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现代铁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一本铁路杂志

消失的《现代铁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一本铁路杂志
2024年05月29日 10:17 澎湃新闻

小满时节,宅家逛孔夫子旧书网,瞥见一堆民国期刊《现代铁路》,每本开价低则三五百,高至千余元。这份中国最早的铁路杂志,我的母亲曾静和(又名凯琳)最熟悉不过,她珍藏了1947年1月至1949年3月出版的全套四卷27期——它们均出自我的外公曾世荣(1899-1996)先生及其铁路界同人之手。

《现代铁路》(月刊)杂志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现代铁路》(月刊)杂志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是一段几近湮没的铁路杂志创办史。抗战胜利后,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城市,时任上海铁路局副局长兼营业处长、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系教授的曾世荣,与交通部派赴美国铁路学习的归国人员一起,于1947年元旦这天创办发行了《现代铁路》(月刊)杂志,这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专业刊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铁路行业在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一大批学人在抗战后追求现代国家的创建之路。

曾世荣曾世荣

“本刊为(民国)三十四年(1945)租借法案交通部派赴美国铁路实习人员所主编,三十五年春在纽约开会时,即决议出版刊物,以介绍彼邦新智识为主旨,藉供我国借镜”(见创刊词)。刊物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是曾世荣,副主任委员洪绅,委员有郎钟騋、李秉成、胡道彦、骆继網、徐宗蔚、修城、黄宗瑜、赵平、胡世悌等九人。杂志就办在外公家当年租住的静安新邨——一幢三层楼新式里弄房里,社址是上海南京西路612/49号,通讯处为上海邮箱二四五三号。一年后移至杭州长生路65号。

创刊初衷——

“将须直追急起,不容自甘牛后”

创刊号创刊号
创刊词创刊词

我手头的创刊号,土黄色的封面,上方四个黑色楷体大字:现代铁路,为时任交通部长俞大维所题写。创刊号三个红字,划了醒目的底线,紧随其后的是本期文章的标题、作者,令人一目了然。

“中国的脊椎骨——粤汉铁路”地图“中国的脊椎骨——粤汉铁路”地图

打开泛黄、脆薄的封面,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的脊椎骨——粤汉铁路”地图,手掌大小的方形图上,右侧为湖北——湖南——广东的铁路线图,标有从北端汉口、武昌、岳阳等城市,经长沙、衡阳等地一路南下至广州、九龙的停站线。左侧,自上而下分别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矿产(丰富)简介,比如前者标注:平均每年雨量1711公厘(注:应为毫米),有一到十二月份平均每月气温表。随后是一连七页的大幅广告,有正生石棉厂、中法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华生五金行、中国国货银行、仙乐烟厂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烟厂和标题为“及时行乐 旅行最宜”的京沪区铁路管理局运务处为沿线各城市打的游线广告。之后每期杂志,广告大都保持了这个量,似乎 “油水”不薄。

内页广告内页广告

紧接着是正文,是洪绅先生的发刊词,可知办刊背景与时代环境紧密相连——

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恢复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铁路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而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铁路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其经验和技术对于中国的铁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外公曾世荣曾于1937至1938年公费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运输系攻读硕士,因抗战需要中途辍学回国。战火中的祖国疮痍遍地,铁路线大多沦陷瘫痪,他先后赴滇缅、川滇、粤汉等线工作。战局稳定之后,又赴宾夕法尼亚大铁路考察实习了一年多——他和留美同仁怀抱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 

《曾世荣纪念文集》《曾世荣纪念文集》

看看创刊号的文章,开篇是郎钟騋的《美国机车进展之趋向》,占三个页码,第二篇为曾世荣的《铁路业务管理之最高原则》,也是三个页码,开门见山说在美国研究铁路管理方法,最值得注意之处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报酬。“铁路为公用事业,对全社会的责任在提高生活水准;所谓提高生活水准,必须增加人民之真工资(Real Wage)。”他强调,“以上二点,实为管理铁路之最高原则”。另有《铁路中央控制行车制》《驼峰式货车分类场设计之要点》等七篇文章。

创刊号介绍办刊方针:“以介绍铁路为主,其他工程为辅,每期拟将铁路土木, 机械工程,运输, 号志等综合登载”,也考虑以后几期“选登国内外工程消息”,并登载“读者意见”和“同学消息”等。

和现在的杂志类似,《现代铁路》布局了版权页和发刊词,罗列了发行人、编辑委员会名单、发行所地址,以及南京、上海、北平(今北京)、沈阳、西安、杭州、蚌埠等全国各地十八处销售处所地址和联络人姓名。第二期增设了台湾销售处,负责人姓郑,名兆宾。

还拟定了稿源、取材和相关栏目等,“广请国内外工程界先进及由美返国同学源源赐稿,以充篇幅”,茅以升、茅以新、陆逸志、程忠元、赵平、杜殿英等先后成为杂志的作者。

作者的稿酬计算也有点意思,每千字按二元到五元,乘以支付月份京沪区铁路职员所领生活费用指数,计算致酬。不久,稿费改为“每千字以金元十元廿元致酬”,可窥见当时物价飞涨的社会背景。

我留意到《创刊号》扉页,插夹了一小页黄纸,题为“现代铁路月刊定户通知书”,类似后来纸媒单位的发行单,订阅费是半年六册,共收六千元。民国的六千元,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元,每本二十元,刊价也不便宜。

洪绅阐述《现代铁路》创刊宗旨:“交通必须配合国防经济, 图存于今日之世界, 即以积弱未能与列强较一日之短长, 将须直追急起,不容自甘牛后!”

他以强牛譬喻美国,中国铁路人不甘落后之心昭昭。

办刊过程——

“现代化,从京沪区铁路做起”

抗战时期,中国铁路可以用“边打边建边拆”来形容。

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新建了湘桂等一批战时铁路,外公跟随杜镇远(1889-1961)先生参与建设的滇缅铁路,先修建后炸毁,成为抗战史上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在西北后方则以“延长旧线”为主。由于铁路线短少(每百万人口仅43公里,美国为3104公里),设备简陋,机车及车辆陈旧,极大地限制了战时铁路的运输效能。国民党军屡战屡败,丧师失地,也让中国铁路大量沦陷。至武汉失守,中国已丧失铁路8800公里,约占关内铁路总长度的四分之三。

抗战胜利,百废待兴,铁路更是肩负振兴使命。如创刊词所说,“则先事之备,与临事之谋,固应详证博考,或取法成规,或自相探讨。”《现代铁路》欲借杂志平台,“集众闻,籍建议”,去“详证博考”,为中国铁路现代化献计献策。

1947年3月出刊的《现代铁路》,刊发了曾世荣《从京沪区铁路现代化做起》一文,认为全国现有铁路必须且最适宜于首先改进者,莫过于京沪一区。

据当时报纸摘要公布的数字,战后经济复兴第一期五年计划,交通部门分配的经费,占全部计划总额38%,分配的人力,更高达总额59.59%。在交通部门,铁路建设列居首位。而京沪路线“扼京沪首善之框组,其重要性任人皆知。”   

曾世荣说,有人以上海、南京比喻美国的纽约、华盛顿, “故地位适宜一层,不待辞费;且将来东方大港建筑完成, 海洋与内陆之联络运输必更增繁,为维护国际观瞻及应付事实需要,实不容不有现代化之铁路设备。”他希望政府,在拨款先后及款项之多寡方面,“应给予本区铁路优先及优厚的考虑,这样可以早日促成铁路现代化,争取人民与国际信赖,改善改进其他交通设施的先声。”

家国情怀,书生意气,跃然纸上。

不惟如此,“今后农村复兴,工业繁荣,均有赖铁路交通之助力,而负责运输更为铁路之最低使命,究如何期其实行,自有待我人之努力与莫大之决心焉。”

浏览四卷27期《现代铁路》,内容涉及铁路管理机构的组织问题,汽车运输与铁路的配合,对于编订我国铁路机务标准的意见,闽赣铁路踏勘纪实,铁路服务与礼貌,等等。同时介绍美国铁路业务进展、铁道养护方法、旅客联运票价构成方式等五花八门的信息。可以说,《现代铁路》的出现,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借助杂志的力量,也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

办刊两年,外公他们竭尽所能“玩花样”。创刊半年后发行的第六期《现代铁路》,出了一期铁路机厂专号。执笔者都是国内的机务专家, 或报告国内外机厂机况,或发挥将来建设的意见,或作简明的学术叙述, 写得实用而有趣味。钟仰麒写的编后语诚恳有趣:

“诚然, 我们从事机务的人员, 工作是固定的, 起居是规律的, 十年如一日, 也可说是刻板不变的。天天接触到的无非是机器,钢铁, 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太单调了啊,至少不要太沉默了啊!  机器是动的,不休止的,不动的机器便失效了……所以我们机务同人应该具有和合的精神与前进的思想。我们希望有一个出版物, 互相交换意见和智识,  使散处各方的同人们发生联系。”

同期还有王平一撰写的补白, 大都是数十字短句短文,知识性、趣味性强,如一辆机车有多重?卧车跑一个来回要带多少卧具?读者据此可知一辆标准臥车,来回一趟,约用160条被单,120个枕套,200条面巾。

同一期封二,还有《现代铁路》即将扩充篇幅的“广而告之”:定于第七期起扩大篇幅,充实内容。征求基本定户两万户,预告可享受优先寄发的“待遇”。总之,外公他们意气风发,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我们极愿意知道读者的意见,希多多赐教,假如需要像通类的经常出版品,并请随时告诉我们,让我们来考虑,做进一步的尝试。”

1946年10月1日实行的郑县至汉口简明行车时刻表1946年10月1日实行的郑县至汉口简明行车时刻表

据曾钦琛先生回忆,1946-1947年间,当时他在交通部直属的铁路总机厂设计科工作,“知道京沪铁路局创办了一份《现代铁路》杂志,这是我所看到的唯一刊载铁路科学技术文章的刊物,我也应征写过三篇论述和译文,都被登出。我知道曾老是该刊的主编,后来据同事说,曾老居然把业余时间全部扑在《现代铁路》的组稿和审阅工作上了。” (见曾钦琛《怀念曾世荣先生》)

编辑部策划、定调(社论)选题,约稿,组稿,同时考虑广告和发行。每册定价国币壹千元。设总干事陆逸志。第二期还刊登增发附刊《铁路服务》的预告,欢迎投稿。

第26期封面“破天荒”用了一组妇女坐车图第26期封面“破天荒”用了一组妇女坐车图

杂志从第四卷(注:1948年7月刊)开始,封面有所创新,不再刊登标题,惟有大幅图片,风格更接近我们今天看到的大众杂志。第五卷第二期(1949年2月刊),“破天荒”用了一组妇女坐车图。封面说明:图示台湾铁路新型客车之一,不惟座位宽大,玻窗轩敞,  并有空气调节,使车内空气流通清新,置身其内,至为恬适。

杂志多期刊登社评,偶有编者随笔和编辑后语、后记。还出考卷,测验主管人员和各级干部,考卷来自美国管理学会发行的《人事杂志》(1946年)。当时管理学在国内还是“新鲜”的名词。

此外,五卷三期还增设了图片专栏,题为《最近客运设施之一斑》,尝试读图“识铁路”,原来当年的他们就有开启“读图时代”的想法了。

停刊情况——

一曲未了,戛然而止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的春天。

1月1日,《现代铁路》正常出版,一切如常。

2月1日出版的《现代铁路》是台湾铁路专号,刊发了八篇文章,附有编辑后记,是全套杂志唯一的地方主题特辑。

3月1日出版的《现代铁路》,薄薄一册,匆促潦草。这本中国最早的铁路杂志,从此消失于大众视野,如尘土一般随风吹散,无人在意。

在说有点沉重的停刊正题前,先来听听我母亲回忆编辑部的故事。

彼时,经历抗战逃难、寄人篱下的凯琳,惊魂未定,回到离别十年的父亲曾世荣身边不久,有了继母,有了新家,有了上工部局女中读书的机会。“那时爹爹一下班就忙编稿、校对顾不上我,姆妈抓牢我念英文,她是驻日外交官的女儿,也是我们学校的英文老师,而我英文太烂,痛苦不堪,常和她作对……”一次外婆杭州返沪,给两个女儿带了一大一小两把西湖洋伞,我的母亲嫌其分配不公,拎起伞掼倒在地,又哭又闹,惊动了忙碌着校稿的外公,他从一楼跑到二楼,气得跺脚,哗的一记把一只小桌子掀翻了。“那时你外公上班忙铁路,下班编杂志、写文章,我的不省心真是忙中添乱,火上浇油。”母亲记得,外公当时雇了一名年轻的女打字员,每天带一盒中饭到家里“上班”,不声不响埋头工作,月金50元。还有一个父亲的学生常来帮忙,姓任,名字忘记了。“我们也帮点忙。那时姐姐曾宝琳在之江大学读书,有时她住的亭子间就成了临时客房或库房。”

这是母亲印象深刻的“编辑部故事”。

1946年,曾世荣孙廷璧夫妇和女儿凯琳摄于上海。1946年,曾世荣孙廷璧夫妇和女儿凯琳摄于上海。

还有一个闹鬼的笑话,也发生在编辑部里(一楼)。那是外婆的三孃孃从苏州来上海,住在楼上小客间,有一天早上起来和侄女、侄婿招呼后,慢悠悠踱步下到一楼,不一会儿急赤白脸、上气不接下气跑上楼,直叫吓煞了,吓煞了,怎么楼上一个曾先生,楼下还有一个曾先生,就坐在桌子旁边翻杂志……大家听了全部捂着嘴巴笑,“那是六伯伯,你外公的双胞胎哥哥过来了。”回忆至此,93岁的母亲情不自禁笑出声来。

“三孃孃”有个女儿叫端木新民,先生是当年进步杂志《观察》周刊的主编储安平(注:彼时离异),“你外公是《观察》的铁杆读者,长年订阅,他办刊设栏的一些灵感也可能来自这本周刊。”母亲告诉我。

孪生兄弟曾世英(左)曾世荣(右),摄于1930年代。孪生兄弟曾世英(左)曾世荣(右),摄于1930年代。

至于外公的双胞胎哥哥曾世英,1930年代与丁文江(1887-1936)、翁文灏(1889-1971)一起,编制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地图集《中华民国新地图》,主编了《中国分省新图》《中华民国地形挂图》等。当时地图上周边邻国都标注为白色,中国各省则为彩色。日本人统治期间,台湾同样显示为白色。1948年,曾世英、方俊合作续编的《中国分省新图》出版了战后订正第五版,“抗战胜利了,台湾回归祖国,台湾也有颜色了,还标注了详细的地名和铁路线。你外公可能受此启发,专门做了一期台湾专辑。”母亲这样说。

《现代铁路》做的三期专号《现代铁路》做的三期专号

这期台湾专辑,就是这本期刊的最后第二期,也是《现代铁路》自出版以来的第三期专号。这本杂志前后出过三期专号,另有一卷六期(1947年6月刊)的铁路机厂专号、二卷三期(1947年9月刊)的平津铁路专号。 

1949年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早春二月,新鲜出炉的第27期《现代铁路》,却有几分落寞的“秋意”:七篇文章。其中两篇铁路史,三篇业务探讨,一篇图配文,还有一篇是关于台湾的,疑似上期遗留稿,可见时局变化带来的人心浮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整本通读下来,感觉得出急促匆忙的“蛛丝马迹”,又似乎一切风平浪静——刊末还有两行发行广告:君如满意,请即定阅。

但终究是曲唱一半,意犹未尽,戛然而止。

正值中国历史风云变幻之际,当时的铁路局高层走了不少人,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人心浮动,对于未来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有人选择远赴异国他乡,以观望时局的发展;有的则拿到南下台湾的机票,试图在新的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个人选择外,杂志停刊是否还隐藏着更深的谜团?或许是因为政治风向的转变,或许是因为经济资源的匮乏,又或许是因为社会舆论的压抑,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现代铁路》杂志停刊的复杂背景。

第27期,最后一期《现代铁路》封一封二第27期,最后一期《现代铁路》封一封二

其时,曾家已经搬到杭州,暂居西湖边。

那一个仲夏夜,满天星斗。“爹爹回家很晚,我们都饿了,吃饭时他讲,上级谈过话了,叫他去台湾,接任铁路局担子”。 外公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政治面前,终于产生了彻底的动摇。与此同时,他也上了共产党地下组织一份有关解放后军事接管京沪路局的报告, 其中写了约一百五十人的评价,“第一名就是曾世荣,大意说他是一位真正学者型的科技人员, 精通铁路业务, 解放后可请他当我们军管会的顾问。”(见黄森《曾老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学者》)

尘埃落定。外公留在了百业待举的新中国,开启了他的人生新篇章。这份坚持三年,发行全国20多个城市的同人杂志,虽在出版了第27期后,匆匆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却像一面镜子,不仅见证了当年一批科学家的科学强国思想,记录了当时铁路建设、运营与管理经验(像如何用现代铁路创造利润等市场经济思维),更是研究中国早期铁路史的珍贵资料,为今天推动铁路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资料:

1.《现代铁路》四卷27期

2.《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

3.《曾世荣纪念文集》

4.《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注:关于《现代铁路》、关于这份杂志的编委成员,以及曾世荣等先辈在抗战时期奔波滇缅、川滇铁路线的踪迹,还有许多近乎湮没的故事,期待知情人提供详细信息,具体联系作者邮箱278202402@qq.com)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铁路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