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新玩法:在虚拟现实里解谜在沉浸剧中穿越历史

博物馆新玩法:在虚拟现实里解谜在沉浸剧中穿越历史
2024年05月24日 16:58 环球网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约博物馆玩剧本杀、看演出……文博空间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领地。

如今,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文旅产业带来了全新生产力,博物馆也通过高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解谜“剧本杀”、沉浸式剧目不断融入博物馆活动,并且,随着VR、AR、AI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永不闭幕”成为现实。

烧脑剧本杀边解谜边学习

在博物馆里玩烧脑的解谜剧本杀是什么体验?由于剧本杀游戏具有角色扮演、推理探秘、实景搜证等特点,且剧情多包含历史背景, 这些新颖的游戏方式迅速得到了博物馆的青睐。

中国典籍博物馆推出的剧本杀《山海社的试炼》,以典物馆目前的两个展览——《甲骨文的记忆》和《永乐大典》为基础,以X伯爵想要在展馆针对某一文物动手为主线,利用道具信息和手机软件上得到的信息,综合推理论证,从凯撒密码到天干地支,从甲骨文的象形寓意到甲骨文的推理预测,层层递进,最终破解X伯爵的计划,胜利完成任务。

游戏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并了解文物骨头上篆刻的甲骨文,学习十二生肖和一些文字的甲骨文书写,还可以互动体验甲骨文的占卜功能、拓印部分百家姓的甲骨文书写等,学习到相关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则在博物馆剧本杀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观览新方式,推出全国首个商文化主题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剧。玩家需要根据NPC给出的提示抽丝剥茧,在千年文物里找线索,不仅一秒穿越回了商王朝,还能了解到不少关于都城修筑、青铜器铸造等历史知识。比如,观众化身为夏末商初的时代角色,在NPC演员的引导和带领下,在博物馆展线上搜集故事任务线索,在解谜和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完成角色客串、剧情任务并推动剧情发展。诸侯会盟、桑林祈雨等历史故事,都城修筑、青铜器铸造等古代技艺都被巧妙地融合在剧目中。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文物出土50周年,湖南博物院联合解谜大师,共同推出了实景解谜游戏《马王堆·符文之谜》,剧本围绕马王堆汉墓陈列馆中的人事物展开,通过游戏设定,赋予玩家身份和故事背景,配合道具和多媒体设备,让玩家可以在观展的同时进行解谜,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和直观地理解马王堆汉墓各个文物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特别的是,该游戏全程无NPC且在馆内进行,既能够更加专注于解谜过程,也不会错过观赏其他文物。

博物馆“剧本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戏,更是一次深度的历史体验。参与者在亲自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带入了情感,将历史学习与轻松体验相融合。文博“剧本杀”的“出圈”,也推动文旅融合、文旅消费又上新台阶。

“零距离观赏”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文博领域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使文物在当代焕发活力、彰显价值。AR、VR、A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永不闭幕”。

博物馆虚拟现实的开端其实可以追溯到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数字展厅,通过影像、声音、灯光等多种感官,以超高清数字互动等多种数字化技术向观众再现北宋汴京的社会风情和文化,第一次让声画“活”了起来。

2021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采用数字技术针对青少年观众定制了国内首个联合二次元与密室逃脱的展览《运河迷踪》 。此展厅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设计出运河上的船只与不同河道场景中的机关和难题;虚实结合的唯美场景还原扬州的富裕繁华,让观众或置身喧闹的街市瓦舍,或乘着“运河”上往来的船只。

2023年,“数字藏经洞”国内和国际版、“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相继发布推出,让海内外人士通过网络就能观赏并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魅力。今年5月中旬,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就吸引了大批民众前来欣赏了解中国石窟艺术。

其中,“数字藏经洞”是全球首个运用游戏科技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它运用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以4K高清画质,在数字世界生动再现了敦煌藏经洞及其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结合中国风现代工笔画美术场景与游戏化互动机制,让人们能一键“穿越”至千年前,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来领略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为了增加观看的趣味性和生动体验,项目借鉴游戏的操作模式和互动思维,设置了游戏角色,既有担任陪伴、讲解和对话的角色,也有供体验者自主选择生成、操控扮演的角色。为体验者带来了一场虚拟的敦煌文化沉浸式体验。

“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则结合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能力,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 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VR虚拟以现实场景等前沿游戏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第285窟。游客可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 还可以“上升”到窟顶,身临其境参与壁画故事情节,感受古时洞窟中曾被照亮的场景。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在优质的流行文化、互联网社交和娱乐产品中“加载”敦煌元素,敦煌主题的虚拟数字人、游戏皮肤、数字艺术藏品等不断推出。这些全新的数字媒介产品,正在不断解锁敦煌艺术的新潮玩法。

沉浸式戏剧导览博物馆里玩“穿越”

歌舞演出、古乐演奏、话剧、导览剧……创新模式的博物馆导览,不再是传统的“你讲我听”模式,而是以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近日,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重新回归观众视野,该剧把博物馆里的文物展陈通过戏剧表现出来,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为基础,由宣武门石额变化的白胡子神仙“石额公”和进京赶考的晚清举子“弘生”两个虚构角色引导观众走入各个展厅。

该剧自2023年5月18日首演以来,已有近万名观众感受了宣南文化的魅力。今年,在不断深挖宣南文化内涵的同时,为丰富剧本创作,还增加了京剧、昆曲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

“长达一小时的沉浸式导览剧,演员们声情并茂地演绎,展厅里,走廊里,空场中,每一个桥段都衔接得非常恰当。在戊戌变法的部分,观众还可以加入表演。”看过演出的杨女士表示,不仅被演员的演出深深打动,参与演出也让体验感更强。

北京李大钊故居推出的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是国内首部红色博物馆沉浸式导览剧。李大钊故居坐落在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是一座质朴、静谧的三合院,李大钊先生和家人曾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也正是在这里,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剧结合李大钊和家人在石驸马后宅三十五号居住生活的史料编排,以李大钊先生简朴生活作风和对子女在生活点滴之中的教育为主,通过移步换景、实地讲解、参与互动的方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穿梭在院内、堂屋等空间,感受李大钊先生在故居的生活。

文物夜晚“亮起来”“博物馆奇妙夜”成真

博物馆的夜游、夜宿活动热度不减,除了让更多人实现“错峰逛馆”,也让博物馆内的珍贵文物在夜晚“亮起来”“活起来”。如国家博物馆在暑假每周日延长开放时间至晚9点,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等。

今年3月,河南安阳推出“大邑商·夜安阳”博物馆夜游活动。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六个场馆全部推出夜游项目。让游客遇见夜安阳,领略三千年大邑商的魅力。

国家自然博物馆自2006年首次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以来,已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2023年暑假 ,“夜宿”这一孩子们无比喜爱的项目重回“博物馆之夜”活动菜单。参加活动的家庭体验了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厅学习、自主探索、4D实景故事体验、科普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极具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并获得在恐龙公园中与“恐龙”相伴度过惊险一夜的奇特经历。

此外,苏州湾博物馆“博物馆之夜”、青岛啤酒博物馆金色奇妙夜等,都让更多游客在夜晚感受不一样的城市之美、历史之韵。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文物 甲骨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