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单公布!首钢入选→

北京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单公布!首钢入选→
2024年06月03日 12:49 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市经信局公布了北京第一批工业遗产认定名单,

首钢集团

榜上有名!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形成了多个工业区,建立了覆盖冶金、机械、纺织、电子、化工、电力等门类的工业体系,真正从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这些工厂更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

这其中,位于石景山的首钢历经百年,也是这批名单中历史最悠久的。

“首钢发生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负责认定的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

首钢曾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发明制造了中国第一套无料钟炉顶、第一座顶燃式热风炉。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

建设初步选址

【石景山炼厂】首钢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龙烟铁矿公司,始建于1919年。

1918年初,北洋政府组织官商合办成立龙关铁矿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不久,在张家口宣化县烟筒山发现极具开采价值的铁矿,时任驻日公使的陆宗舆向北洋政府农商部要求将烟筒山铁矿划入龙关铁矿公司。1919年3月,农商部正式批准成立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1919年6月,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简称石景山炼厂),在石景山东麓的平原上破土动工。1919年9月,石景山炼厂开始建设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炉,但由于多种原因,尚未完工就终止了。

(图为未完工的炼铁炉)(图为未完工的炼铁炉)

选址北京西郊石景山东麓建设炼铁厂,主要是因为炼铁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现首钢园区京西煤矿的煤炭和周边铁矿石供应充足,此外炼铁厂坐落于北京西山脚下,地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地势开阔,地质坚固,能够承载大型炼钢器械。

解放前的历史

【石景山制铁所】1937年9月,石景山炼铁厂被日本人占领,并先后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和石景山制铁矿业所。其间,日本人修复和强化原有250吨炼铁高炉(1号高炉),并从日本釜石制铁所拆迁旧高炉以建设日产380吨炼铁高炉(2号高炉),同时增建日产20吨生铁的小高炉11座。

(石景山制铁所用土法炼焦,图为制铁所时期工人脚踏木板进行踩窑)(石景山制铁所用土法炼焦,图为制铁所时期工人脚踏木板进行踩窑)

【石景山钢铁厂】194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接管石景山制铁所,并将其改名为资源会员会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1949年3月,石钢正式开始复工建设;同年4月和6月分别炼出解放后的第一炉焦炭和第一炉生铁。

(图为国民党接收后的石钢厂门)(图为国民党接收后的石钢厂门)

解放后的成长壮大

【石景山钢铁公司】1958年5月,石景山钢铁厂开始扩建,并于当年改组为石景山钢铁公司。1958年9月,石钢第一座3吨空气侧吹碱性小转炉投产,结束了该厂有铁无钢的历史。1959年底,石钢兴建的3号高炉、3号焦炉和烧结厂三大工程竣工投产。1962年11月建成中国第一座工业生产氧气顶吹试验转炉。1964年12月建成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是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的钢铁公司。

(图为1958年5月28日,石钢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图为1958年5月28日,石钢扩建工程全面开工)

(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建成投产)

【首都钢铁公司】1966年石景山钢铁公司改称首都钢铁公司。1970年9月,首钢第一套立弯式连续铸锭机组投产;1975年2月,建成投产第二台连铸机,开始掌握从钢到坯的连铸新工艺。1972年,首钢建成容积为1200立方米的4号高炉,至此1号、2号、3号和4号高炉全部建成。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

(首钢初轧厂建成投产,结束了首钢不能开坯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的突飞猛进

20世纪80年代,首钢石景山主体工业厂区的建设基本完成。这一时期,首钢分别向德、美、英等西方国家输出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和高炉喷吹煤粉技术,同时引进国外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1月,首钢与比利时考克里尔公司代表在布鲁塞尔签署购买赛兰钢厂和瓦尔弗尔线材厂的合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海外实施的第一例冶金工厂收购案。首钢把这样庞大的钢厂拆解运回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建成首钢第二炼钢厂。1987年9月,第二炼钢厂建成投产,生产能力500万吨。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二炼钢参观时称赞,这个钢厂水平不低。

(图为建成后的第二炼钢厂)(图为建成后的第二炼钢厂)

【首钢总公司】1992年,首都钢铁公司改名为首钢总公司,综合生产规模进入国内前三位。同年,创办了中国工业企业第一家银行——华夏银行,并收购占地67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4亿吨的秘鲁马尔科纳铁矿,在探索跨国经营, 开发利用国际资源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潜力巨大的钢铁战略生命线。1994年,首钢产钢824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首钢集团】1996年9月,首钢集团正式成立。到1998年底已拥有成员单位83个,成为生产经营与投资管理并举的大型集团化经济组织。首钢伴随首都自1949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也成为了北京经济的一张有分量的“名片”。

新时代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环保与搬迁】首钢地处首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治理废水、80年代全面治理废气粉尘等污染、到90年代实施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清洁生产,高度重视保护首都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21世纪,首钢面临国家钢铁工业远景布局调整和兑现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承诺。2005年,国务院批复《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首钢涉钢产业开始迁出北京,至2010年12月底北京石景山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标志着首钢结束在京91年的钢铁生产历史。

(2010年12月19日,从二炼钢厂冶炼出最后一炉钢)

【绿色低碳发展】首钢集团钢铁产业整体从北京搬迁至曹妃甸,是中国钢铁史上最大的一次工业迁徙,从北京城西的石景山区,到渤海之滨的曹妃甸示范区,首钢完成了从“山”到“海”的跨越。在搬迁后,首钢集团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家提出的“全面推进钢铁超低排放”的战略要求,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率先实施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2018年年初,经过深入调研,前瞻性、战略性地提出了总体规划,在全行业率先打响钢铁企业超低排放第一枪,开启了首钢发展史上最为系统、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全流程实施环保技改项目,全覆盖实施“无组织”排放治理,全天候实施清洁绿色运输,全方位实施五级精准监控网络,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走出了从环保优先到环保领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树立了中国钢铁新形象。2022年,首钢集团以42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世界500企业榜单第328位,排名比上年提高83位,这也是首钢集团自2011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以来第十一次上榜。

(2018年10月,改造后的三高炉和秀池)

【北京老工业区涅槃重生】

首钢集团抓住北京冬奥会的历史性机遇,让北京老工业区实现凤凰涅槃。2015年,北京2022冬奥组委选择首钢园区作为办公地点,首钢以此为契机,开始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其在保护和利用工业遗存的基础上,探索“城市复兴”的新路径。2016年5月,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会正式入驻首钢园区,首钢随之与体育产业结缘,开始了冰与火的碰撞。2017年,在精煤车间内,国家冬训中心工程开始改建,涵盖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和冰球冬奥训练场馆“四块冰”。

(2016年5月,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2019年,以冷却塔为背景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已率先完工。大跳台背靠原首钢电力厂4座冷却塔,由赛道、裁判塔和看台区域三部分组成,赛道和看台区既满足了冬季雪上比赛的设计要求,也考虑了夏季极限运动及举办演艺活动的可能性。大跳台的设计灵感源于敦煌“飞天”形象,因此又被称为“雪飞天”,优雅的曲线与石景山、群明湖、高线公园新首钢大桥等交相辉映,夜晚在灯光的映衬下,宛如童话中的“水晶鞋”,成为首钢园区的标志性建筑。其优雅的造型体现了工业遗存与冬奥元素的有机结合,首钢园区实现了“火”到“冰”的华丽蜕变。在冬奥会期间吸引了全球众多媒体竞相报道,成为世界网红地。冬奥会期间有四块金牌在这里产生,我国运动健儿就收获了“双金”,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中国队的夺冠福地。继“鸟巢”、“水立方”之后,大跳台也成为了“双奥之城”北京的一大标志性的奥运遗产。

(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

后冬奥时期,首钢园区融合工业遗存与自然山水的资源禀赋,将继续营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首钢”的特色风貌。围绕“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三大功能定位,以实现“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为主攻方向。

突出示范引领

高标准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已有百年历史,参与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跨越,也深度融入了石景山和首都城市发展历程。在搬迁之前的2004年,首钢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超过6成,税收贡献占全市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随着奥运筹办、搬迁调整,从石景山到渤海湾、从老首钢到新京唐,首钢完成了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园的三次蝶变,也以首钢为引领绘就了一幅石景山区城市更新与复兴的精彩画卷。

从山到海、搬迁升级迎来海阔天空。

以2005年首钢5号高炉停产为标志,石景山区事实上率先疏解非首都功能并走上转型发展之路,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杆实践。首钢搬迁后,每年在京减少水资源消耗4435万立方米、电耗48亿度、煤炭消耗406万吨,2.1万职工从北京向京唐公司等新基地转移。与此同时,在河北注册企业81家、资产规模1947亿,招收高校毕业生5400人落户曹妃甸,带动上下游相关服务业近2万人就业。首钢腾退土地资源正在转化为城市创新空间、消费空间、活力空间和宜居空间,首钢园北区规划182万平方米、已建成54万平方米,主要用于高标准服务保障冬奥和发展高精尖产业;东南区规划150万平方米主要为园区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南区规划350万平方米主要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战略空间。

从火到冰、工业锈带蝶变活力秀场。聚焦文化复兴,统筹冬奥遗产和工业遗存再利用,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世界首座永久性保留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聚焦生态复兴,高线公园对外开放,秀池、群明湖焕然一新,面积11k㎡的北京冬奥公园惊艳亮相、在这里成功举办永定河半程马拉松赛。聚焦产业复兴,加快培育“科技+”“体育+”新业态,特别是着力打造科幻产业聚集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园区入驻企业264家、注册资本400亿元,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超过7成。聚焦活力复兴,香格里拉酒店、六工汇的购物中心投入运营,连续两年高水平举办服贸会,签约项目近200个。首钢园自2020年5月向社会开放以来,累计入园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

从厂到园、十里钢城跨界都市社区。北区内部13条道路、4块公园绿地、9处不可移动文物等29项市政基础设施完成转移移交,正在规划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厂区”“园区”加快向“社区”“街区”转变,首钢老工业区(北区)项目荣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城市更新的“首钢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案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石景山 北京市 工业遗产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