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振兴新貌丨三湾村从红色村庄到旅游小镇

老区振兴新貌丨三湾村从红色村庄到旅游小镇
2024年07月26日 15:18 新京报网

暑假到了,李金良和妻子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夫妻俩开一间民宿,附带一个小餐厅。游客越来越多,这个江西大山里的红色村庄也越来越热闹,两个人有点忙不过来,有时候还要雇人清洁客房,帮忙备菜。

李金良是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三湾村的村民。在一块名为枫树坪的草地上,矗立着一棵香樟树和两棵枫树,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97年前的1927年,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就在这里进行。

97年后,三棵树越发遒劲,这个深山里僻静的小村庄,早就改变了模样。蜿蜒的村道干净整洁,一栋栋小楼掩映在树木丛林中,往来的游客在树荫下漫步。三湾村的村民们,也开启了新的生活。

7月6日,大山里的红色村庄,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7月6日,大山里的红色村庄,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讲故事的老将军

戴着一顶遮阳帽,身穿短袖T恤,老将军何继明站在三湾村的三棵树下,为游客讲述三湾改编的故事,他脸色红润、声音洪亮,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位80岁的老人。

何继明的父亲是从三湾村走出去的老红军,从小受父亲影响,何继明对这个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村庄,有着许多好奇和热情。退休后,何继明回到三湾村,重走红军路,寻访曾经的历史,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向所有来三湾村的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游客们脚步匆匆,何继明总是告诉他们,既然来了这里,就多留一会儿。这个小山村的每一条小路,每一栋房子,甚至每一棵树,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10多年前,何继明刚刚回到三湾村的时候,三湾村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许多人身陷贫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小山村每一天都在变化。

李金良是三湾村人,但从20多岁开始,就一直出门在外,从打工到自己创业,在广东、江西许多地方辗转。几年前,李金良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进山的路更宽了,村里建成了联排的小楼,还有纪念馆、广场等,旅游旺季的时候,夜里还有灯光秀。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自永新县和三湾乡的支持。三湾村原本是一个农业村庄,后来靠山吃山,开发木材产业。而随着生态转型,村里的木材厂、造纸厂等逐渐关闭,一点点修复生态、开发新的旅游产业。

深厚的红色文化,成为村庄发展新产业的资源。村支书张维维介绍,三湾村新增了许多研学、休闲旅游的设施,重新整理了红色资源,张维维自己,也是村里的宣讲员。最开始,张维维跟着老将军何继明学习,如今,他每天都会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给游客讲述村里的红色故事,也讲述村庄的变化。

红色村庄的振兴

回乡之前,李金良没有想过,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子,会变成如今的繁华模样。

2016年,村里在一块空地上,建起了13栋小楼,命名为“三湾民宿”。这是一个政府投资建设的文旅项目,村民们可以买,也可以租,由村里帮助经营,统一进行宣传、推广。当初,这里的房子仅卖30万元。但如今,已经涨到了130多万,即便如此,也已经没人卖了。

2021年,三湾民宿开始重新打造,从初级的农家乐,改造为现代民宿,同时美化村庄,提升村容村貌。几年来,每到旅游旺季,这里几乎都能住满客人。

李金良和妻子,就是民宿的经营者之一,他的小楼有8间客房,一楼大堂被改造成餐厅,可以为住宿的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也接待外面的客人。

这家民宿每年可以为李金良带来20万元左右的收入,民宿的经营很灵活,村里会统一接待一些旅游研学的团体,分配给各个民宿经营者,餐厅则统一定价。经营者们也可以自己开发客源,不用和村里分成。李金良觉得,和在外打拼相比,这份在家门口的产业,更让他安心。

开民宿的李金良。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开民宿的李金良。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改变的不只有李金良,随着新产业的发展,回村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三湾村的主街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商店、餐厅、民宿,把这里变成繁华的小镇。

47岁的肖国华也回到了村里,肖国华自学厨艺,常年在外,收入不算低。但他发现,村庄正在不断发展,或许会有新的机会。1年前,他回村创业,开了自己的小饭店,店面不大,做一些本地特色的饭菜,很受欢迎。肖国华估算,1年的营业额大约在五六十万,“自己干,比打工也累得多,但收入更高,而且还有成就感。”他说,“更重要的,这是在自己的村里创业,和外面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在梯田上建成农庄

在革命老区,像三湾村这样的红色村庄还有很多,对他们来说,怎样更好地传承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源,直接影响着村庄的发展和振兴。

7月6日上午,56岁的邝建国一早出门,在村道边一棵大树下,摆起了一个小摊。暑假到来,来村里旅游的人渐渐多了,邝建国会卖一些自产的蔬菜、自制的果干,每天多少都能有点收入。

邝建国在家门口摆摊,对面的小楼就是他的房子。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邝建国在家门口摆摊,对面的小楼就是他的房子。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邝建国是永新县黄竹岭村人,黄竹岭是一个山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敏学、贺子珍、贺怡三兄妹的家乡。村庄处在江西革命老区的核心地带,沿着村后的小路上山,在山顶上,就能远远看到井冈山。

几年前,邝建国结束了打工生涯,回村定居。他发现,村里已经变了模样,就连山上的一片梯田,也被重新整理出来,种上茶叶,梯田的顶端,还建了几栋现代化的民宿。

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也为回村的邝建国带来了一份新的收入——在家门口摆个小摊。收入虽然不高,但至少比待在家里强。

改变村庄的,是乡村振兴的政策。回村创业的邝细乐,也是乡村振兴中被影响的一员。黄竹岭村资源匮乏,邝细乐年轻时就外出做生意,在许多地方开酒店,但出生乡村的他,一直都想开个民宿。

随着村庄的变化,邝细乐觉得,回村创业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2014年,他回到出生的黄竹岭村,承包了村里的民宿,重新装修,又开发梯田,建设梯田民宿。他觉得,自己的村庄,最终要依靠的还是本村人,“我承包的民宿,就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再承包给村里人干。政府投入了这么大的精力,作为本村人,我觉得更应该多做点事情,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家,不是别人的。”

黄竹岭村的梯田民宿。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黄竹岭村的梯田民宿。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邝细乐不太想把民宿交给别人经营,即便有时候并不赚钱,他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他觉得,村里的自己人,才更有发展村庄的动力,因为对他们来说,建设村庄,就是建设自己的家。

如今,黄竹岭村的旅游业渐渐兴旺,邝细乐的坚持,也逐渐得到了回报,黄竹岭村先后获得江西省“森林乡村”“水生态文明村”“文明村镇”和“红色名村”等称号,这里的村庄、民宿、茶园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庭院里的新产业

一栋民居,一座小院,一块农田,是无数人对乡村的记忆,也是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资源。睦埠村包村干部刘国宝介绍,2022年开始,村庄变化更快了,挖掘传统农业潜力,整理红色文化,建设新的产业基地。村里不仅建了红色研学基地,还引进了资金、企业、人才,帮助村里发展文旅产业,许多脱贫户也回村创业,开民宿、餐馆等,在庭院之间,为农民带来新的产业和收入。

对村庄来说,产业是振兴的基础,但产业的形态不止有一种。在永新县枧田村,村民们的酱菜手艺,被开发成了新的经济模式。

夏天是晒酱菜最好的时候。33岁的尹弯弯,每天都要晒数百斤柚子皮,这是一种做酱制品的材料。将未成熟的柚子,连皮切成块,晒干后,和蒸熟的糯米等材料一起混合发酵,一个月左右,就能制成当地特有的酱制品。

7月6日中午,趁着温度高,尹弯弯翻晒做酱菜的材料。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7月6日中午,趁着温度高,尹弯弯翻晒做酱菜的材料。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这种酱制品的名字叫“和子四珍”(酱姜、酱萝卜、陈皮、蜜茄),是江西省非遗技艺,当地人称为酱菜。但实际上,和普通的酱菜完全不同,采用嫩生姜、白萝卜、橙子、茄子为材料,配以糯米、蜂蜜、白糖等发酵而成,兼具果脯和酱制品的特点。尹弯弯每年都要制作2000斤左右的酱菜,可以为她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而且不需要外出,甚至不需要出门,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制作。

在枧田村,当地政府为村民们建设了专门的灶台等设施,像尹弯弯这样的酱菜制作者还有不少。村支书李志如介绍,酱菜是村里的传统,过去每家每户都做,除了自己吃之外,许多人农闲时还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卖点钱,补贴家用。近年来,村里重新挖掘和整理传统技艺,鼓励村民们发展庭院经济,如今,全村酱菜每年的产值可以达到5000万元。

随着产业的发展,枧田村也在逐渐变美,村里散布着许多荷塘,周围民居环绕,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小院中,晾晒着各种各样的酱菜,走在村道上,随处都能闻到隐约的香甜味道。尹弯弯觉得,留在村里,或许比外出打工更好。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民宿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