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推出年度重磅大展,在“无尽藏”中感悟苏轼书画精神

南京博物院推出年度重磅大展,在“无尽藏”中感悟苏轼书画精神
2024年05月17日 23:30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交汇点讯 在中国古代,苏轼堪称千古独步的大文豪和艺术家,他创作的诗词和书画至今还持续产生着影响。作为今年南京博物院的重磅展览之一,“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大展将于“5·18国际博物馆日”晚七点开始,在南博特展馆3楼11展厅对公众开放。17日上午,记者提前对这一南京博物院历时三年精心策划的大展进行了探访。

《治平帖》卷首的苏轼画像

尽管时光已经走过了千年,苏东坡的才华依然受到人们的惊叹和尊崇。“对中国书画的发展而言,苏轼的书画理论与实践有着难以估量的指导性意义与巨大影响。”展览策展人、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古代艺术部主任庞鸥说,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创造了最富特征与典型风格的中国画。宋代之后,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能够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苏轼的绘画审美趣味,形塑了中国画的基本性格,他的绘画艺术精神,使中国画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在书法方面,苏轼开辟了书法和书论的新途径,开创了具有自由意象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意态形象,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表现力。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名句。展览团队从中取出“无尽藏”三字作为特展名称,用意显而易见: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喻为后世艺术创作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记者了解到,展览展出从宋代到清代的书画作品150余件(套),包含80余件一级书画作品,其中更有30余件宋元时期作品。除了南京博物院自己的收藏外,更多的重磅展品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等国内知名文博场馆。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厅

展览以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实践为主旨,梳理其对后世中国书画发展的深远影响,用此线索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博大精深,所列篇章主题之间都是相互融通的。”庞鸥介绍,展览分为绘画和书法两大部分,绘画部分包含“达心适意”“写形传神”“诗歌绘画”三个篇章,书法包含“法中尚意”“书以学养”两个篇章。这些主题都来自苏轼具有代表性的书画艺术理论,每部分呈现的作品都紧紧围绕其主题展开,对每一幅书画作品,策展团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阐释。“我们为每一幅画撰写一篇‘小作文’,把所有能够呈现出来的文字都放在展品说明牌中间,让观众通过自己的学习、查找,深入地去了解这个作品。”庞鸥说。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厅

如处山阴道上,游者目不暇接。展厅内,从宋元时期到清代,每一件珍贵作品都令人久久驻足,细细观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苏轼的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和书法作品《治平帖》。

苏轼《潇湘竹石图》

《潇湘竹石图》局部

来自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绘一片土坡,两块卧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树,渺无涯际,让人在窄窄的画幅之内,如阅千里江山。庞鸥介绍,后世记载多认为“枯木竹石”题材的初创者是苏轼。此题材实则是从唐代的“松石”题材,五代、北宋的“寒林”山水等图式中逐步发展演变而来。至北宋中期,由于苏轼的介入,小景山水融入“竹石”题材,“枯木竹石”的图绘形式确立,并且在苏轼的朋友圈中逐渐流行开来。枯木、竹与石这三样寻常之物蕴含了怎样的魅力,引得历代画家反复表现?其原因在于,此三者在文人士大夫心中象征着不同的道德品质:枯木外表干枯,内在却蕴藏着生机;竹子坚韧,曲而不折,有君子之风;岩石则坚贞不移,历久长存。基于此,枯木竹石题材被赋予了哲学意味、美学旨趣,成为画家们的精神寄托,所以历久弥新。

苏轼《治平帖》。

苏轼《治平帖》目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治平帖》 是苏轼写的一封信札,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据考证,帖中“治平”是苏轼家乡四川眉山的一座庙宇,上款人史院主和徐大师为此院二僧。苏轼拜托二僧照管石头桥、堋头两处先祖坟茔。当时,苏轼还未陷入“乌台诗案”,尚未步入政治和人生的低谷——黄州之贬,故《治平帖》看起来心气平和,飘逸灵动。从书法看,此作用笔细腻,结字自然,肥瘦适中,浓淡相宜。正如元代赵孟頫题跋所云,此作“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犹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

宋代李唐《濠梁秋水图》

宋代陈容《云龙图》。

明代夏昶《墨竹图》

除了这两件苏轼真迹,亮相展览的还包括宋代陈容的《云龙图》、元代朱德润《润秀野轩图》、宋代赵昚(宋孝宗)所书《苏轼后赤壁赋》、宋代李唐《濠梁秋水图》、元代赵孟頫《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元代黄公望《水阁清幽图》、明代夏昶《墨竹图》 等知名作品。倪瓒、沈周、文徵明、仇英、石涛、祝允明、王守仁、八大山人、蓝瑛、倪元璐、董其昌、陈洪绶 黄道周、陈淳、曾鲸、龚贤、弘仁、髡残、祝允明、查士标、吴昌硕等从宋代到清代的知名画家,皆有作品展出。这些名字闪耀在中国美术史上,他们都曾经从苏轼的书画创作和书画理论中获得滋养,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后世的艺术家们都可以在苏轼所开辟、创造、铺平出来这条艺术道路上前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艺术发展的点,这也是苏轼无与伦比的文化影响力。”庞鸥说。

元代赵孟頫《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

明代曾鲸《王时敏像》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厅

据记者了解,“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大展将持续三个月,分为三期,将进行两次换展。三十多幅宋元两代珍贵作品分三批次第亮相。观众在展览的不同阶段,能看到不同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观众提供最佳的观赏体验,南博展陈团队更换了展厅原有的玻璃,全部采用双层夹胶的低反玻璃。这种玻璃一方面对于周围的光线的反射非常弱,另一方面双层夹胶能够保证玻璃的厚度,做到避免碰撞或是产生的安全问题,保护文物的安全和观众的安全。

本次展览举办地——南京博物院,紧邻着北宋宰相王安石所居的半山园遗址。巧合的是,北宋元丰七年(1084),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苏轼曾来到半山园,拜谒罢相闲居的王安石。两人虽曾政见不合,但那一次却结伴同游,畅谈诗文与书画,不知不觉中弥合了横亘在彼此之间的鸿沟。苏轼还乘兴起写下了《次荆公韵四绝》,其中有名句:“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940年后,苏轼的作品又在这里展出,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情缘。庞鸥说,“无尽藏”是一次向苏轼致敬 的展览,更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南博呈献的一道“大餐”,策展团队希望观众透过这些珍贵书画,探寻苏轼艺术精神的内涵,体悟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文 宋宁/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轼 书画 南京博物院 书法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