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能源发电系统灾害应对能力

增强新能源发电系统灾害应对能力
2024年05月24日 09:25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谭乐之

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最高级别地磁暴预警。地磁暴是一种典型的太阳爆发活动,一旦命中地球,就会引发地磁场方向与大小的变化。地磁暴对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系统将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趋于极端,持续性高低温、干旱、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不仅造成新能源发电设施损毁,而且短时间、高频次的气象波动也会极大威胁电力调度、输配和使用的安全稳定。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可再生电力生产国,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极端气象灾害严重制约新能源产业

极端气象灾害导致新能源发电、输电和用电均存在较高风险,严重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业趋利避害,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学术界共同重视。

中国再保旗下中国再保险研究院此前发布《多行业开放共融 让新能源发电“知天而作”》指出,极端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成为影响我国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风险。

例如,2022年,重庆市受高温干旱影响,水力发电量下降58.6%,导致西南地区电力供应受限,多个省份出现电力紧张。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246座光伏电站严重受损。2019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台风和暴雨,导致部分光伏电站无法正常运行,太阳能发电量大幅降低。2018年,我国华北地区遭遇强寒潮,部分风电场出现风机结冰故障,致使华北地区风电发电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稳定性。

总体看,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风、光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律性认识仍需继续提升,还存在重建设、重利用、轻风险、轻防护等问题,灾害应对能力不足。

完善新能源气象灾害应对体系

从国外经验看,需要注重发挥多端多行业力量,共同构建完善新能源产业气象灾害应对体系。

“新能源气象灾害预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例如,在风力发电领域,需要收集风速、风向、气温、湿度、太阳辐射、云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然后进行风电、光伏发电气象预报,预测出能发多少电。这种预测体系的建设需要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大伟说。

在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卢大伟认为,首先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新能源专业知识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可以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其次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新能源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负责新能源项目管理和运营。

在卢大伟看来,我国在新能源气象灾害抗风险能力方面可能面临多种挑战。一是数据收集与处理,需要大量精准的气象数据来支持新能源发电预测,这需要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能力。二是预测技术的提升,提高气象灾害预测的准确性是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关键,这需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三是人才培养,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是提升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四是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共享气象数据和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

发展气象灾害保险市场

注重发展气象灾害保险市场,是完善新能源气象灾害应对体系的重要举措。

气象灾害保险是一种广泛的保险类别,不仅包括新能源保险,也可能扩展至其他受气象条件影响的相关领域(如农业、林业、畜牧业、建筑等)的保险。气象灾害保险是新能源产业风险管理链条中应对灾害损失、确保经营稳定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的大型险企拥有能源气象领域领先的风险建模技术,提供的气象灾害保险产品由来已久且非常成熟。

我国新能源气象灾害保险市场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以风电为例,我国保险市场每年能为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分别提供1000亿元、3000亿元左右的风险保额。但总体看,我国新能源保险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偏小,风险保障能力和产品服务多样化不足,险企对以低频高损为特点的极端天气灾害风险仍缺乏深入认识,数据积累不够,损失评估技术较为落后。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与保险业风险保障相对不足的矛盾亟待破解。近年来,中国再保为极端天气灾害造成的新能源建设期与运营期财产损失、责任事故以及因极端天气引起的发电量损失提供工程险、财产险、责任险、气象指数保险等再保支持,为三峡、华电、国电投、大唐等大型能源企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2000亿元。

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建议,我国新能源产业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积极发挥多行业在防范风险、技术研发方面的主体作用,多措并举提升气象灾害应对能力。

一是加强新能源产业布局规划。政府牵头,气象行业、能源行业共进,持续开展风源光源普查,提升普查广度、深度、精度,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二是支持新能源全链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制定新能源产业安全标准,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部门和能源部门在气象数据与服务、气象预测模型和超算算力方面的合作,帮助行业提升能源气象专业预测预报能力。加快研发高效、稳定、低成本的生产设备和储能技术,运用新型能源物联网技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高校紧密结合新能源行业需求,推进新能源相关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三是支持新能源保险市场加快发展。气象部门、能源部门加强数据开放和技术共享,企业部门强化风险和保险意识,支持保险业建立新能源领域各种气象灾害类型的损失统计标准和风险量化模型,丰富气象风险保险产品,建立全流程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