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川窑火千年不息,烧土为瓷经久不衰

【文化】平川窑火千年不息,烧土为瓷经久不衰
2024年05月24日 14:35 每日甘肃网

平川窑火千年不息,烧土为瓷经久不衰

小川磁窑遗址。

静待上釉的素胎。

油滴天目釉茶器——斗笠碗。

磁窑沟分布的碎瓷片。

  小川磁窑遗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宝积乡小川村磁窑沟内,主要由黑石岘窑址、大水沟窑址、老磁窑窑址、靖远陶瓷厂旧址和任氏祖墓群五部分组成,总面积为79.94公顷。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小川磁窑遗址也是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有西夏瓷器特征的磁窑遗址,其剔刻花瓷器烧制或早于西夏窑址,对研究西夏窑的起源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7年,平川陶瓷烧制技艺入列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平川陶瓷集众家之所长

  白银市平川区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境内鹯阴渡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而在秦汉时期设立的鹯阴县是黄河上游最早的县级建制之一。其所在的磁窑沟,流淌着数以千载的文化血脉。据专家调查,磁窑沟西起大水沟,东至黑石岘,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仍然残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民窑窑址达百余座,成为让人叹为观止的露天博物馆。

  磁窑沟西出渡河通往陇原腹地,北端与丝绸之路相互融合叠加,这也是此地陶瓷烧制能成为产业并且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平川区,“陶瓷”是一个贯穿了历史的词汇,它所赋予的含义,已经深深根植于平川的每一寸土地。

  小川磁窑烧造时间早,烧窑史历经宋、西夏、元、明、清,直至20世纪80年代,一直没有中断,具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积层,是研究古代、近代北方民窑体系最完整的窑址。生产的器物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不拘一格,融汇了磁州窑、耀州窑、山西诸窑口和景德镇等窑口的特点,形成了丰富独特的釉彩,创烧出各式各样的器形和变化多样的绘画装饰手法,是最朴素的陶瓷艺术宝库。

  据平川黄茅沟内古陶瓷遗迹推断,早在3000多年以前,平川区域就已经开始出现陶瓷烧制。历经千年,一直到现在,这片土地上的陶瓷烧制从没有停止过。

  平川地处马家窑文化核心地带,精美绝伦的马家窑彩陶,不管是从数量上、绚丽的纹饰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达到了世界彩陶文化的巅峰。平川出土的齐家文化陶罐,印证了距今4000年——3700年的时候,烧制陶瓷就已经成为平川的产业之一,而不是简单地小范围生产。

2.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

  而在磁窑沟内,陶瓷文化的遗迹自东向西,逐渐扩大,主要由黑石岘遗存、大水沟遗存和老磁窑遗存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平川陶瓷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陶瓷成为平川历史文化的精神符号。

  整个磁窑沟东窄西宽,从大山的深处向外延伸,整条沟内,都是不同时期的磁窑遗存。

  黄土之上,目之所及,皆是破碎的瓷片,散落一地。如此苍凉之地,何以赢得西部千年陶都的赞誉?

  原来四周这些山脉,都不只是普通的黄土,它们真实的身份是优质的陶土,不同颜色所含矿物质是不一样的,你看,那红色的一定是富含铁矿,黄白色的是优质的高岭土,而那紫色的,就更有来头了,它是紫砂。在平川,已经探明的紫砂矿带就有三条。

  除了优质的陶土,烧制瓷器还需要燃料和水。

  烧制瓷器的煤炭是和陶土一样,就地取材的。原来,我们可以看到的黑色的其实是当地丰富的煤炭层。有煤炭的地方,就有优质的陶土,有陶土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煤炭,二者相生相伴。原来如此,可是水源的问题呢?记者来到了一处悬崖边,向下看,一条山泉从中细细流出,不急不缓。

  陶土、煤炭、水源,烧制瓷器的三大因素俱全,成就了平川磁窑沟。

  磁窑沟特色最鲜明、最能代表当地的是黑陶,而黑陶的烧制主要集中在黑石岘遗存,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属于西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从出土的瓷器来看,粗犷简练的器型,流畅刚劲的线条,浓郁的西夏风格一览无余。黑石岘也是磁窑沟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磁窑遗存。

3.环境造就四大陶瓷世家

  而记者一行探访的大水沟遗存,是以元代早期为主的陶瓷遗址,也是磁窑沟陶瓷文化走向极致之美的地方。

  一座座小山紧密相连,山坡上,一色的青砂岩、厚实的黄土层,夯筑了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的窑址。陶窑半嵌入山体,内由耐火砖铺成,修有高耸的烟道直达山顶,这一看似寻常的设计,实则完美地体现了当时烧窑匠人们的聪慧:当古人还无法建造独自耸立的陶窑时,便使用这种嵌入式建窑法,依托陡峭的山体,提高出烟口的高度,增大窑内气流压差,从而改善了燃烧条件,提高了烧成温度,使得烧出来的器具更加精美、坚固。

  随意走进一处,耐火砖上挂着厚厚的如岩浆般的东西,这是陶釉。虽然上面覆盖了黄土,但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绿色、红色、黄色、蓝色等各种颜色。从当年烧制瓷器遗留下来的陶釉就可以看出,当时磁窑沟内,瓷器的颜色、种类颇多。

  原料运输,采取煤炭,揉制陶坯或捏泥盘著,晾干上釉,进窑烧制,一系列的工序结束,一个个精美的陶瓷便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随着工艺水平的提升,元代后期人们又看中了大水沟对面的小山。他们在小山上,平山头,掏山建窑,建立起了一座座平地而起的砖窑,数量竟有六七十座。随着磁窑沟陶瓷生产规模的扩大,“磁窑”之名也就因此而诞生。

  据专家考证,磁窑沟里当时生产废弃的陶瓷碎片堆积而成的堆积带,最下层是宋瓷,上面是元瓷,最上面是明清时期的瓷器。近期出土的景佑元宝,是对唐宋“会州瓷”历史地位的直接肯定。同时,也证明磁窑沟最迟在北宋早期已开始掘崖成窑。

  眼前的台地上,碎瓷片依旧散见,夺人眼球的则是夯实而砌的大青砖。三个向前延伸的台地,显得与众不同,这叫作“四门三柱”牌楼。而这是明代磁窑沟最具革命性的大事件“街”与“市”的分设。若以元代窑址的山头为界,北侧是“街”,南侧为“市”,催生了当时专业的陶瓷交易市场。

  清代到民国时期,磁窑沟的生产能力有所下降,主要以坛、缸、罐、盆、瓶、碗和碟为主,陶瓷生产日益生活化。通过不断的发展整合,逐步形成了任氏、谢氏、张氏和徐氏为主的四大陶瓷世家,这种生产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4.创造革新终成民族瑰宝

  平川陶瓷烧制技艺分为日用和陈设两大类。陈设陶瓷主要塑造神话传说、古今人物、鸟兽鱼虫、自然美景以及瓷板画、挂盘、玩具等,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多种多样,成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日用陶瓷则包括茶具、酒具、餐具、咖啡具、文具、花瓶、水缸、花盆等,样式新颖,美观雅致,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平川陶瓷的绘制手法有剔花、划花、刻花、印花、堆塑、捏塑等,可灵活变换;绘彩有白底黑花、白底褐花、白底青花、褐釉青花等多种形式;花纹以卷叶、牡丹、菊花、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具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特点。

  经过历代工匠艺人们的创造革新,平川陶瓷质地精细坚固,品种丰富美观,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和艺术特色。

  人们认识到,老窑的传承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于是,在平川区,一个陶瓷小镇蝶变重生,一头是老窑、老工厂的历史沧桑,一头是新窑厂的炉火正旺和烧制技艺的活态传承。

  在陶瓷小镇的陶瓷博物馆里,一条演示平川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如丝绸般展开,这里共展出平川地域内出土、生产的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陶器、瓷器共100余件,还有还原古代陶瓷生产过程的雕塑群以及窑场等。博物馆分上古陶风、丝路瓷韵、新城瓷辉三个部分,全面展示平川陶瓷文化历史脉络,使得这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平川制陶工艺传承人开拓创新,使得艺术陶瓷再攀发展高峰。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张成仁、张明国、张永如、车亚彬等一批陶瓷文化传承人,一脉相承磁窑传统手工艺和靖远陶瓷厂的技术研发成果,创新研发出了仿古彩陶、陇均瓷、窑变珊瑚釉、结晶釉、油滴天目釉等陶瓷工艺,为传承平川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记者 刘小雷

责任编辑:任彩玲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