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班三代”同堂“姹紫嫣红开遍”,愿昆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五班三代”同堂“姹紫嫣红开遍”,愿昆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24年05月18日 16:04 东方网

转自:新民晚报

今年是昆曲入选“非遗”23周年,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剧人才“昆大班”从艺70周年,“昆三班”入团30周年。昨晚,上海昆剧团以“五班三代”为演出班底,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拉开“姹紫嫣红开遍”系列演出序幕。回望、守望、展望昆曲“成长”历程,展示近年来传承与创新的成果,致敬600年昆曲,致敬昆曲人。

于戏迷,这是为期两天的昆曲盛宴;于上昆人,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同学聚会。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感慨:“看着如今五代同堂的盛景,我们感激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感谢上海这座城市对昆曲的呵护和滋养,愿我们的昆曲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昆大班”1954年从艺学习昆曲,作为戏曲艺术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见证者、耕耘者和推动者,70年来,他们以卓越的艺术风范对昆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贡献,更为中国昆剧承上启下、复兴繁荣贡献重要力量。

昨晚,率先上演的主题晚会迎来包括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缇、张铭荣、张洵澎、计镇华、方洋、王芝泉等一众昆曲大家,带来《玉簪记·琴挑》《邯郸记·三醉》《雷峰塔·断桥》《天下乐·嫁妹》《雷峰塔·水斗》等经典戏码。恰逢生日的计镇华在《长生殿·弹词》后还加唱了一段【煞尾】。

老艺术家陆续到来,几乎每个都被早早等候在演员入口的戏迷“围堵”,签名、合影忙得不亦乐乎。加宽的黑色眼影,留出一抹荧光蓝;桃红色宽袖礼服,蹬一双小巧银色高跟鞋,率先抵达的张洵澎,说起这一从艺70周年的大日子,忙不迭摆手:“回首入学至今居然70年了,真不敢相信。但我一点没觉得自己老,虽然算算也84岁了,但要是人家问起,我都说自己只有48岁。”保持青春、留住美是因为“还有太多事要做,有太多戏要传承”。如今,张洵澎的学生不下百余人,她教戏主打“不拘一格降人才”:“哪有那么多天纵奇才,只要你诚心学昆曲,我就能帮你弥补不足。”

蔡正仁前脚刚踏进休息室的门,就不断有老友和学生前来问候。老同学褚德荣87岁了,拄着拐杖来看他,玩笑着叫他“萝卜头”。蔡正仁说:“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绰号,玩笑从小开到大,从不见外。”能有一群同学,从14岁相依相伴到84岁,这样的缘分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蔡正仁说:“我们之间的感情,真的比亲兄弟姐妹还要亲。”

老同学相聚,说到已故的刘异龙,大家都有片刻沉默,思念和不舍尽在不言中。昨晚现场,老搭档梁谷音特地选了《水浒传·活捉》的【骂玉郎】来唱。音乐响起,她说道:“这是师兄生前我们常合作的剧目,今天我唱一段,希望他在天上能够听见。”

1994年,“昆三班”进入上海昆剧团。30年来,他们肩负起“昆大班”的期望与传承,接过前辈们的艺术火炬,承前启后,屡创佳绩。除了继承传统名剧,“昆三班”也在不断探索,凭借各自代表作品在昆曲舞台上熠熠生辉。值得一提的是,已先后有五名“昆三班”表演艺术家获得梅花奖,延续了剧团“梅开五福”的成绩。

昨晚舞台上,“昆三班”定格的那张大合照让人泪目,他们中不少人已然是当下上海乃至全国戏曲界的领军人物。这台演出,“昆三班”也将拿出各自看家本领,回溯展示他们入团30年的艺术成长之路,呈现这一代昆曲人守正创新的成果。

除了台前,居于幕后的“昆三班”行政管理、舞美等转岗人员代表也将以情境表演等形式亮相于舞台,深情诉说他们从台前到幕后的心声、成长、奉献、坚守及对昆曲的深厚情谊。

从“昆大班”到“昆三班”,经历时代变迁,他们在任重道远中成长成就,在艰难磨砺中创造出各自的艺术风华,在坚守昆曲信仰的炽热中稳稳地守护了这方神圣的舞台,亲眼见证昆曲的满园春色,迎来上海昆剧团如诗画般的姹紫嫣红。(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昆曲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