化层面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4月,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会议签署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联合宣言》,公布了《后续行动文件》,还列出了教育、文化、科研、青年等4个领域的18项成果。9月的中欧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高度肯定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第一次会议的成果。11月中欧共同发布《中国-欧盟文化合作联合声明》。

201311月,中欧举行第十六次领导人会晤,共同制订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人文交流作为中欧合作“第三支柱”在其中占有重要比重。而在2014年中国第二份对欧政策文件中,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在“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构建中发挥了更重要的牵引作用。20149月召开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第二次会议列出5个领域的25项成果,并将妇女领域的交流合作纳入机制。

2015年和2017年,中欧又分别举行了两轮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中欧人文交流水平不断提升,领域不断扩展,纳入了体育、青年等领域的对话和合作。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0周年之际,中国发布了第三份对欧政策文件,明确坚持文明对话,和而不同,促进中欧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则。

中欧人文交流具有高度的韧性。世纪疫情袭来,人员流动受阻,国际交流面临极大障碍。中欧及时应变,探索人文对话新模式,在202011月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了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第五次会议,高度肯定了人文对话的丰硕成果及对于深化中欧关系的重要作用。鉴于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已于20227月、20239月举行两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也于20219月、202310月举行两轮,恢复“面对面”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迫在眉睫。

20234月,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期间,她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表达了赞美,并称欧方愿尽早重启三个对话机制。同年12月,在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双方同意尽早线下举办第六次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

在高层牵引下,2024329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谌贻琴与欧盟委员会创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事务委员伊万诺娃共同出席。谌贻琴表示,中欧“要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青年、妇女等领域交流合作走深走实,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伊万诺娃也高度评价本次对话,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从2012年第一次会议以来已历时12年,距离2020年的第五次会议已经过去3年多,在此期间,机制运行虽然有波折,但欧方仍致力对华建立值得信赖的关系,这也是该机制的目标。

机制特色

从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高层牵引、发展迅速、多层全面、具有韧性一直是机制的主要特色。

一是高层牵引。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从建立伊始,就置于中欧关系大局和国际关系全局的背景下,得到中欧双方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中外人文交流进行了极为重要的顶层谋划。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将人文交流首次纳入党的最高战略谋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原则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要坚持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二是发展迅速。从 2012年到2024年,12年间,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从创立到成长再到成熟,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完善合作机制、塑造合作品牌,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青年、妇女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是当之无愧的中欧关系“第三大支柱”。比如在教育领域,中国与欧洲33个国家建立了1000多项合作伙伴关系,与法、德、意、荷、葡等数十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协议。中国还积极参与欧盟“伊拉斯谟+”项目,中国高校接受了很多该项目资助的学者与学生,中国在获得“伊拉斯谟”奖学金人数上排名第11名。孔子学堂也在促进中欧教育交流上发挥了重要影响。再如在科研领域,中欧联合创立了中欧创新合作对话、中欧科研与创新联合资助机制、“龙计划”合作、中欧空间技术对话等一系列品牌项目。小米等中国科技企业也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在文化领域,中欧合作也十分热络。继2012“中欧文化对话年”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在中欧两地持续举办。2018“中国-欧盟旅游年”更是对中欧人员往来、民众增进了解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是多层全面。当前,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不仅运行高度机制化,涵盖领域也具有全方位的特点,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青年、性别平等7个合作领域。同时,对话的参与主体也体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在中方,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主要由分管文教卫体的国务院副总理担任主席,外交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及中国驻欧盟使团等均为成员单位。在欧方,机制则主要由欧盟委员会主责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的委员任主席,欧洲理事会及欧盟委员会相关司、委员会为成员单位广泛参与赋予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更丰富的内涵和对中欧关系更为有力的正向带动作用。

四是具有韧性。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不仅在新冠疫情期间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得以延续,还在疫后及时重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欧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互换互融态势。尤其是在当前,中美博弈空前激烈,俄乌、巴以两场冲突持续影响国际合作氛围,中欧之间因意识形态、经贸问题龃龉不断,以增进了解、消除偏见为核心的人文交流更显珍贵。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20243月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所言,“中欧并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也没有地缘战略矛盾,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我们希望中欧关系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面临的挑战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当前中欧人文交流面临相对复杂的环境挑战。

一是中欧文化隔阂仍存,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跨越。中欧各处欧亚大陆两端,迥异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让双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和制度模式。当前看,中欧之间虽然并无根本利益分歧,也无地缘战略矛盾,但彼此之间对待人权、宗教、民族政策等问题上的看法较为不同,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偏见。尤其是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今天,美国奉行“阵营对抗”思维,不遗余力拉拢盟友遏制中国发展,还利用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优势地位,操纵喉舌恶炒“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见顶论”“中俄一体论”等。部分欧洲政客也出于自身政治私利,在立场表态上向美靠拢。这客观影响到欧洲民众的对华观感,对华负面认知加深,对中国元素的接触意愿也受到影响。

二是中欧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欧洲整体对华警惕性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欧盟对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形成了心理上的优越感,想当制度上的“教师爷”。但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欧盟总和,且差距有放大趋势。欧盟制度主张在国际上遭受质疑,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却在不断增长,在“全球南方”享有“较高人气”。这导致欧盟对华心态失衡,对华政策负面定位上升。近年来,欧盟更是推出对华“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部分欧盟机构及领导人甚至鼓吹“去风险”战略,有意将中国定位成“对手”“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毒化了中欧人文交流的氛围。此外,美国的威逼利诱叠加自身“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心态,近年来中欧科研合作的不确定性也显著上升。

三是中欧人文交流仍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障碍。受新冠疫情影响,中欧人员流动一度严重受阻,至今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突如其来的乌克兰危机也让欧俄陷入严重对立,多条国际航运线路受到影响。同时,中欧人文交流合作仍多集中于法、德等欧洲大国,中东欧等地区的部分国家出于地缘安全考虑,仍将对美关系视为外交关系的重点,中欧交流合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均衡性。此外,欧洲近几年选举密集,政治不稳定性凸显。在包括欧洲议会选举在内的多场选举中,部分政客甚至将涉华议题视作为自身谋利的工具,大肆炒作“反华议题”,中欧人文交流的延续性受到挑战

5月22日,2024法国“科技万岁”展在巴黎开幕。中国馆亮相展会,受到业届人士关注。图为当天中国馆举行开馆仪式5月22日,2024法国“科技万岁”展在巴黎开幕。中国馆亮相展会,受到业届人士关注。图为当天中国馆举行开馆仪式

前景广阔

应该看到,推动中欧人文交流走深走实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但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欧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决定中欧关系将在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的机制牵引下越走越广阔。

其一,中欧人文交流具有重要双边意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欧都存在双边关系战略稳定的需求,避免滑向“新冷战”的渴求,都应该成为彼此的“稳定锚”。为此,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为牵引,在顺应民意、惠及民生的领域增加务实合作,在互通民情、凝合民心的领域夯实共识基础缺一不可。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人文交流破除意识形态偏见,打破文化隔阂,中欧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战略和政治互信,将差异转化为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的“美景”,共同促进中欧关系健康稳定持久发展。随着中国对欧洲不断扩大免签“朋友圈”,相信中欧之间的交流障碍、对话赤字将逐步消除。

其二,中欧人文交流具有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支重要力量。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欧关系的战略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事实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和平、发展等世界性赤字提供中国方案,发出进步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中欧在多边主义、国际治理、和平发展等多个领域存在广泛共同利益,理应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成为“和平之友”“合作之友”“进步之友”。第六轮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聚焦“携手共创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正是在这方面的积极尝试。

其三,中欧人文交流具有人类文明意义。2024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与欧洲作为两大文明,曾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留下无数佳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在其著述《中国近事》中写道:“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相信中欧关系将在包括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在内的高层机制的牵引下,成为求同存异、增进互信的典范,共同开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
  • 10-15 苏州天脉 301626 --
  • 10-11 六九一二 301592 29.49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14.5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6.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