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新书|马晓林:《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

好书·新书|马晓林:《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
2024年05月18日 20:01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让书香与您常伴

《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

马晓林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马可·波罗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马可·波罗行纪》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世界的一把钥匙,塑造了欧洲大航海和文艺复兴时代的中国观,为中西文明友好互鉴留下了重要历史印记。他行走于东西方的传奇经历更成为一个引人入胜又扑朔迷离的故事母本,被演绎、被争论、被研究、被致敬,始终热门。在当代,马可·波罗,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怀,人们对于马可·波罗的好奇和探索,一如既往,未完待续。《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正是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最新解读。

《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打造的重点项目“第一次遇见”系列丛书的第一本。该丛书分为名人、风物、经典、科技四个门类,邀请国内外一流中青年学者加盟“作者团”,以具有学术视野的原创力,通过介绍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成就的精华,传达文明互鉴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当代价值。

马可·波罗(1254—1324)诞辰770周年、逝世70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重磅推出《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与严肃的学术性传记不同,它更注重趣味性,以《马可·波罗行纪》为故事底本,将来自史料、专著和论文的史实材料,通过巧妙的结构组织和富有现场感的故事讲述方式生动呈现,带领读者进入马可·波罗“探险”世界的历史。

“第一次遇见”带你重走马可·波罗之路

Q

马可·波罗真的长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一把络腮胡子画像的样子吗?

A:我们在动画片、影视剧和电子游戏里,能看到平面的或者立体的马可·波罗形象;在杭州、扬州、张掖等城市的街头,能遇到他的塑像;在历史课本或者《马可·波罗行纪》的插图中,能看到他的画像。这些形象虽有差异,但气质大体一致——这是一位精神奕奕的意大利人,而且常常留着一副络腮胡子。他穿着的长袍,不中不西,让人觉得就是丝绸之路旅行家该有的款式。他步履矫健,风尘仆仆,仿佛随时都要踏上旅程。

实际上,马可·波罗生前并没有留下肖像。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马可·波罗像,来自14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一些插图,也已经是于马可·波罗去世之后画的了。当时的插图,并不是写实的肖像,而只有寥寥几笔,颇为卡通。欧洲画师们的风格也不统一,有的画的胡须多一些,有的画的脸型长一些。这些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师们都想描绘一位睿智、渊博的旅行家。惟其如此,插图与书的内容方能相得益彰。

Q

马可·波罗到中国来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A:自古以来,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

第一条路线,是从地中海到黑海,经过今乌克兰、俄罗斯南部,渡过伏尔加河、乌拉尔河,从里海北岸进入中亚。这是1261—1266年尼柯洛(马可·波罗的父亲)和马菲奥(马可·波罗的叔父)走过的路——因为君士坦丁堡的政权更迭,波罗兄弟前往北岸避乱,才走上了这条路。

这次,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选择了丝绸之路的第二条路线,也就是波罗兄弟1268—1269 年从中国回来时所走的中亚、波斯之路。

马菲奥说,选择波斯路线,有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地理环境优良,交通条件好。在人类历史上,这一直是丝绸之路的主干线。从中东到中亚的路线,气候温暖,穿过波斯,绿洲连绵,水源丰富,因此自古以来受商队青睐。

第二个好处,这条路上有很多驿站。普通商人使用驿站,必须自备马匹,自费食宿。但尼柯洛和马菲奥有忽必烈颁赐的一面金牌。这面金牌,呈长方形,表层镀金,上有元朝皇家印记,顶部有一个圆孔,便于佩戴,是官方身份的标识,也作为使用驿站“服务”的通行证。

第三个好处,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伊利汗国。忽必烈与旭烈兀兄弟情深。波斯统治者接受元朝册封,自认为是元朝的宗藩。尼柯洛和马菲奥戴着忽必烈的金牌,将会在波斯得到官方的照顾,通行无阻。

Q

马可·波罗眼中的忽必烈是什么样子的?

A:马可·波罗来到元朝时,忽必烈已经六十岁了,相貌却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得多。马可·波罗描述忽必烈的体貌:“他身量适中,不高不矮,中等个子。身上有肉,但不过肥,四肢皆得宜。脸色白里透红,如玫瑰花一般。黑色眼睛漂亮极了,鼻子俊俏,比例适当。”马可似乎不觉得这是一位花甲老人。忽必烈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一日未减。这对马可·波罗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Q

马可·波罗在中国用什么语言和人沟通?他的外语能力应该很强吧?

A:在欧洲时,马可·波罗已经掌握了多种语言。他的母语是意大利语威尼斯方言。教会的修士们使用的拉丁语,对他来说相当于文言文。当时欧洲各国的通行语,是法语,波罗家族出外经商,必须掌握。尤其是地中海东岸十字军所说的法语方言,马可应该很熟悉。

来到中国后,马可·波罗应该掌握了四种文字的读与写。在《寰宇记》中,他没有具体告诉读者他掌握的是哪四种文字。今天的学者只能根据元朝的情况做出推测。

元朝官方的语言文字有多种。元朝的文物,是很好地例证。1985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发现了一件夜巡牌,铜质,上面有汉文、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波斯文五种文字。夜巡牌,是官方颁发给夜间办公事的人员佩戴的。办事人员如果遇到巡逻的官兵,出示此牌,则可通行。官兵来自多民族。牌子上写五种文字,是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这五种文字,都可以称为元朝的官方文字。

马可·波罗掌握的,大概是波斯文、回鹘文、八思巴文,但第四种不太确定。

Q

马可·波罗从中国哪里出发、怎么回的欧洲?

A:1291年初,马可·波罗和尼柯洛、马菲奥跟着波斯使团,在泉州登上福船,踏上回家的路。福建当地建造的尖底海船,称为福船。船队航行三个月,抵达爪哇,又驶入印度洋,在印度洋上,共经历十八个月,才抵达波斯。辞别波斯使团后,尼柯洛、马菲奥和马可向西北行,抵达大不里士附近的黑山,居留九个月,又在伊利汗国一路通行,向北经过特拉布宗,渡过黑海,抵达君士坦丁堡,再渡海回到威尼斯,时为1295年初。

Q

马可·波罗在中国呆了那么多年,有没有在中国娶妻啊?

A:《寰宇记》对此只字不提。马可·波罗在中国时,正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很难想象他没有任何浪漫的故事。

马可在1324年立下了遗嘱。在他的遗产目录中,有一件奇特的物品。其名称“bogta”,一度难倒现代学者。实际上,这是在元朝蒙古贵族妇女间最为流行的一种冠帽。马可记录了其蒙古语读音。中国文献音译为“孛黑塔”,汉文名称是“姑姑冠”。在元代,起初是蒙古妇女以戴姑姑冠为时尚,后来汉人也效仿。在元代的蒙古语中,“戴上姑姑冠”,就是结婚的意思。为何马可毕生珍藏着这件姑姑冠?而且还作为遗产传给他的女儿?仅仅因为姑姑冠上装饰了黄金和珍珠吗?或许它和一段异国爱情故事有关?

Q

马可·波罗商人家族出身,又有了中国之行的财富积累,回国后行商应该也很成功吧?

A:马可·波罗和尼柯洛、马菲奥在回国时,随身携带了在中国积聚的财富。途中,他们应该又展开了一些商贸活动。虽然他们在途径特拉布宗时,遭遇重大损失,但他们的财富仍然相当可观。回到威尼斯后,他们就购置了多处房产和土地。他们结成了新的“兄弟商会”,两代人共同参与,扩大商业版图。充足的现金资本,让马可不必远行冒险,只需选好投资项目,马可在威尼斯就可坐享其利。

回到威尼斯以后,麝香贸易成为马可·波罗生意中的重要项目。马菲奥1310年的遗嘱提到,他和侄子马可共同投资麝香贸易。这一年,马可在另一桩麝香买卖中与商人产生纠纷,闹上了法庭。1324年,马可去世,在他的遗产中有三盒麝香,总量超过83磅,价值约为217杜卡特金币,约相当于705克黄金。价值惊人。

这只是马可财富的一小份而已。蚕茧、生丝、丝绸、棉花以及其他各类织物,这些与中国紧密相关的商品,也成为马可后半生商业活动的主要内容。

马可·波罗最终称得上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无愧家族“百万”之名。

(“A”摘录自《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部分段落有删减)

编辑:葛 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