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攻关只为许你万家灯火

极致攻关只为许你万家灯火
2024年07月26日 16:02 瞭望

时年23岁的钟元章从成都出发,来到了位于乐山市的中国核工业第一研究设计院,正式开启了他的核电人生

“花再长时间也得做,国产化是必须要实现的,不能始终依靠进口。”

“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坤

  6万多台(套)设备、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上千人的设计研发团队、5300多家设备供货厂家、近20万人先后参与项目建设……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始商业运行,拉开了中国成功自主设计研发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序幕。

  3年过去,“华龙”后续机型的研发稳步推进,中国核电事业正朝着更高目标稳步迈进。

  62岁的钟元章作为原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龙一号”核电项目副总设计师,从零部件100%国产化,到工艺性能极致化,再到制造使用经济化,用近四十年时间,全程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核电单机组电功率从30万千瓦到120万千瓦的腾飞。

  “运气好”,钟元章这样总结他的核电人生。但这份运气,源自于他对核电事业的无限热情、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更得益于中国核电事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助力钟元章取得一项项成就,助推中国核电领域的发展熠熠生辉,不仅点亮千家万户万丈灯海,更为追求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征途注入希望之光。

在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内,钟元章(右)

与团队年轻人在试验台架上交流(2024 年 5 月 24 日摄) 刘坤摄 / 本刊

  初入核工业领域

  时光回溯到1965年,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下,四川一处深山中,九〇九基地悄然建立,拉开了中国核动力事业发展的序幕。

  1970年8月30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运行,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

  1985年3月20日,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

  1986年,四川省仁寿县小伙钟元章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现四川大学)化工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双向选择分配到中国核工业第一研究设计院(原九〇九基地,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工作。

  收拾好行李,时年23岁的钟元章从成都出发,来到了位于乐山市的中国核工业第一研究设计院,正式开启了他的核电人生。

  钟元章进入单位后,九〇九基地才逐渐向他揭开神秘面纱。光辉荣耀的历程,让这位满怀理想抱负的青年心中无比澎湃,立下了为国家重点工程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

  “参加工作后才开始接触核电,当时我很兴奋。这项工作可以解决能源问题,核电又是清洁能源,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十分有幸正好赶上了我国核电项目起步阶段。”钟元章说。

  裴兆志、张敬才两位老专家参与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工作,也是钟元章在工作中的领路人,如今均已接近90岁高龄。

  “我在日后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他们的培养,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之下树立起来的。”钟元章回忆。

  初来乍到的钟元章,每日与图板、丁字尺相伴,做最基础的绘图工作。虽然大学时候有一定的绘图基础,他在工作中依然感到很吃力。

  “生产企业按照我们的图纸生产零部件,这些零部件要用到反应堆中,大部分都是非标准化零部件,对尺寸、误差的要求都非常高。”钟元章说。

  “慢工出细活”,不太熟练,钟元章就慢画、多画,凭着一股狠劲,哪怕一周画一张图,遇到形态复杂的零部件,就一个月画一张图。

  不管怎样,画一张就必须成一张,这是钟元章对自己的要求。他深知每一张图都可能影响反应堆的安全性,容不得半点马虎。

  从这个时候开始,“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便成为钟元章一直坚守的信念,直到今天。

  钟元章对工作的态度得到了认可,1987年初,单位将采购的第一台286电脑配给了他。勤奋好学的钟元章开始自学纯英文画图软件,绘制出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第一张电脑图纸。

  用钟元章的话来讲,化工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各种“瓶瓶罐罐”。钟元章主要的精力就是设计研发用于装载反应堆内部构件的“瓶瓶罐罐”——反应堆压力容器,这一做就是近四十年。

  为核电站装上中国“心”

  1988年底,钟元章被派往国外学习。

  “别人教的都是淘汰的知识,只提供一些理论和老图纸作为参考,他们设计的产品也仅仅适合本国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能力和设计标准都自成一套,不适合中国国情。”钟元章说,比如在反应堆压力容器上,国外设计的用来探测容器材料受中子辐照影响程度的探测器,国内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生产能力,“中国需要拥有自己设计的探测器”。

  此次国外学习之旅,让钟元章认识到国产化的重要性。回国后,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设计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8-Ⅲ钢。

  508-Ⅲ钢,是一种用于制造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特殊钢材,须具有耐高温、耐高压、耐辐照的特性,是反应堆乃至整个核电站的重要安全屏障,此前主要依赖于进口。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是人类核电发展历程上三次重大事故。它们的问题都出在反应堆上。发生事故时,燃料组件熔化,熔穿反应堆压力容器,酿成大祸。

  “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钟元章说。要做出直径约4米、高10多米、厚约20厘米的高性能“大罐子”谈何容易。

  钟元章和同事们需要考虑钢材的化学成分、达到的力学性能、如何检测性能等各方面情况,结合工厂的设备能力和工艺水平,将设计方案交给工厂,由工厂来炼钢、锻造成型、热处理……用多少温度来烧?烧多久?锻造成什么样的形状……钟元章要与工厂反复调试,达不到性能要求就重新拟订研究方案。

  反应堆压力容器试验件重达四五十吨,要保证成分和力学性能在试验件各个部位的均匀性,其中淬火工艺十分关键。把试验件放到水里冷却处理,水温多少?水是流动还是静止?全部淹没还是喷水……每一个参数变化对材料性能都将产生较大影响,“仅淬火一个环节,我们就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反复试验。”钟元章说。

  那段时间,钟元章经常去工厂,为了方便工作,他吃住都在工厂。看机械加工、焊接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与技术工人一起想办法完善试验方案。最多的时候,他一年有两百多天在工厂度过。

  “花再长时间也得做,国产化是必须要实现的,不能始终依靠进口。”怀抱着这样的信念,钟元章与同事们二十年磨一剑。

  2011年底,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全部建成并网发电。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所建3、4号机组,与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所建1、2号机组相比,设备国产化率由55%提高到70%以上,其中就包含了由508-Ⅲ钢制造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国核电站的“心脏”实现了中国造。

  极致攻关铸就国之重器

  当中国第一座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始发电,中国核电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

  带着这一思考与盼望,包括钟元章在内的众多核电人以“强核报国、创新奉献”为己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中国核电事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钟元章说:“在这一时期,中国核电的许多技术指标不断精进,很多设计标准,基本达到了当今工业生产水平的极致,这些都为‘华龙一号’问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仍以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为例,508-Ⅲ钢里面的杂质元素影响材料性能,尤其是铜属于有害元素,辐照后会使材料脆化,其含量越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使用寿命越长。钟元章介绍:“按照最初的设计标准,铜元素含量是0.08%,我们攻关了近4年,让该指标降低到了0.05%。”

  再如508-Ⅲ钢里面的钴元素,受中子辐照后会活化,产生元素变异,生成带有放射性的物质,对人员和环境产生影响。“虽然放射指标在安全范围内,但为了进一步减少对操作人员的影响,我们又攻关了两年多,把钴的含量从0.03%降到0.02%。含量只下降了0.01%,放射性却减少了近50%。”钟元章说。

  为了追求百分之零点零几的极致指标,钟元章率团队与生产企业一起,对设备的生产原料进行了极为严苛的筛选,筛选后的矿石原料经过反复熔炼、检测,最终达到了设计要求。

  这种极致追求,不仅体现在现有性能指标的精进上,还体现在零部件从0到1的设计创新上。反应堆压力容器这个巨型“罐子”里面装有一百多组核燃料组件。为了保证反应堆安全,“罐子”由“罐身”和上部的“盖子”组成,两者之间需要有耐高温、耐高压的密封环。

  钟元章说:“早期核电站用的密封环其截面是O型的,均从国外进口。我们同国内企业一道,设计研制了国产C型密封环。经过一系列试验,证实我们做的C型密封环密封效果更佳。更重要的是,密封环是耗材,每次反应堆‘开盖’换燃料就要更换密封环,现在的价格不到进口密封环的一半,降低了核电站的运营成本。”

  ……

  科研人员们多年来不断创新,不断更新的几千份设计文件和图纸,最终凝结成这个400多吨的“大罐子”,核燃料在这里面发生裂变反应,产生热量,加热高速流动的一回路水,一回路的高温高压水通过蒸汽发生器再加热二回路的水,从而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出点亮万家灯火的核电。

  在积累大量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钟元章被任命为“华龙一号”的副总设计师,负责整个反应堆的结构设计。

  反应堆结构包括了反应堆压力容器、控制棒驱动机构、堆内构件、堆顶结构、外围的保温层以及堆外核测装置等部分,使用了近千种、上万件零部件,在钟元章的带领下,这些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实现国产制造的同时,在“华龙一号”的设计中,钟元章继续追求性能极致。比如要提高发电功率,就要有更多燃料组件,为装下更多的燃料组件,就要增大反应堆压力容器。

  钟元章说:“‘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直径较上一代增加了约40厘米,不要小看这40厘米,这不是简单的放大。容器‘个头’大了,它的生产工艺、性能指标都要随之提升。”

  迈过重重难关,“华龙一号”作为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所有的结构性能、技术指标都超过以往机组,它是中国核电人过去三十多年里辛勤付出的集大成。

  退而不休 勇攀高峰

  2023年,年满60岁的钟元章正式退休。然而,钟元章退而不休,继续将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华龙”后续机型的设计研发当中。

  “因为核电项目的特殊性,我们设计研发的所有零部件、设备要在长时间试验中确定其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一项研发工作,少则一两年,多则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我到了退休年龄,但我还有很多持续多年的项目和新的构想想要去完成。”钟元章说。

  核电站建设的设计工作,首要是保证安全性,其次是提高经济性。据钟元章介绍,“华龙”后续机型的研发,反应堆结构主要围绕结构优化及材料性能提升,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经济性。

  提高经济性的路径,一是提升功率,二是提升核电站使用寿命。

  “华龙一号”反应堆上的零部件多达上万个,绝大部分都是非标准化,为实现提升功率和使用寿命的设想,每一个零部件都融入了科研人员大量的心血。

  以反应堆内的一个长约10厘米的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为例,最初设计寿命为280万步,中期是610万步,后来实现了1200万步。科研人员继续攻关,通过大量试验,最终将该部件的使用寿命延长到1800万步。整个过程长达四年之久,仅完成1800万步的带载荷耐磨试验就耗时半年。

  “再比如反应堆里放了48根堆芯探测器,每次更换核燃料的时候都需要取出来。以往探测器的更换拆除需要一周左右,为此我们研发了专用的探测器拆除装置,实现了自动化,现在48小时就能完成,换料停堆时间缩短增加了发电时间,核电站效益得到提高。”钟元章说。

  以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和探测器拆除装置为代表,科研人员对“华龙一号”的改进随处可见——从优化反应堆结构上下功夫,将堆内测量的贯穿件,从压力容器底部变到了顶部,提升反应堆安全性;增加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数量,增加燃料组件组数,提升反应堆功率;将驱动机构耐压壳体从以前的三段式,改为两段式,减少焊缝增加其可靠性,提升使用寿命……

  钟元章介绍,从2015年5月,“华龙一号”落地福清核电站到现在,开工建设的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其设计都迭代进步,科研人员不断将经验反馈到后续项目中,“华龙”后续机型也将会秉承前路,不断提升安全性和经济性。

  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超级工程,更是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如今,“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第四代核电攻关成果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昔日青年的美好愿景,如今已成为现实。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是钟元章对自己几十年工作的总结,也将伴随他和我国的核电事业继续勇攀高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