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上海临港的上海电气(维权)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制造车间里,大尺寸、重吨位的“庞然大物”随处可见,这些钢铁零部件看似不修边幅,其核心却是国家最前沿的核电创新技术。以最常见的焊接技术为例,焊接前,加温需要精准控制,这样成品的工艺水平才能达到严丝合缝。
核电集团下属子公司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茂龙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核电产业的“老人”,他参与了中国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那时,他还在羡慕着别人的技术。而如今,中国的部分核电技术已然走在了世界前沿。
在这背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入企业展览馆,“改进过去、攻关当下、研发未来”的标语赫然醒目。凭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核电集团的创新成果频出:累计完成64项关键工艺改进,成果应用于“华龙一号”、CAP1000等三代技术产品生产中,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实现了“国和一号”“华龙一号”、600兆瓦钠冷快堆等多个首台套设备的全面交付,并在推进核主泵全面国产化、主管道研制和高温气冷堆核岛全套主设备批量化供货能力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核电集团首个系统集成项目的散裂靶及主设备原理样机研制、突破了聚变工程用超低温高强度结构钢材料和焊接工艺开发,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可参阅数值的两倍……
就在前不久于上海举行的“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上,围绕“国和一号”设置了一条产业链长廊,这其中既有核电站的“心脏”“大脑”“大动脉”,也有遍布核岛各处的“血管”“神经”……据了解,至2023年底,“国和一号”已实现整机100%国产化能力,成功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
全球最大功率的蒸汽发生器、全球最大规格的爆破阀……一个个能够用“全球之最”来形容的高精尖设备,被刻上“中国印”、冠上“中国籍”。而未来,业内普遍认为,在2030年左右,“终极能源”核聚变能源可实现商业化。上海电气核电集团高端装备工程事业部总经理李忠杰表示,核电集团已提前布局。由于核聚变温度极高,反应装置需要使用可耐受超高温的特殊材料——奥氏体不锈钢大锻件,例如316LN、N50等。目前,核电集团已完成自主的材料研发,其锻件性能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核电集团近年来订单总量屡创新高,2023年包含中标订单在内已突破100亿元,这是核电集团自成立以来首次订单突破百亿元大关。
看看新闻记者: 徐啸扬
编辑: 徐啸扬
责编: 顾怡玫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