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邯郸的 “镇馆之宝”

一起来看邯郸的 “镇馆之宝”
2024年05月19日 22:14 政府网站

转自:邯郸发布

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参观博物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外出目标选项。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多地文博单位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年同期人数新高。对很多人来说,逛博物馆绝不是简单地“到此一游”,通过打卡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由此生发出文化自信,才是逛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整理出邯郸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出发,溯源历史、寻脉邯郸吧!

邯郸市博物馆

邯郸市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河北省志愿者实践基地。

邯郸市博物馆新馆始建于2008年,位于市地标建筑艺术中心西侧,占地约12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0679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余平方米。

邯郸市博物馆一层为观众综合服务大厅和青少年体验中心,大厅三面墙壁还镶嵌有“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三幅锻铜壁画,面积为210平方米,集中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是目前国内室内锻铜壁画之最,荣获2002年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大厅中央还置有一组以赵王陵出土的青铜马为原型而创作的青铜马群雕,气势恢弘,重点突出了光辉灿烂的赵文化精神。

二层为临时展厅,设有《走进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成语典故文化展》《理根太极 形神共养——太极拳传统文化展》等展示了“成语之都、太极之乡”的独特魅力;“邯郸数字成语VR展馆”以3100年建城史与1584条成语典故文化为基础,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支撑,打造了中国首个成语数字人推广大使“邯丹丹”、中国首个成语地图等六大数字化成果,以不同维度弘扬邯郸成语文化。

三层为《“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基本陈列》,展示了邯郸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过程,是一个全面了解邯郸、认识邯郸的文化窗口。

四层为磁州窑展、古代佛教造像石刻展、古代钱币展三个独具特色的专题陈列展厅。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邯郸市博物馆集中荟萃了全市文物精华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馆藏文物数万件,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遗址文物、先商文物、先秦两汉赵国文物、邯郸境内佛造像、各个时期磁州窑精品文物等最具特色。

文物介绍:

青铜马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长22.5-25.1厘米、高14.9-18.7厘米

出土于赵王陵二号陵

这三件青铜马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三匹马的马尾均打结,身体各部位肌腱隆突、四肢发达、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颈有力,根据这些特征,专家推断它们是成年蒙古战马的造型。

这三匹写实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著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风格的青铜马,现为一级文物,堪称“国宝”。专家推测这三匹“青铜马”很有可能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产物,而赵国王陵二号墓里埋葬的赵王可能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其中的两位。

文物介绍:

透雕龙纹金牌饰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长7.1厘米,宽4厘米

赵王陵二号陵出土

金牌饰采用金铜合金铸造而成,呈扁平长方形,四周边框饰涡纹,牌面透雕两螭龙纹,两螭龙以牌面中心纵轴为对称分布,头向内侧,昂首曲颈,长吻尖齿,巨口大张,对衔如意宝钩,长角弯曲,尾部后扬,四肢蜷曲,作欲腾空而起状,形态狰狞威猛。背面两侧有带形穿鼻,便于与织物或革带缝缀联结。

此牌饰,形式上源于考古学上鄂尔多斯青铜牌饰,但其主体纹饰为华夏民族传统的螭龙纹,对称分布的图案布局也符合中原传统审美标准,是中原农耕文明吸收、融合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产物,是赵文化二重性特点的具体体现。这件器物为研究“胡服骑射”之“胡服”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是先秦服饰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磁州窑博物馆

磁州窑博物馆位于磁县二环路中段,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上下两层,内设四个主要展厅,另有序厅及过渡厅,展厅面积2524平方米。

基本陈列定名为《黑与白的艺术》,内容分为:序厅、第一部分——窑火初燃、第二部分——化境黑白、第三部分——余韵悠长、第四部分——美器由来,展出精品文物400余件,图片278张,其他辅助展品186件。

文物介绍:

“相如题桥”长方形枕

元代

长44厘米,宽19厘米,高17.8厘米

此方枕在磁州窑瓷枕中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枕中之王。元代的瓷枕装饰,多采用工笔画的画风,笔触细腻,线条明快,从构图到选材,都趋向于文人画。

它器形较大,正面描绘的是汉司马相如离家前“题升仙桥”的故事。恃才傲物的司马相如应诏赴长安,在城北十里的“升仙桥”头题诗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即不作高官不再过此桥。后“相如题桥”渐成男儿离家铭志的典故。1986年,此枕曾到加拿大参加过“华夏瑰宝展”。

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

北朝考古博物馆位于磁县和谐大道高架桥西端北侧,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约1.66亿元,包括主馆、门楼、人工湖、金驼广场及配套设施等。

北朝考古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套),大部分出土于磁县境内北朝墓群。北朝墓群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发现134座墓冢,是东魏、北齐时期帝王将相、王公贵胄的皇陵区,2021年被列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目录。

博物馆展陈主题为“走向隋唐——东魏北齐艺术文化集萃”。馆内展陈了自20世纪70年代来,出土于其中19座墓葬所发掘的陶俑、瓷器、壁画、墓志、碑刻、金银器等珍贵文物,展示了数十年来磁县境内的相关考古成果,是当时史实的凝聚和沉淀,是后人了解研究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及东西方经贸往来的重要素材,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被中国考古学会命名“北朝考古研究中心”,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被评为2022年度河北省十大精品原创展。

文物介绍:

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陶骆驼

东魏

高25厘米、长32厘米

陶骆驼1978年出土于茹茹公主墓。骆驼头微昂,作旅途中歇息状。在它的驼背上,驮有皮囊、酒瓶、大雁、白丝、陶瓷等,代表了北朝时期陶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古人云“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这件骆驼就是古人口中的名驼。这是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陶塑匠师着意塑造的良驼像。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当时丝绸之路东西方经贸往来的见证者、文明的传递者。

大名博物馆

大名博物馆位于大名县天雄路西段路南,占地27亩,建筑主体为四层,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是集博物馆、城市规划展馆、书画馆、4D影院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2014年11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2020年被中国博物馆协会核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博物馆展厅面积3700平方米,收藏了全县文物精华,有国家一级馆藏文物——碧霞元君铜像,唐三彩、明代万历御诏等三级以上文物48件。博物馆内基本陈列以府城变迁为主题,由“历史文化厅”“唐宋名城”“明清厅”“非遗民俗”3个历史文化专题和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构成。

文物介绍:

明代道家碧霞元君女神像:为国家一级文物,整体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大名博物馆“镇馆之宝”。

该铜像原为牛谷灵佛寺供奉神物,铸造于明代(公元1643年),1958年运至万堤镇,后运至大名县文化馆保存,1984年移交至大名县文物保管所,现收藏于大名县博物馆。

明代道家碧霞元君女神像高1.55米,下宽0.85米,曲膝端坐,双手抄于胸前,面容丰腴,神态端详。头戴五凤天冠,颈下环佩璎珞胸饰,阔袖天衣外着双凤披巾,膝头各饰一条盘旋的云龙,龙凤罗裙下露出两只绣花鞋。“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是道教女神的尊称,其道场在泰山。汉族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碧霞元君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

邺城博物馆

邺城博物馆位于临漳县邺城镇,西距京港澳高速邺城口3公里,选址于邺北城中轴线北延长线上。

该馆于2009年8月奠基兴建,2012年8月开馆,总投资1.2亿元,占地65亩,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入选2023年度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名单,全市唯一,被评为河北省第二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河北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主馆大门仿造邺南城的正南门朱明门而建,主体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陈展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文物408件(组),共分序厅、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曹魏时期邺城、十六国时期邺城、东魏北齐邺城、六世纪邺城佛教石刻艺术六个展厅。

文物介绍:

铜雀青石螭首:通长1.91米,宽0.33米,高0.49米。出土于铜雀台原址。前半部分是螭首,雕刻精致,神态夸张。大张着口,牙齿外露,眉目张扬。后半部分因为是嵌入建筑物内的,所以没有打磨,就是粗糙的条状。这类建筑构件主要用在古代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台榭建筑上,一般用在台基顶部围栏下部。其作用主要是装饰,象征等级、威仪。另外它一部分伸出建筑之外,另一部分嵌入建筑内,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和平衡作用。

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此件螭首参加日本举办的“大三国志展”在日本的东京、北海道、神户、福冈、香川、名古屋、群马巡回展出,据统计数据显示参观人数达1015508人之多,在日本掀起三国文化热潮。

文物介绍:

射猎图石函:它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出土于上柳村北地,材质为豹斑玉,由中空石函和底板两部分组成。石函正立面呈长方形,高浮雕射猎图案和树木,图中心为一骑马武士弯弓未搭箭、回射背后追逐的两头怪兽,远处背景为树木和草地,图案左侧和下部用缠枝忍冬作为边缘装饰,从构图连续性来看似右侧还应有对应图案。石函后部上扬,作弧形坡状。石函中空,底部有长方形底板。这件豹斑玉“射猎图石函”传达了难得的历史信息。

峰峰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峰峰磁州窑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河北省省级科普基地、峰峰矿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是磁州窑专题博物馆。

文物介绍:

磁州窑白釉褐彩卧女枕:元至正二年,即1342年生产,白釉,人物面目及衣服等均施黑彩。枕前后各有三个出气孔。该枕中睡美人的形象特别逼真,将妇人的躯体整合处理成一件实用的瓷枕器型,个别地方进行了夸张和压缩。妇人脸部扩大,身体呈现卷曲状。脸部特征刻画成浓眉、大眼、隆鼻、笑靥,呈现出极为富态的富贵相。整个身躯部分构成一斜平面,以便于枕用。

白釉褐彩鱼藻纹盆:它形体硕大敦厚,绘画流畅自如。圆唇、敞口、宽圆沿、斜腹、平底。口径46.5厘米,底径27厘米,高12.5厘米。外施黑釉,内施化妆白釉,盆里用斑花石绘制了鱼藻纹饰,鱼游戏于水草间,造型简洁生动。当盆内盛满水后可看到水纹波动,水草摇摆,宛如鱼在水中畅游。它是在施过白化妆土的瓷胎上用毛笔饱醮色料,以中锋运笔,绘出各种纹饰,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颜料是以斑花石为原料,内含大量铁的成分,烧造成后呈绛红色、褐色等。这种白釉黑绘装饰艺术开中国彩绘瓷器之先河,为后世青花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馆陶博物馆

馆陶博物馆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公主湖文化景区内,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布展面积3800平方米,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展馆,常设展厅10个。馆藏藏品2000余件,宗旨是:收藏历史,传承文明;收藏记忆,传承文化;收藏民俗,传承生活。

馆陶博物馆自2014年开馆以来,年平均开放300天以上,年平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发挥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平台的作用,每年举办临时展出两次以上,社教活动十次以上。2020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文物介绍:

民国王占元墓碑:高4.12米,重7吨,碑文由张伯英篆刻,李月庭勒石。

明代成化款贡砖:出土于馆陶县毛圈村,长40厘米,高18厘米,宽25厘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