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千万人出行,上海交通动脉引入“专家门诊”

事关千万人出行,上海交通动脉引入“专家门诊”
2024年07月26日 20:09 上观新闻

摘要:数字化手段,正在重塑地铁路网。

“野生动物园站4号道岔定位动作曲线出现异常,申请运营期间禁用。”在上海地铁线网运维生产数字化管控中心(以下简称“数控中心”),系统提示的一条异常信息,引起了监测人员的注意。他们迅速响应,避免了一次潜在的线路延误风险。

上海地铁已过而立之年。以20条线路编织而成的动脉网络,承载着日均千万人次乘客的出行需求。地铁如人,也会生病。随着上海新一轮建设规划的推进,10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逐步成型,维保的压力趋于增大。

如何在有限的人力下,做好安全这道题?

数字化手段,正在重塑地铁网络,为运营韧性“把脉问诊”。

2023年底,上海地铁初步建成数控中心并投入试运营,将18条线路(除磁浮线、浦江线)的设施设备尽数纳入。它不仅是全国唯一的轨道交通全线网运营设施设备运维管理集控中心,也是集成80多项感知技术、覆盖十大专业领域的智慧中枢。数以千万计的传感器,实时捕捉着每一寸轨道、每一列列车的细微变化,将数据信息源源不断传至平台。

“地铁运营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计划修和故障修,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营需求。”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奚笑冬介绍,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以AI检修、大数据分析等方式,降低故障发生率,提高故障处置效率,向着“感知型的状态修、经验型的计划修、专家型的故障修”多检修模式转变。

数控中心虽建成不久,上海地铁各专业的场景试点,其实几年前就已陆续展开。在车辆专业,列车上安装有上万个传感器,回库时通过龙门架开启360度综合检测,仅用20秒就可完成原先2人40分钟的作业量,且精度更高。还有智能巡检机器人“瓦力”家族出马,覆盖更为隐蔽的部件检查。这一整套“机器视觉技术”,可替代80%以上人工作业内容。

各专业的“防患于未然”只是基础。地铁是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单一问题多有应对经验,真正的挑战在于跨专业问题的处理,这也是数控中心的一大由来。通过建设综合性系统平台,打通各专业间的壁垒,正如医院里的“专家门诊”,集结各领域的专家,共同诊断并解决更为棘手的“内伤”。

“人去医院抽血,需要结合多个指标判断症结所在,地铁也是如此。”运营方基于多年经验,建立相应的运营模型及指标,打造智慧大脑。工作人员介绍,围绕供网、轮毂等跨专业领域,上海地铁已初步实现全自动探伤,之后还将试点覆盖更多应用场景。

就拿涉及车辆和信号两个专业的打滑来说,记者在系统平台上看到,相应板块的坐标轴上设置有一条曲线,这是专业人员基于过往打滑事件的制动距离、刹车力度等,总结而成的数据参数。正在线路上运行的列车,打滑数据同步传输并形成相应曲线,与标准曲线实时对比。一旦发生明显偏移,监测人员就会及时干预,避免因故障发生影响线路运营。

以安全和韧性为基底,数字化手段也有助于提升用户出行体验。此前实施的列车满载率信息以及空调分区调温等,都是数字化延伸服务的一环。“还有乘客较为头疼的噪音和震动,后续也可通过提高钢轨平顺度、实施减震措施等加以缓解。”

据了解,今后上海地铁还将加大环境感知分析、数字驱动和赋能生产的研究和投入,提升轨道交通设施设备保障、防灾抗灾和应急处突能力,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栏目主编:陈玺撼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地铁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