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痴”苏东坡

“海棠花痴”苏东坡
2024年05月18日 01:36 兵团日报

●易玲

人间四月天,海棠花中仙。在最懂审美的宋代曾经掀起赏海棠花的狂潮。

北宋苏轼的故乡四川和他居住多年的汴京,海棠花尤为繁盛。他早年肯定没少见过海棠花,但奇怪的是,早年不曾写过海棠花。直到他被贬黄州后,才和海棠花正式结缘,并做出夜深烧高烛,以照海棠红妆的痴举。

元丰三年(1080年)农历二月初,苏轼初至黄州,暂住在定慧院。在定慧院东边的小山坡上,他意外邂逅一株海棠树。这不是人工移植的海棠树,他猜想,可能是鸟儿衔着种子从四川千里迢迢飞过这里时种子落下,栉风沐雨,年复一年,自然长成。当地人不知海棠树名贵,任其花寂寞开落。在他最落魄时看到这带着故土气息的海棠树,如同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他写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他把这株海棠树比作佳人,慨叹自己的命运。

同年农历二月下旬,苏轼作《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首联、颔联曰:“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这里的“海棠真一梦”是说海棠花已经落尽,难觅踪影,像梦一样。

元丰五年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他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年春分到寒食之间,黄州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在东坡雪堂养病的苏轼愁卧中听闻海棠花谢了,遂作《黄州寒食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他哀怜海棠花被摧残,哀怜自己处境艰难。

元丰七年上巳节,苏轼重游定惠院,作《记游定惠院》,开篇写道:“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五醉其下”可知苏轼是多么心仪这株海棠树。为保全这株海棠树,他没少费心思。因为后来这座有海棠树的小山换了主人,新主人是市井之人,本无园林雅趣,因苏轼一再恳求,才对这个园子稍加管理。再后来,这座小山上许多草木都被伐去,又因苏轼反复央告,这株海棠树才得以保全。

也是在元丰七年,苏轼作《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年海棠花开时节,有一日苏轼月下赏花,他担心海棠花在昏暗中孤独睡去,所以擎了一支蜡烛继续欣赏。虽然已经年近半百,但苏轼仍雅兴不减,爱这海棠花开,爱这良辰美景。

元丰七年农历四月,苏轼即将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临别之际他写道:“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这首诗的前两句平淡无奇,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久住四川的杜甫,一生写过不少咏花诗,但从未写过有关海棠花的诗,据说是为避母亲名讳。苏轼借此典故,说明不为李宜题诗的原因。

黄州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也是他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驿站。正因被贬黄州,他从朝堂到乡野,于僻壤邂逅这株海棠树,不以名花自矜,而是自得自适摇曳春风,带给他如梦的温馨和感动。

正是从黄州开始,苏轼成了“海棠花痴”。他开始以海棠为知己,以美丽、富贵却坚韧、耐寒的海棠自况,反复写诗著文,寄寓情怀。黄州的海棠花是苏轼心中的安慰,是上天赐给他的陪伴之花、启迪之花。

正是从黄州开始,苏轼成了苏东坡。他有了经历大起大落后的坦然释怀,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随遇而安,有了不再执着于致君尧舜的洒脱旷达,体味到了“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的人生真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轼 海棠 苏东坡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