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引领巨变 两会“科技旗手”如何出招?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引领巨变 两会“科技旗手”如何出招?
2024年03月06日 00:15 一财网

专题:稳中求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中,科技创新被提升至重要地位。报告明确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报告中写道。

  多位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们在听完报告后最深刻的感受是,现在正处于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报告释放了科技创新更受重视的信号。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代表和委员们几乎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融合”。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跨学科的协同攻关能力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今年的报告持续强调“创新”,“创新”一词出现频率多达41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第一条是重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条是科教兴国战略,牢牢抓住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点。

  雷军还认为,“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报告中,意味着人工智能将会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赋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全国政协代表、复旦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天的报告有专门一部分强调科技创新。我国要突破现有的国内外的压力,科技创新还是必由之路,这次把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写得非常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表示,报告中涉及内容很多,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令他印象深刻。

  张文宏告诉记者,“新质生产力”应该是这次报告中关于科技振兴的关键词。我们必须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张文宏表示,现在就科技创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说是只争朝夕。对策就是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则提到,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意味着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等新要素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态。他建议,要以国产化算力底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今天看到“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自己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创新创业者,更加责无旁贷。

  周鸿祎表示,如今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为此,他呼吁我国应充分发挥场景优势,推动大模型的垂直化、产业化发展,让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与传统产业进行“数转智改”结合,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赋能者。

  另一方面,周鸿祎建议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必须着力破解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难点,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今年两会期间,来自量子科学领域的多位专家参会,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以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

  郭国平建议,为突破国际科技产业链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应该“专项培育”量子计算产业链,制定量子计算机产业发展规划及专项扶持政策,加大量子计算专项人才创新培养。

  “举国之力”发展大科学的优势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60周年,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曾让国家突破科技封锁,由弱变强。在新兴科技引领的新时代里,对中国而言,举国制度突破封锁也仍是重要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听完报告后第一时间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深刻地改变当前以人力和时长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产业形态,根本上重塑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刘庆峰在今年的两会上呼吁国家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应对全球AI“系统性竞争”。他表示,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

  “融合”是科技主旋律

  有样学样,只能是跟随者;融会贯通,才有从0到1的突破。刘庆峰表示,希望能够发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与人工智能关键研究的协同攻关,以及交叉学科的融合突破,助力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弯道超车。

  技术“融合”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关于卓越医学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的建议》中提出,将高校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类重点实验室与医疗机构优势学科相结合,以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为导向,形成强强联合的“学-研”融合模式。

  朱同玉告诉第一财经:“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人员非常多,但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没有打通。复旦大学也正在探讨如何建立起这种机制,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11 骏鼎达 301538 --
  • 03-11 星德胜 603344 --
  • 03-04 美新科技 301588 14.5
  • 03-04 中创股份 688695 22.43
  • 02-28 铁拓机械 873706 6.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