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2024年05月19日 18:09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技网

通讯员 于立安 科技日报记者 刘廉君

青翠的秧苗盘整齐码在插秧机上,农机手们驾驶着自动插秧机,来回穿梭在水田里,一株株秧苗从苗盘上依次被插进田中。5月19日,在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水稻种植基地里,正上演着一幅繁忙有序的插秧图。

近年来,作为“小站稻”主产地之一,芦台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合作化生产方式,不断优化生产技术措施,提升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当地还加大了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实现了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专业合作社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

“以前,自己找农机,时间长不说,有时还排不到。现在,合作社统一调配农机,种子化肥等农资也不需要自己单独购买。这样下来,不但省心,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社员王会存说。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机械化。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已有8年时间,目前已拥有248名社员,还有近200台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智能飞行播撒器等,耕、种、收机械化程度达100%。

“除了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插秧,秧苗深度、间距会更加均匀。之后通过无人机进行飞防除草、洒药、施肥等作业,也会更加便利。”该合作社负责人朱其志介绍说,今年,合作社计划完成13000亩水稻播种面积。

合作社积极拓展生产托管服务,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式服务。通过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农产品的统一销售,这样的服务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方式,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双赢。

为防止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合作社还以高于市场价格对农民确权的土地进行流转、托管和吸收入股,实现了连片种植、集中耕作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值得一提的事,芦台稻米产业品牌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20年,芦海岭的“蟹田香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被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工厂化育秧,让芦台大米在“起跑线”

在距离稻田几公里外的玻璃温室内,4台循环运动式育秧苗床,正以“W”字样不停地运转,秧苗好像坐上了“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地循环运作着。

“这是我们第一次引进这种育秧设备。和以往室外育秧相比,它不仅节省了土地面积和管理成本,而且育秧中心机械化程度也很高,可以实现一人一机精准护理。”芦台经济开发区农业总公司总经理刘庆柱介绍,从育种到插秧,平均每亩水稻能节省人工成本38—40元。

育秧是稻米生产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今年3月底,该开发区建成了总占地5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河北省首家立体式水稻育秧中心。

育秧中心负责人张鹏翔说:“把种子和育秧基质混合投进育种机,随着供盘、覆土、浇水、精量播种、再覆盖全流程智能化工序后,一个个秧盘便制作完成。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秧苗密度均匀,种子的成活率也非常高。”

“传统的室外育秧方式,由于温度和湿度的不确定性,种子不发芽、烧坏秧苗等情况时有发生。”张鹏翔指着机器介绍,而在大棚内,这里配备了恒温恒湿装置、电子显示屏等智能化监控设备,工人只需轻按开关或用手机远程操控,就能实现肥、水、光的精准控制。

芦台经济开发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秀田说:“从去年8月开始,芦台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开工,芦台机械化程度随之也越来越高。育秧中心产出的秧苗高矮均匀,非常适合插秧机作业,给粮食稳产增产多上一道‘保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合作社 农民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