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细则》有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关注?对于量化私募来说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界面新闻记者 | 龙力
6月7日,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面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本次发布的《实施细则》有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关注?对于量化私募来说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上海某头部量化私募的赵女士(化名)表示,《实施细则》主要是围绕着基本原则做的延展和落地,没有特别意料之外的信息。因为都在预期之内,所以影响也是可以承受的。最关键的部分其实是收费细则,但是《实施细则》里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后续可能会另行公布。
新规对规模较大的主流量化私募的影响预期较为温和,因为目前国内主流量化私募资管产品中,中周期策略(年换手率约30-50倍左右)占比较高,短周期策略占比已逐步下降。在行业超过万亿规模的背景下,各家量化私募管理人倾向于采用与自己当前管理规模相匹配的换手率,同时给量化管理人的团队综合投研能力、底层策略积累深度,投研流程精细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行业而言,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对部分撤单率较高策略的超额水平及策略容量带来一定冲击;2、交易成本有一定增加后,部分依靠高换手创造超额的策略,可能会适当降低换手;3、基本面因子比重有望提升。
深圳某百亿量化私募相关人士也表示,规范化挺好的,《实施细则》是框架性监管意见稿,很多具体参数还没出来。不过,就算出来的话,对公司的影响也还好,其中一些被规范的交易行为公司涉及不到。
具体来看,《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中对于高频交易给出的两条明确的认定标准成为最受市场关注的点。具体分别是:(一)单个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300笔以上;(二)单个账户单日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
前述深圳百亿量化私募相关人士认为,以上述《实施细则》对高频交易的定义标准来看,很多私募其实都涉及不到。
知名头部量化私募念空科技创始人王啸也认为,上述规定对T+0策略影响会比较大,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量化私募是达不到《实施细则》对高频交易的上述两条认定标准的。目前量化交易在A股市场中的成交占比大约是20%-30%,而高频交易在其中的占比实际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这些规定对于市场实际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在赵女士看来,《实施细则》中最令人欣慰的一点,其实是把高频交易和其他交易做了明确的区分。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本次沪深交易所公布的《实施细则》均将高频交易管理单独列为第五章,明确规定了高频交易的判定标准、需要额外报告的信息等,并表示交易所对高频交易实施重点监管,可以对高频交易实施差异化收费。
其中特别提到“投资者以减少大额订单对市场冲击或者保障不同投资组合交易公平性为目的,在交易环节按照设定的拆单算法自动执行交易指令,且已按照本细则第九条规定履行报告义务的,不适用前款要求。”
对此,赵女士认为,可以理解为把同样采用高频率下单的“算法交易”拆分出来——仅为单边交易,更多是交易执行精细化发展的结果,提供以优化定单执行而非获利为目的的自动化交易执行。
而高频交易特指在极短周期内赚取买卖价差从而获利的投资策略。考虑到A股T+1交易制度、印花税、流量费,不同机构对预测周期的具体定义可能有些微差别,但按海外惯例预测周期不会超过5分钟,按照这个定义,所谓的“高频交易”在A股几近是一个“伪命题”。国内谈论高频交易更多是指期货市场的场景,海外机构拥有一定的速度和技术优势。
至于涉及提前报告的相关规定,王啸认为,作为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量化私募本来就应该就相关事项提前报备,海外的量化机构也都是需要报备的。
王啸表示,就公司而言,其实是欢迎各种新规的,只有各方面不断规范化了,整个行业才能健康、长远地发展下去。另外,目前很多投资者认为量化对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相关部门出手规范量化交易,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赵女士也认为,其实有标准了是好事,大家有锚定以后照办就可以了,不然的话,预期反而很难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监管并不是想管死这个行业,恰恰是希望行业规范健康长远发展,短期看起来,严监管对行业可能产生一些出清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对行业、对真心想做事的管理人其实是好事。
责任编辑:韦子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