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循环”如何“循环”?海洋塑料治理“中国方案”引关注

“蓝色循环”如何“循环”?海洋塑料治理“中国方案”引关注
2024年05月17日 16:49 中国化工报

4月底,记者和往常一样来到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却感到有些异样:一向低碳简朴的发布会,这次却给每位记者的桌上摆放了一个塑料资料袋、两支塑料笔。而发布会开始不久,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就直接拿起资料袋开始“代言”。这些塑料制品,是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浙江台州“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治理新模式的杰作。

海洋塑料回收规模全国最大

  2022年,张志锋就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相关企业用回收的海洋塑料制作的手机壳。“通过两年的努力,‘蓝色循环’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从海洋到货架’的迭代升级,让渔民在海上捡拾回收的废旧塑料,华丽变身为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质生产力。”张志锋说。

  “这次我给大家展示的就是相关企业用回收的海洋塑料生产的‘货架式’产品清单,既有各种海洋塑料粒子,又有漂亮的文具、日用品和流行服饰等,扫描二维码可以全程可视化追溯各类产品中所使用的海洋塑料来源。”张志锋在会上向媒体推介道。

  记者扫描资料袋上的二维码,手机上立刻出现了这块废塑料的收集地点、收集时间、收集人、再生企业、制造企业等信息,并配发了照片和视频,回收塑料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目前人类平均每年生产超过4.3亿吨的塑料,海洋塑料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不仅危害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到海洋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且存在收集难、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等问题。

  参与发起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蓝色循环”的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海洋事业部总经理陈亚红告诉记者,针对这一难题,蓝景科技积极倡导发源于台州椒江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目前,已有146家企业组织与1.2万艘船舶加入行动,惠及1300多名低收入民众,收集海洋废弃物达12073吨,约4300平方千米海域由此得到守护,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单体项目。

  项目主要垃圾收集范围是离海岸线3公里的边滩、失控无环卫的海岛和海上的渔船,通过海洋产废大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研判、船舶及人群动态和作业方式,进行污染物收集总量的控制。沿海民众和污染物接收船收集的海洋塑料垃圾被统一运输至“海洋云仓”,进行减容分流和处置利用。

以经济性推动产业可持续

  经济性是推动循环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海洋塑料可观的市场价值是推动“蓝色循环”模式可持续的主要因素。

  陈亚红介绍说,在当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相关塑料公约以及欧盟的塑料税等政策措施,都要求新产品中必须添加再生塑料以替代原生塑料,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要求促使生产商在产品开发和应用塑料制品时,必须提供相关认证资质。然而,这一过程涉及更多的成本投入。“基于这些因素,再生塑料的价格普遍高于常规的再生料和新料。例如,获得欧盟回收塑料GRS认证的再生塑料,其销售价格通常比新料高出1.2至1.4倍,尤其是在海洋回收领域,由于回收物料的高度分散和回收难度大,如一些岸滩回收甚至需要借助船只进行,导致回收成本高昂。目前,海洋回收的塑料价格大约是新材料价格的1.4至1.8倍。”陈亚红表示。

  “蓝色循环”回收的优质塑料,可以获得GRS认证,被塑料生产商作为低碳再生原料应用的,‘身价’就高了。”据陈亚红介绍,这相当于利用后端产品更高的商业价值来促进前端塑料回收从业者增收。台州沿海的一些捡拾垃圾的务工人员,每个月能增收700元以上,提高了他们回收海洋垃圾的动力。

  在陈亚红看来,“蓝色循环”最主要的创新模式,就是通过平台来链接各方,通过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追踪并监控塑料污染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环节,可以实现整个海洋塑料从海洋回收一直到最后再生利用的全程追溯,让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更规范,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兼得。“一方面推动环境保护和低碳绿色发展,让海洋生态得到治理。另一方面推动再生塑料粒子获得相关再生塑料认证,更有利于进入到循环应用的产业,进而实现多方获利共赢。”陈亚红介绍说,通过区块链追溯技术,对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进行碳标签、碳足迹标定,打破国际高端市场海洋塑料认证的绿色壁垒。2022年,“蓝色循环”运作体系就得到了全球广受信赖的检测认证服务商德国莱茵TüV的认可,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推广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2023年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宣布,由蓝景科技首创实施、威立雅华菲联合发起的“蓝色循环”项目从全球25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选联合国2023年地球卫士奖—商业卓识奖。该奖项是联合国最高环境保护荣誉之一,以表彰在应对塑料污染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蓝色循环”也是本年度唯一获得此奖项的中国项目。

  作为公益组织“蓝色联盟”成员之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拥有国际认证机构颁发的海洋塑料回收再生认证证书。“蓝色循环”收集的海洋废弃物,被转运到这里“重获新生”。

  威立雅中国固废循环业务高级副总裁古山表示,威立雅多年来持续关注并支持中国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高质量再生塑料,推动生态转型,共同迈向可持续的未来。截至目前,威立雅华菲通过蓝色循环项目已经累计处理约600万个海洋塑料瓶。

  生态环境部公布2024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公示名单,“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治理项目入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公示名单,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扩大推广范围。目前,‘蓝色循环’已在4省8市推广。生态环境部已经提出,要在2025年把蓝色循环模式推广到全国9省两市289个港口。”陈亚红说。

  “我们也将继续支持浙江省和台州市进一步深化‘蓝色循环’的试点探索和推广应用,并鼓励和支持全国其他沿海城市共同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监管等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齐抓净滩清漂监测监管,共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张志锋表示。

本文刊登于《中国化工报·责任关怀》周刊,热线010-82037742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海洋 中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