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迎来史上最大裁员悲剧

汽车行业迎来史上最大裁员悲剧
2024年05月24日 17:00 媒体滚动

转自:企业观察网

当下的汽车行业太“卷”了,“卷”得已经到了把从业者纷纷抛出去的地步了。

事实上,行业史无前例的裁员潮正在袭来。

从理想汽车、广汽本田、特斯拉、大众、蔚来,再到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博世集团、采埃孚集团等,各大企业纷纷祭出裁员大旗,有的企业裁员比例甚至高达30%。

裁员潮因何密集出现?又该如何破局?

裁员潮此起彼伏

日前,理想汽车传出内部正在进行新一轮全公司人员优化,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

理想汽车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近3.16万人,同比增长63%。按照优化比例计算,这轮优化超5600人:销售服务运营部门优化超400人,招聘部会从原来的200多人缩减至40—50 人,智驾团队会缩减至1000人以内。

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理想汽车这次组织调整核心的变化是成立质量运营团队。为了让业务专注于做高质量的决策,不需要将大量时间用于重复的运营工作上,以提升执行效率。组织升级一般需要12-24个月才能看到显著的成果,等到2025年会看得更加清晰。”

比理想汽车早两天传出裁员消息的是广汽本田。5月以来,广汽本田已通过逐级通知的形式启动了大规模裁员,预计规模上千人。

广汽本田回应称:此次裁员刚刚启动,员工可按照意愿自主提出,公司会依法依规向员工进行补偿,具体赔偿方案目前尚未确定。公司对到期劳务合同不再续约、希望与员工自愿协商解除劳务合同,目的是加速广汽本田的新能源战略转型,生产也会由此调整,但具体生产计划调整目前还没有明确。截至5月15日,已有约1700多名员工同意离职,占合资企业生产员工总数的14%,但并不确定该离职率是否已达到广汽本田裁员预期。

这并不是广汽本田首次传出裁员消息。去年年底,就有消息称由于本田迅速转向电动车市场,导致原本的燃油车销量大幅降低,人员过剩,公司将解雇中国合资企业广汽本田公司约900名合约工。当时广汽本田方面给出的回应是裁员仅涉及劳务派遣人员,正式员工不受影响。

如果前两起裁员事件还不能凸显汽车行业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那么4月份“最挣钱”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也陷入裁员风波便成更为有力的证明。当时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发给员工的一封内部信中表示,特斯拉即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特斯拉全球员工人数为14万。这意味着,全球将有1.4万名员工被裁掉……

此次汽车行业的裁员风波并非从今年开始,去年年末就已陆陆续续有企业宣布裁员。可以说,这是一场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大震荡。

除去上述排名表中大众汽车集团(下称大众集团)旗下子公司CARIAD的明确裁员信息外,大众集团在今年宣布计划通过削减德国行政人员规模来改善全年业绩,集团将向选择提前离职的员工提供9亿欧元的巨额离职补偿。

促使汽车行业开启裁员潮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各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加大投入、加快研发、推出新产品。然而,这种激烈的竞争也导致了行业内卷加剧,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成本压力山大

导致汽车行业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扩张节奏实在太快了。

各大车企都在发展新能源业务,甚至孕生出了一批以造电动汽车为主的新势力企业,获得正现金流和净利润成为所有企业的奋斗目标。尽管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已陆陆续续形成交付规模,但这个规模仍难与燃油车的庞大基本盘相比。极速的扩张也暴露出重资产、高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不同于五六年前,新能源汽车板块早已不是资本市场的新风口,资本对其青睐降低、融资困难加剧,而大部分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还未实现盈利。

先看已宣布裁员的造车新势力车企。2023年,理想汽车净利润118.1亿元,实现自交付以来的全面盈利。理想汽车全年毛利率22.2%,但该公司今年一季度的财报中却再度出现了“亏损”阴影。财报显示,理想汽车在该季度内的经营亏损额达到了5.85亿元,公司净利润也遭遇了大幅度下滑,同比缩减了36.7%,仅5.91亿元。从毛利率来看,理想汽车第一季度毛利率为20.6%,而2023年第四季度则为23.5%。

蔚来汽车尚未公布一季度财报,但据其2023年财报,其总营收为556.2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全年净亏损207.2亿元,也创下了历史之最。2023年,蔚来汽车整体毛利率和汽车毛利率均有所下滑,其中毛利率为5.5%,同比下滑4.9%;汽车毛利率为9.5%,同比下滑4.2%。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企业的毛利率能够达到20%,才说明它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才能持续发展。

如今造车新势力已摆脱野蛮生长,曾经的挥金如土已然不复存在,所以如何能在保证扩张和研发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亏损,是每一家活下来的造车新势力都需要直面的挑战,降本增效成为当务之急。

广汽本田作为传统合资车企宣布裁员消息的代表,背后是“大象转身”的重重桎梏。

广汽集团2023年年报显示,广汽本田营业收入为935.28亿元,同比下滑18.75%。尽管广汽本田目前拥有“新能源车产能扩大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4.95亿元,预计2024年投产,预计产能达12万辆/年,但在当前销量水平下这些新建产能恐将出现闲置。年报显示,2023年,广汽本田报告期内产能为65.12万辆,产能利用率为84.57%。而在2022年,广汽本田产能利用率接近100%,达99.71%。背后的巨额投入将对财务表现带来更大考验。

长期以来,日系车企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燃油车的省油性能。然而,在电动汽车领域,日系车企却显得技术积累不足,竞争力相对较弱。在燃油车领域各个日系品牌均拥有一个或多个爆款车型,但新能源汽车领域却缺少“扛打”的拳头产品。早在2021年10月,本田汽车就发布了电动化战略,推出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但市场却并不买账。2023年,广汽本田e:NP1仅售车4502辆,月均约375辆;2024年前四个月,e:NP1销量仅267辆。

放眼全球车企,大众集团裁员的风声最初源自CARIAD。这家在大众汽车前任CEO迪斯的坚决推动下成立的独立软件公司,原本承载着研发Software 2.0软件并应用于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品牌新车型的重任。然而,它未能为集团带来预期的支持,反而逐渐变成了集团的负担。据大众集团2022年财报,CARIAD在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8亿欧元,但营业亏损却高达21亿欧元。到了2023年1—9月,CARIAD的运营支出激增至17亿欧元,同比增长21.43%,亏损也进一步扩大至17.28亿欧元。面对如此沉重的资金压力,大众集团不得不采取裁员等紧缩措施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大众集团的2023年财报显示,2023年大众汽车营收增长15.5%,达3223亿欧元,经营利润为225.8亿欧元,净利润179亿欧元,但利润增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交付量上,2023年大众集团向全球客户交付了924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2%。纯电动汽车交付量为77.11万辆,只占总销量的8.3%。

可以看到,对于走量的大众品牌,销量逐渐减弱,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发展也并不出彩,降本增效便成为其想要在变革时代掌握话语权的必选项。

与车企相比,零部件供应商的日子更加艰难。由于车企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控制越来越严格,供应商面临着巨大压力。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传统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了应对压力,零部件供应商不得不通过裁员来降本增效。

智能制造是答案

面对裁员潮和行业内卷加剧的局面,企业应该如何破局?

首先要明确技术创新和研发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压舱石。但想要保证研发水平持续提高,就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裁员仅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组织优化,以及聚焦核心业务凝聚优势,从而实现减肥增肌、降本提效的最终目的。

企业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与联盟,将压力与成本摊薄,共同应对挑战。车企要善于与科技公司、其他车企等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零部件供应商也可以与车企加强合作与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事实上,蔚来汽车已经在这样干。蔚来汽车已经与中国一汽、长安汽车、吉利控股围绕换电业务开展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由于蔚来汽车在所有投入中,换电站的建设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此举也起到了助力蔚来汽车降本增效目的。

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

赛力斯的两江智慧工厂基于数字化和网联化的考虑,通过超过1000台机器人的协同作业,将一块原始钢板转变为符合交付标准的高品质汽车。工人们只需操作开关按钮来管理机器,并依靠人工智能来实现整车制造。这座智慧工厂已经实现了关键工序的100%自动化,并采用24小时全时在线检测的智能制造方法,大幅度减少了人为失误的风险,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降低了制造成本并缩短了制造周期。

深蓝汽车是长安汽车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其第二款车型深蓝S7的诞生地南京智慧工厂是定位于全新新能源智能个性化定制的示范工厂,规划年产能20万辆,共有冲压车间、车身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电池车间五大车间,可开发纯电动、增程式等新能源汽车。

其冲压车间的自动装箱系统可实现所有零件全自动装箱,该系统的自动化率能够达到95%,6台2D相机加上2台3D相机工作,相当于为机器人配上了一双眼睛,引导机器人装箱取代人工,实现装箱的全自动化;焊接的车间自动化率可以达到98%,在215台机器人的工作下,通过视觉引导和机器人自动装配技术实现四门两盖的自动化装备,提升装配质量的一致性;在涂装环节,车间配备55台机器人,从前端处理自动加药系统,再到机器人自动滑撬清洗系统、ISS和LASD机器人挤胶以及自动漆面缺陷检测技术应用,自动化率高达70%;在总装车间,配备了三大自动装配系统,底盘自动合装、轮胎自动装配、工业控制系统集成等技术。

深蓝汽车表示,南京智慧工厂的全数字化运营系统可以让制造顺序化率达到90%以上,制造成本降低10%。物流环节方面,智慧物流在生产线过程的运用,可以降低总体物流费用的13%。

在日前召开的成都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启动会上,成都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加快建设‘智能工厂’,近年来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裁员潮是行业调整、降本增效的必然结果,也为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遇,但智能制造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保证。

(本文为企业观察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